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
陳天橋跑得太快了,快到四周沒有敵人,也沒有路,當時的各種條件,都承載不下他的雄心。在全球企業界,“死”于太創新而沒有同期商用價值的例子不勝枚舉。
企業家也逃不過“一代新人換舊人”的命運。
今年兩會上,李彥宏、馬化騰依舊是焦點,所到之處必遭圍追堵截。相較之下,第一位代表互聯網出席兩會、2008年便當選全國政協委員的陳天橋,幾乎沒有存在感。會議結束后,他獨自上車離開,上前采訪他的記者寥寥無幾。
從曾經的中國首富、輿論之王,到現在“無人問津”,10年間,陳天橋和他的盛大怎么了?
2004年是中國互聯網的超級年,騰訊、TOM、空中網等11家互聯網企業在這一年登陸海外資本市場。然而,其他10家IPO企業加在一起,影響力也比不上同年上市的另一家企業—盛大。
盛大上市創造了很多紀錄。它是當時市值最高的中概股公司、全球市值最高的游戲公司。同時,它也締造了中國最年輕的首富——擁有90億元資產、年僅31歲的陳天橋。31歲、白手起家的中國首富,這一紀錄不僅前無古人,后恐怕也難有來者。
1999年,陳天橋從中華網拿到300萬美元融資,成立了盛大網絡。他的創業不順利,動漫社區沒有收入,盛大一直處于“燒錢等死”的節奏。
2001年,陳天橋決定一“賭”定生死。他以僅剩的30萬美元從韓國ACTOZ公司拿下《傳奇》的代理權。當時國內沒什么知名網游,毋論產業。為了堅持這個決定,陳天橋和中華網鬧掰了,他四處找合作伙伴,但是沒人搭理他。
賭局的結果,陳天橋自己都沒有料到。《傳奇》這款游戲,改變了陳天橋,也改變了中國網游、甚至互聯網的進程。時至今日,中國仍沒有一款游戲可以在影響力上超越《傳奇》。
這款游戲讓陳天橋一步登天。但陳天橋內心是看不起《傳奇》的,他曾說:《傳奇》是個爛游戲,盛大是個好公司。
實際上,陳天橋看不起任何游戲。他對這個事業沒有感情,游戲只是其賺錢的工具。
游戲給他帶來了太多壓力。“有人玩我的游戲玩到心臟病發作身亡,青少年沉迷,《人民日報》頭版都點過我們的名……”仿佛中國的電子鴉片全是他一個人生產的。有《傳奇》玩家因丟失裝備沖入陳天橋辦公室,指著他的鼻子大罵。因為同樣的原因,一位玩家企圖在盛大總部自焚(未遂)。
陳天橋曾不止一次對朋友說:網游與他成為社會主流人物的初衷相背。陳天橋有家國天下的情懷,網游承載不了他的夢想,他想轉型,想要社會承認他的價值。
轉型戰略上,陳天橋不屑于復制他人模式,他給盛大描繪了一條宏偉的新路:
游戲不是“正道”,但娛樂是正道,盛大要變成集大型游戲、休閑游戲、電影、音樂以及其他互動內容的綜合供應商。
電腦用戶少,電視用戶多,盛大的服務入口要從電腦轉移到電視,將客廳變成全家人的娛樂中心。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盛大要從軟件、運營商轉變成為軟件+硬件供應商,以硬件為入口,靠內容來盈利。
陳天橋的戰略,本質是內容整合+智能硬件,也就是樂視、小米現在干的事情。陳天橋2003年開始思考全局,2004年正式實施,比其他人早了十幾年。
但那個年代,沒幾個人看得懂他的宏圖,外界只看到手握巨資的陳天橋在資本市場上揮金如土。
2004年上市后,手握大把美金的陳天橋一口氣買了很多企業,包括浩方(游戲平臺)、邊鋒(頁游)、Actoz Soft(游戲內容)、起點中文網(小說)等。有一段時間,他還在糾結是買新浪好,還是買騰訊。最終,他斥資近20億元買下新浪19.5%的股份,成為其最大股東。
中國互聯網迎來第一個帝國時代,輿論為之嘩然。陳天橋成了第一代“人民幣玩家”:別人辛辛苦苦練級打裝備,他看中之后,掏錢就拿走了。
