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龍江省綏化市太平莊鎮雙興村,一套套智能化的電控系統,一棟棟排列整齊的育秧大棚,無不顯示著現代設施農業的氣息。然而,兩年前,這里還是一片沒有生機的鹽堿灘。
雙興村地勢低洼,十年九澇,農作物產量極低。在脫貧攻堅進程中,雙興人不甘落后,2013年,村里通過多方征求農業專家意見,認識到只有發展優質綠色水稻生產,才是提高土地單產、實現農民增收的必由之路。這條路怎么走?村民們決定先把合作社成立起來,凝心聚力、集體創業。
2014年初,村民們組建了雙發水稻專業種植合作社,祈盼合作社能夠如名字一樣順利發展,讓雙興的社員們“發”起來。合作社成立后,按照土地流轉的法律程序,在雙興村203戶農民中自愿流轉土地12000畝,加快了 “旱改水”的發展進程。在此過程中,大慶市水利設計院和安達市水利局對他們進行技術指導,幫助他們規劃出了“以稻治澇、以稻治堿”的整體技術方案。
為了加快項目施工進度,雙興人邊規劃邊施工,終于在當年封凍前全部完成了地表平整工程:修建了10公里主干道路、60公里田間道路……一個小小的村莊,能在半年的時間里完成如此大的工程,幾乎是一個奇跡。
雙興人不僅能吃苦,還善于爭取外援。他們通過向市農業部門積極爭取項目資金300萬元,并引來投資500萬元,建設了100噸水稻智能化催芽車間一個,206棟水稻育秧大棚。基礎設施完成后,種植如何搞?水稻能不能種成功?合作社出資聘請了3名農業技術專家全程指導,根據當地的氣候、土壤及水質情況,通過挑選,最終確定了5個水稻品種。
品種確定后,他們便緊鑼密鼓地忙催芽、忙插秧,4月中旬開始催芽,5月初育苗,5月末便開始采用機械插秧。當年9月份,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專家來到雙興村實地測產,得出的結論讓村民們大為自豪:這種優質綠色水稻平均畝產達到了850斤,插秧早的地塊更是超過了1200斤,畝產值是玉米的3倍。
雙興人在為市場提供了大量綠色無污染水稻的同時,也解決了當地農民的就業問題,最多時就業農民達到200人以上,實現經濟收入240萬元。下一步,通過擴大規模和品牌戰略,他們將獲得更加豐厚的回報。
雙興人已經上路了,這片昔日的鹽堿地,長出了優質水稻,也放飛了雙興人的致富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