謝曉蘭 程小輝 隆震 谷曉峰
【摘要】分析了目前計算機專業程序設計等課程建設和教學中存在的主要缺陷,提出了新三實型人才的培養模式,解決的程序設計類課程群建設中的問題。并以新三實型為主要干線分析了程序設計類課程群建設方法和內容,具有一定的價值與意義。
【關鍵詞】課程群 程序設計 新三實型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3-0239-02
0 引言
課程群是幾門內容密切相關,前后承接連貫一致的課程集合。深入研究專業課程群體系,更加易于打通課程知識脈絡,避免課程內容重復或者前后脫節,進而獲得整體優勢[1]。程序設計課程是信息類人才培養的核心主干課程,因此研究信息類程序設計課程群具有重大實際意義[2]。
我們從教師及學生角度分析了現階段程序設計課程群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培養新“三實型人才”(“實踐”、“實用”、“實干”)為導向,以實現師生個人能力同時提高的“雙贏”模式為目標的解決方法,提出了信息類程序設計課程群建設的原則、構建了程序設計課程群的課程體系、實踐體系并提出了改進措施,師生在多項比賽中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和多項教學成果。
1.主要解決的教學問題
現有教學水平提高難的原因無外乎要從“教”與“學”兩個角度進行剖析。
①教師方面:有些與企業沒有合作項目也很少獲得的國家、省部、地廳層次的縱向項目,對所教課程學科知識只限于書本,沒有實踐經驗,難以指導學生學習。
②學生方面:近幾年 IT 相關企業深感招人難,不是應聘學生數量不多,而是認為畢業生不好用,畢業生在學校所學知識與企業及社會所需嚴重脫節。
我們通過研究、調查與創新,以培養新“三實型”人才為導向,解決了程序設計課程群教學過程中存在的教學問題:
(1)目標定位不明確問題。
“學習編程語言還是學習編程方法”,“教授編程知識還是培養用編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些問題定位十分不明確。沒有建立課程目標體系,程序類基礎課的作用不明顯[3]。
(2)對專業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的問題。
課程教學中太過強調程序語言本身的要素,以知識點為目標,忽視了對知識綜合運用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3)對課程的實用性重視不夠,實際知識運用的訓練較少的問題。
學生能否掌握好計算機技能是直接決定能否對口就業的重要因素,通過新“三實型人才”培養,以“學生有一技之長”為主導思想,注重社會實效,增強應用技能培養,培養企業所需實用人才。
(4)改變了原有教學內容中與企業及社會所需結合不緊密的問題。
修改課程群課程、課程群課程體系、實踐體系、教學內容;采用類似“3+1”模式,即在本科第四年學習中鼓勵學生真正融入到企業學習。
2.尋求解決問題的教學問題的方法
2.1構建以培養新“三實型人才”為導向的“三位一體”的程序設計課程群的課程體系。
①從現有的人才培養方案入手研究課程群中各門課程科目的科學設置,設計更加科學的課程群的課程科目。通過調整后的課程科目包括C語言程序設計、面向對象程序設計(C++)、數據結構、程序設計方法學、算法設計與分析、Java程序設計、PHP應用開發、.Net應用程序開發、智能手機客戶端開發及應用、MATLAB程序設計等。
②對“點-線-面-體”(“三位一體”)即主要知識點(點)—主干課(線)—課程群(面)—課程群體系的課程群構建思路和構建框架進行研究,達到目標明確、層次分明、定位正確、強化基礎、拓寬專業知識面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體)。
2.2 構建程序設計課程群的實踐體系的方法
①培養學生作為一個“碼農”的基本修養,包括編碼能力、代碼維護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內容設計、資料收集的鍛煉及表達、寫作能力、溝通能力。
②教師授課“一條龍”的教學方法研究。如研究從“高級語言程序設計”到“面向對象程序設計”,再到“數據結構、算法設計與分析、程序設計方法學”,一直到“實用軟件開發”的教學模式,通過這種“一條龍”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實踐來研究從C語言結構化程序設計到VC++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的轉化與銜接。
2.3 構建程序設計課程群的實用體系的方法
①開設的程序設計課程群中的理論與實踐課程緊密結合社會與企業所需,設置“企業實用技術”課程,該課程由企業工程師擔任主講教師,在不同的時間段講述不同的內容。開設小班學習先進企業新技術,讓學生從程序員向工程師轉變。
②采用課程實驗、課程設計、綜合實驗和畢業設計(生產實習)相結合的實驗模式,強化學生動手能力、程序設計興趣與能力的培養。
2.4 構建“四個結合”的程序設計課程群的“實干體系”
①采用多視角的研究策略,其中包括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橫向與縱向相結合、繼承與改革相結合、教師與學生相結合(簡稱“四結合”)等,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具有團隊合作精神的國家急需的軟件產業人才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對“程序設計課程群”的內容和“程序設計課程群”的體系結構建設方面進行實質性的教學改革研究工作。
②通過與軟件公司等軟件企業相結合,以“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不斷跟蹤研究程序設計課程群的教學與軟件產業人才市場的需求關系。
3.理論最終的實踐效果
最終的理論總要通過實踐,才能檢驗真知。我們在桂林理工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進行了教學方法改革。
通過實踐表明,以培養新“三實型人才”為導向的信息類專業程序設計系列課程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比如通過指導學生參加競賽后教師自身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發表了多篇科研及教改論文,層次上也得到了提高,并完善了程序設計課程群的網絡教學平臺、微課展示、MOOC建設、網格資源共享平臺、教學資源云平臺的建設等。學生在各種競賽中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指導了學生參加“物聯網大賽”、“藍橋杯”軟件大賽、“ACM”大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以及近期的“互聯網+”大賽,且均已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學生獲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科技作品競賽全國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二等獎1項,全國軟件和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大賽全國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10項,全國大學生“飛思卡爾”杯智能汽車競賽全國二等獎3項,學生獲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級項目立項6項,自治區級立項14項。
4.總結
本文提出在信息類人才培養中的新概念“三實型”人才培養模式:對原有的“三實型”模式進行延伸和拓展,具體定義如下:
“實踐”:讓學生可以從“小系統”做起,可以獨立開發出一個小的應用、一個小系統、一個網絡平臺等簡單系統。
“實用”:開設的程序設計課程群中的理論與實踐課程緊密結合社會與企業所需。該階段實現學生從“程序員”向“工程師”的進化。
“實干”:在校學習期間,指導學生以“項目經理”或者“團隊負責人”的身份,培養項目管理的能力,包括風險管理、成本管理、質量管理、進度控制。在外學習期間,鼓勵學生進入IT企業實習參與真正的項目研發與設計。
參考文獻:
[1]翁偉,吳克壽,吳蕓,林仙麗.程序設計課程群建設探索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09(23):122-125.
[2]徐克奇.程序設計實踐與分析課程建設的改革與探索[J].計算機教育,2009(6):63-66.
[3]張素芹.獨立學院“語言程序設計”教學改革實踐[J].計算機教育,2010(14):21-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