借著突襲新浪的輿論勢頭,陳天橋一改前態,積極拋頭露面。他向媒體強調,過去2年內所有努力和投資,都是為了一個首創的理念:打造“網絡迪斯尼”,以盛大盒子為核心,包攬PC、電視、手機、電影、音樂、游戲、廣告、預付費和電子商務等九大業務。
按陳天橋設想,盒子實質是一個三網(電信網、電視網、互聯網)融合的產品,其功能比如今流行的各種盒子還要強大。
陳天橋在資本市場上花了幾十億元,都是在給這個盒子買內容。
他的理念被媒體廣泛傳播,卻沒有收獲什么叫好聲。實際上直到今天,仍有很多媒體對“三網融合”“硬件入口+服務收費”的模式懵懵懂懂,可想而知,當年的陳天橋面臨怎樣的輿論基礎。
外界不懂陳天橋,盛大內部支持他的人也不多。因為盛大沒有任何做硬件的經驗,胞弟陳大年、當時的總裁唐駿都是反對派。
但陳天橋鐵了心。內部會議上,他怒拍桌子:“這個事情不是做不做的問題,是誰不做,誰走人的問題。”
此后,盛大盒子成了陳天橋唯一關心的事情,他像當年豪賭《傳奇》一樣all in,不停地從游戲業務上抽血來供應這個項目。他一口氣招了近1 100名工程師,以兩倍工資的方式,從華為、微軟等企業進行野蠻挖角。
要錢給錢,要人給人,盒子計劃雖然磕磕絆絆,但盛大終究在2005年拿出了這款超越時代的產品。然而,陳天橋雖然看到了這個時代,卻未能觸碰到。提前降世的盒子,從未綻放。
臺積電董事長、臺灣信息產業奠基人張忠謀曾說:“企業必須創新,但又不能太創新。看得太遠往往徒勞無功,白費金錢與精力。所謂創新,臺積電一般能做到領先3年,最多5年。”
陳天橋領先了多少年?各種盒子近兩年才開始興起,三網融合至今仍未實現。
陳天橋跑得太快了,快到四周沒有敵人,也沒有路,當時的各種條件,都承載不下他的雄心。
市場方面,陳天橋的計劃是將盛大的目標客戶從1億電腦用戶擴大至4億電視用戶。這個判斷本末倒置,因為盛大盒子需要網絡才能使用。2005年,全國接入寬帶用戶總數2 833萬戶,這個數字才是盛大盒子用戶數的上限。
技術方面,現在的各種盒子都基于安卓系統,成本低廉。而在當年,陳天橋只能選擇英特爾芯片、微軟系統,這導致初期的盒子和PC一樣大,價格超過6 000元。
盛大銷售團隊的反饋數據顯示,盒子的第一批買家,大部分是《傳奇》和陳天橋的“土豪級”粉絲,而非普通群眾。
實際上,2005年的消費類電子產品領域,大家關心的還是哪款MP3質量好,什么牌子的電腦比較耐用。對于盛大盒子這種“黑科技”,絕大部分人持懷疑、觀望的態度。
那些勇于嘗試的人,也沒有得到好的體驗。因為盒子只是一個載體,里面的內容才是消費體驗的重點。
內容的核心是電影、電視等視頻資源,在當年,這些資源很匱乏。優酷創立于2006年6月,土豆成立于2005年4月,愛奇藝是2010年的產物。盛大盒子的年代,視頻資源把控在傳統電視臺手上,當時廣電和電信仍在“內部協商”IPTV的歸屬,又怎肯將這些資源轉給盛大?
除此之外,2005年寬帶用戶中,80%的使用者下載速度低于100 kb/s,可想而知,即使游戲和視頻資源不成問題,如此網絡條件也難以支撐上佳的用戶體驗。
在上述因素的制約下,盛大盒子出師不利,營收寥寥無幾。天才陳天橋的出關之戰,沒能勝過天時。
在全球企業界,“死”于太創新而沒有同期商用價值的例子如恒河沙數,即使縮小到互聯網范疇,案例亦是不勝枚舉。
美國施樂曾如穿越般連續拿出了鼠標、圖形處理系統等“當時沒人知道有什么用、現在沒了它活不下去”的創新。最后,這些發明成就了喬布斯和蓋茨,施樂慘遭富士兼并。
強大如喬布斯,也得克制自己的先知欲望。他很早就預見ipad和智能手機的前景,但直到觸屏和無線網絡技術成熟并投入大規模商用后,才真正實施。
作為中國互聯網霸主,陳天橋一定對這些案例數如家珍。他又為何一意孤行、執意將盒子戰略進行到底?
