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力
服務業,本來就應該以優質的服務去換取收入。李曉寧說,“ 做企業還是需要信仰的。做正確的事,再難都要堅持下去。”
中轉三次航班,持續飛行24個小時后,李曉寧終于在中午12點抵達成都。她馬不停蹄趕往公司,一看時間,正好一點半。
緊急會議開始了。主題是關于薪酬制度的討論。在此之前,李曉寧提到了這趟美國之行收獲的“摩門教故事”。之前她對摩門教印象是清苦、落后、拒絕現代事物。殊不知全美最大的保健品、食品、糧油等農業公司老板大多都是摩門教信徒。“因為摩門教教規很嚴,他們崇尚自然,絕無添加,從不做假。”
顯然,這種有“教堂”的市場經濟深深觸動了李曉寧。因信仰而做事的企業終究會打敗為金錢而努力的企業,也是這趟美國之行讓李曉寧堅定了自己的判斷:在美容行業,她一直堅持的“為客戶帶去更真實的價值”,是正確的。她并不孤獨。
作為國內最大的健康美容連鎖機構,秀域從成都一個90平方米的小店起步,十年間拓展到970多家直營店,堪稱一騎絕塵。恰是因為秀域品牌的十年積累,秀域旗下的醫療集團“春語”用了一年半的時間開出21家門診部,如果僅從規模的維度來看,其也是行業最大的。同時秀域還拓展出一家臺灣全資內衣定制工廠。當然,你如果僅僅把秀域看作一家傳統美容連鎖機構,那你的確看小了秀域背后的這個女人。
有幾個特別的數字可以管中窺豹:秀域所提供的服務有60%來自設備,而非人工;秀域以減肥起家,但此項業務目前只占營業額的10%;秀域有大概10%的營業額來自在臺灣自主開發的定制內衣;其銷售額只有百分之十幾由傳統的美容按摩服務貢獻。
中國美業泥沙俱下,秀域究竟是怎樣一家企業?這背后又站著怎樣一位女人?
那天,李曉寧遇到一位高校教授,教授聽說李曉寧從事美容行業,立馬臉色大變。
他問李曉寧,“你們這行連干細胞都敢賣。有不騙人的嗎?”
李曉寧回答,“有,秀域!”
多年來,中國美業野蠻生長,因為門檻不高競爭越發無序,在消費者心中留下一個賣卡賣產品賣故事的印象。2005年,秀域剛一進入這個行業就顯得異類。李曉寧畢業于西南交大管理系,父母都是中學教師,自小受到嚴格教育,2005年她從雅芳四川分公司總經理的位置上辭職創業,選擇了由高打低,降維攻擊。
李曉寧的打法是聚焦取勢,單點突破,以減肥這一細分市場作為“針眼”,一針捅破天。秀域只招收有醫學背景的員工,其古方減肥綜合五行瓷罐、穴位按摩等多種方法,從產品層面不打針不吃藥推崇健康。
更絕的是,李曉寧向顧客承諾“45天簽約減肥10斤,不成功就退錢”。秀域憑此殺招迅速崛起。
“這些年有一句話是銘刻在秀域基因里的,那就是為客戶創造價值。”以值錢而非賺錢作為企業的第一天條。這句話知易行難,一路上的利益選擇甚至內部不理解讓李曉寧常有孤獨之感,但客戶給了她最大支撐:秀域堅持無效退款,但一年下來退款率只有2%不到。
2005年到2008年,秀域起勢凌厲席卷巴蜀,繼而開始劍指全國。
然而,京城一役,讓高歌猛進的秀域遭遇水土不服。李曉寧將四川模式復制到北京,結果北京分公司虧得一塌糊涂,緊接著福建、西安、重慶公司紛紛告急。多家分公司全靠成都總部輸血,資金鏈開始緊繃。
這是李曉寧創業以來遭遇的重大挫折。她在手機屏顯上輸入“堅持住”三個字,自己給自己打氣。痛定思痛,李曉寧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北京秀域通過俯沖式廣告快速拉動規模化,但在店面布局上十個店有五六個都在高大上的東二環CBD,白領們來去匆匆,誰有時間來你的美容店啊?
關店,再重新選址!李曉寧把焦點改到西三環、西四環。事實證明李曉寧是對的,西三環區域的活躍人群以公務員、公司人、居民戶為主,他們時間相對規律,秀域的優質服務和產品很快深入人心。
在整個美容行業,擁有100家直營店的品牌不超過5家,秀域竟然在10年間里開出近1 000家直營店。曾經有人問李曉寧為何不做加盟,那樣掙錢更快。李曉寧反問,我們管理加盟店的水平,是否可以讓它們也能像直營店一樣以為客戶創造價值為天條?什么時候可以達到,我就什么時候做加盟。
用通俗一點的話說,秀域之所以能在十年內穩坐行業頭把交椅,正是在于李曉寧似乎“對錢沒什么概念”。她明白什么錢該掙什么錢堅決不能掙,不造假、不泡沫、不虛高,堅持用好的服務換取應當的回報—這些道理能夠背出來的人一大堆,但要在不同情境不同誘惑中堅決做到,其間還有萬重山。
秀域十一年,其間的進與退、苦與樂、孤獨與硬扛,李曉寧甘苦自知。但無論如何,輕舟已過萬重山,它跑贏了整個行業。
服務行業的終極比拼是什么?無非是誰能給客戶創造最多價值。大道至簡,可恰恰是最簡單的事情最難做。
2008年可以看作秀域打開的第二扇門。李曉寧意識到要創造更多的價值就必須差異化生存。她向來不和同業比較,卻不斷向世界最優秀的企業跨界學習。
秀域是國內最早致力于引進全球最好設備的美容企業。李曉寧意識到用戶光顧美容店最核心的需求是效果,不能提供效果就意味著不能提供價值,這樣的企業長不了。秀域必須率先進入到科技美容業時代—
于是,當很多同行還停留在手工按摩時,秀域已經開始嘗試美容設備工業化、醫療設備美容化。具體怎么干的呢?
比如最簡單的洗臉,以前洗臉靠手工,秀域則用洗臉機;又如敷面膜,化妝品對皮膚的自然滲透率非常低,消費者購買的其實一種心理慰藉,李曉寧了解到以色列的一種設備滲透率比手工高出幾百倍,立馬進行了規模化定制。
眾所周知,醫療設備的技術含量和安全級別都很高,秀域不斷嘗試將其中對客戶有價值的設備便民化。比如點陣波。作為一種準醫療級設備,它是瑞典人發明的,用于解決運動理療和運動扭傷。之前一臺點陣波的售價是70多萬元,秀域并購了國內一家研發公司,一上來就是一萬臺。規模化量產讓制造成本節約了百分之八十,最終讓顧客享受到超高性價比的服務。
通過規模化采購降低邊際成本,秀域的醫療板塊同樣能為顧客推出價效比最高的產品,所以其能以市場價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價格推出。這一點也充分證明了秀域過去十年的顧客積累正是企業的最大財富。
科技化在提升秀域競爭力的同時,也解決了服務業嚴重依賴人力、服務不能標準化的問題。現在,秀域大多數的服務項目由設備取代,一個員工2小時內可以服務三個顧客,顧客的寶貴時間也大幅節約。
不了解李曉寧的人或許會覺得她是一個柔弱的女子,了解她的人則容易把她對標為美容行業的董明珠:鐵腕治企,言出必行,只要為了“為客戶提供價值”這一企業天條,她可以做到不惜代價、雷霆一怒。
2013年開始,李曉寧在業內再次做出驚人之舉:暫緩擴張步伐,在企業上馬信息化革命。美容行業搞信息化,這確實鮮見。更鮮見的是,李曉寧砸下1.5億元只和行業最好的服務商合作。最后IBM成為秀域的合作伙伴,李曉寧揮動鞭子帶領將近一萬名員工自我迭代。
最終,李曉寧三年前的決策,成就了國內唯一一家真正完成轉型的美容連鎖機構。