有一種理解是:陳天橋前瞻了“硬件入口+內容收費”的廣闊前景,希望以“早產”的方式,搶占先機。
盛大也針對盒子本身不斷改進。2005年12月,盛大推出了簡略版的盒子—盛大易寶。這個月,陳天橋出現在北京,他對臺下說: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微軟另一創始人)都想做這個東西,都失敗了。今天,一個中國人做出來了。
盛大易寶第一個月賣出了100萬套。此后幾個月,銷量始終徘徊于幾十萬套。但這個新鮮事物,終究被部分市場所接納。
然而,有了市場的盒子,卻觸碰到了生死線。有市場意味著侵占了傳統利益,盛大易寶是IPTV的產物,是廣電和電信角逐的戰場。
這是陳天橋的宏偉藍圖中最致命的部分—他轟轟烈烈一統戰國的大計,從未得到政策的允許。2006年,廣電一紙文書叫停了所有IPTV項目,盛大盒子戛然而止。這之后,陳天橋再也沒有談過這個項目。
據統計,陳天橋投入了近10億美金于該項目,僅購買內容就花費了4.5億美金。這些巨額投入,變成了一個大寫的教訓。
教訓的本質,是陳天橋超越現實的雄心。他的戰略超脫了當下需求,又在時機不成熟之際與強敵廣電爭奪市場。對于企業家而言,雄心必須有,但克制雄心,才是真正的學問。
如果說盒子戰略是天時人和之患,那接連失敗只能歸結于必然。盛大全線失利,和陳天橋有著直接關聯。
從結果上看,陳天橋是一個偉大的戰略家、投資人。陳天橋給盛大提出了“視頻門戶+文學創作+影視IP改編+游戲改編+bambook閱讀器”的規劃—如今的互聯網巨頭,正沿襲陳天橋“網絡迪斯尼”的舊路。
但陳天橋很難稱得上是一個卓越的經營者。陳天橋雖然也是白手起家,但是他不具備“同類”的心態。對于陳天橋而言,投資項目失敗,換一個再投即可。而對于競爭者而言,不成功就是死,兩者之間的戰斗欲望有著天壤之別。
這種投資心態也注定了陳天橋缺乏“工匠”的耐心。
對內,盛大的創新引擎盛大創新院“2年換了3個隊伍,橋哥不堅持,產品半年沒起色直接撤掉,團隊上下心灰意冷。”一位研究院工程師說。
對外,他收購酷6,但是視頻網站更“燒錢”,酷6營收長期不見起色。盛大開始調整方針,減少投入,酷6因此很快掉落第一梯隊,直至今天徹底失去競爭力。
在諸如此類的“無謂消耗”間,盛大的優勢不斷被磨滅。當然,宏觀上看,多條戰線失利對于盛大而言并不致命,只要核心根基不動搖。
正如百度有搜索、騰訊有社交、阿里有電商,盛大帝國的核心是游戲。游戲利潤是盛大橫沖直撞多年的資本。
如前文所述,陳天橋對游戲沒什么感情,他一直抽游戲的血來補充其他產業。
盛大從未建立起一支行業頂尖的研發團隊,《傳奇世界》之后,其自主研發的游戲無一生還;因為疏忽和傲慢,盛大代理也持續走下坡路,便宜了九城和騰訊。
此消彼長之間,盛大丟失了權杖。騰訊成為國內游戲業霸主。
盛大游戲并沒有吹響反攻的號角。經歷分拆上市、私有化退市,再到借殼回歸A股傳聞的盛大游戲,其相關新聞,從游戲變成了資本游戲。
陳天橋“丟棄”這個發家致富的老本行,心情想必很復雜。“電子鴉片制造者”的標簽一度令他困擾不已,如今,他可以卸掉這個包袱了。
如今,游戲產業接連創下利潤新高,其上下游、外設產業,乃至延伸出的電競產業都成了金礦。但新一輪的風云際會中,已經沒有了陳天橋巍峨的身影。
剝離游戲業務后,盛大曾經的版圖迅速解體。陳天橋放手的最后一個板塊,是其“網絡迪斯尼”計劃中最為成功的盛大文學。
盛大文學曾是陳天橋的驕傲,其行業統治力甚至超越巔峰期的盛大游戲。過去數年間,最有影響力的小說,大部分出自盛大文學。《鬼吹燈》《甄嬛傳》《步步驚心》等紅極一時的電視劇、電影,都是由其改編而成。盛大還為游戲產業提供了大量網游、頁游的題材。
陳天橋對于IP資產的布局與整合,不僅遙遙領先于國內,就連國際巨頭都深感艷羨與欽佩。默多克稱盛大文學就像“milk”(擠奶),源源不斷地為中國文化產業貢獻力量。
但是,2015年3月,盛大宣布,騰訊文學和盛大文學聯合成立新公司,由騰訊文學CEO吳文輝擔任CEO。
陳天橋放棄盛大文學有幾方面的原因:過去的幾年間,盛大文學4度赴美上市,都未成功;熱門小說“變現”時間過長,《鬼吹燈》這樣的作品,拖了8年才搬上銀幕;盛大剝離游戲產業,文學IP對于集團的價值進一步降低。
最重要的原因則是,陳天橋決定離開互聯網。

出售文學產業后,盛大曾經的版圖正式瓦解。輿論稱陳天橋“退隱江湖”,并為其打上了“失敗”和“悲情”的烙印。可是,他能算是一個失敗者嗎?
按照資本家的“唯一”標準—利潤來判斷,陳天橋是贏家中的贏家。多年布局投資中,他鮮有虧本。盛大文學的初始投資僅2 000萬元,50億元轉手騰訊,陳天橋賺了250倍。浙江傳媒花31.8億元買下邊鋒,陳天橋賺了18倍……過去的10年間,他投資近150個項目,投資版圖涉及文化、金融、不動產投資、對沖基金四大板塊。近年來,隨著其不斷拆賣盛大產業,陳天橋手握的真金白銀越來越多,剛剛過去的2015年,他便套現62億元。
恐怕陳天橋自己也不認可自己是失敗者。
在盛大出售游戲業務的時候,一位互聯網企業的CEO說:陳天橋這樣的人,遲早會回來的。
(文章來源:華商韜略,微信號:hstkf8888,本文有刪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