信息化帶來了什么?集團業務有了清晰可見、來源可查的數據,秀域內控體系也逐步建立起來。以前秀域有一個200多人的客服部,隨著信息化上線,整個部門全部裁撤掉。
據李曉寧介紹:顧客在App、門店觸摸屏上都可了解秀域的產品,員工銷售提成降到了行業最低(2%),收入工資直接跟顧客評價掛鉤。為了減少顧客打分“水分”,在服務結束兩小時后,系統才會將打分信息推送給顧客,這時顧客已經離店,避免了員工對顧客打分的干擾。
如今,秀域近千家門店形成了一個鮮明特征:不僅率先采用無紙化辦公,員工培訓、專業技能考核也可以在線完成。并且,在線支付系統的全面覆蓋,讓秀域得以取消所有門店的會計和出納。
當然,推進信息化的過程也并非一帆風順。比如系統第一次上線時,就遭到很多員工的集體反對,僅上海公司一個月就有24%的員工辭職。還有員工氣勢洶洶地找到李曉寧,“你別跟我談未來,別人家(其他公司)都不干這事,也都活得好好的,你讓我干那么多事,你又沒給我多發一分錢。”
—這些聲音讓李曉寧心里難受,甚至委屈。但為了公司未來,她的決定不容更改,不容質疑。她絕不回頭。
2013年年初,李曉寧向公司高管發出警告:未來三到五年,秀域將面臨轉型,轉型成功未來還有大機會。轉型不成功,這個公司必死。
高管們面面相覷,這可是行業最優秀的公司啊。但李曉寧的擔憂不無道理:一邊美容行業野蠻生長多年,公信力大幅下降;另一邊原有的顧客老了而今天的消費者都是年輕人。未來已來,作為行業領頭羊,秀域必須自我革命,哪怕斷腕獨臂也要堅決向前一步!
李曉寧揮刀治企,不管刀山火海也要達成目標,哪怕有時顯得鐵面無情。公司一位職位很高,也是李曉寧私下感情最好的同事,一時跟不上公司的發展節奏,李曉寧提出降薪降職。對方不同意,不同意只有解聘。
走的時候,兩人抱頭大哭,李曉寧心里非常痛。但是為了公司的未來,她說,“公司利益大于個人利益,我沒有私心。”
今天的秀域公司沒有一絲老員工派系,眾多高管中甚至都沒有一位四川籍。另一邊,李曉寧通過獵頭挖來眾多外企高管,很多關鍵崗位都由來自世界500強的高管擔任。這些高管在秀域適應、融合后逐漸展現出遠見卓識。李曉寧說,關于如何讓外企高管適應民營企業體制進而安居樂業,她的切身體會完全可以寫本書……
2014年秀域年銷售額達16億元,2016年即將完成B輪融資。

事實上,秀域的發展邏輯非常簡單:其一,李曉寧十年來一直堅持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天條,以此為尺度,誰違背就動誰;其二,秀域沒有把自己當成一家美容服務機構,而是不斷跨界學習,你可以在它身上發現小米的影子、711的影子,甚至很多世界一流服務企業的思維;其三,對于種種行業惡疾,李曉寧選擇和用戶站在一起嗤之以鼻,并且堅決向自己開炮。
比如,對于美容行業的“賣賣賣”模式,秀域所有的產品,都經過李曉寧親身體驗確認后方可進店。對于員工的銷售提成也在不斷降低,從最開始的12%降到7%、4%,甚至2%。“這個過程很痛苦,因為最終影響的都是利潤啊。”事實上,看一家企業的企業愿景,看它給員工設定的薪酬結構就夠了,如果一家企業是以銷售激勵為導向而忽略了產品激勵,那么它的口號再冠冕堂皇都不可信。
堅持很痛,轉型很難。商海沉浮,思潮縱橫,李曉寧說一家企業只有真正回歸到價值和信仰上來,才不會丟掉未來之魂。只要是正確的事,再難都要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