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

你準備讓孩子學什么樂器?中國父母聽到這句話,第一反應是鋼琴、小提琴。如果是你呢?也許大都會說吉他或者薩克斯。
提及古琴、箜篌、琵琶,大都搖搖頭,那不是玩古風的人才學的嗎?說到二胡、笛子、葫蘆絲、鼓,更是大搖其頭,那不是鄉下人或者老年人才玩的嗎?
鐘、磬[qìng]、琴、瑟、阮、筑、琵琶、箜篌[kōnghóu]、簫笛、篳篥[bì lì]、箎[chí]、排簫、管子、笙、竽、塤、缶、鼓、柷[zhù]、敔[yǔ]……八音樂器,好像是故紙堆里的夢。
中國人手里的外國樂器 & 外國人手里的中國樂器
上網搜索“樂器行”,出來216萬個相關結果,幾乎都是銷售、教授西洋樂器的。走進任何一家琴行,鋼琴大多是在最顯眼的位置。有人統計過,琴行學西洋樂器的學員是學民族樂器的20倍。其中,又要數學鋼琴的人最多,4歲至70歲各個年齡段都有。
“西洋樂器一直都很熱門。”一位開琴行的人說,“相比民族樂器,很多人認為西洋樂更陽春白雪。”
也難怪,世界三大樂器鋼琴、小提琴和吉他以及大部分世界性樂器都是西洋樂器。尤其樂器之王鋼琴,具有巨大而豐富的藝術功能,且音色純凈、音域寬廣。
這些,歸功于西方音樂人地位的提升和交響樂的發展,它們一起推動著整個西洋樂器的變革,從樂器、樂譜到指法、和聲,都規范化、系統化。所以大部分西洋樂器都有很強的科學性、邏輯性。制作樂器的人需要專業的技術、相當的音樂修養及數學、物理知識。相對來說,中國民族樂器原始多了,幾乎沒有機械化。
有一個很有趣的類比:上淘寶搜索鋼琴,價位一般都在一萬元以上,而搜索古琴,價格從幾百元到幾萬元不等;鋼琴有非常正規的企業、品牌,而古琴幾乎沒有一個全國知名的品牌。它們,大約可以代表西洋樂器和民族樂器的現狀。
不過,樂器流行和時代發展很緊密,唐代流行琵琶,宋代流行簫,今天流行西洋樂器和社會風俗有一定關系。換個角度來看,鋼琴難道永遠是外國樂器嗎?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難道不能把它收為己用嗎?揚琴、箜篌也是從國外傳來的,如今我們也稱它們為民族樂器。
知乎上有一條問題:有哪些國貨在國外飽受贊譽?其中有一條是大鑼。因為大鑼是最早進入西洋管弦樂隊的中國樂器。
有位外國樂師曾經說:“一個交響樂隊,沒有一面大鑼,就未免有些遜色。”大鑼被吸收到國際交響樂隊中,作為常規的國際樂器,因其音色雄厚、柔和、余音長。音樂家柏遼茲曾說:“強奏會使人不寒而栗,弱奏也會感到恐怖。”
最廣為人知的是在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悲愴》中,一聲鑼響,深沉悠遠,余音繞梁。“僅那么‘當的一聲,就將作品所表現的失望、悲劇浸透到每位聽眾的心中。”
其實,鑼不僅僅出現在西洋樂隊中,國外的動畫片中也經常出現鑼,譬如《貓和老鼠》。且大家熟悉的紐交所敲鐘,它第一次敲的就是鑼。
近年來,隨著中國熱持續升溫,學中國民族樂器的外國人也越來越多,雖然更多的是獵奇,但也不乏真正的愛好者,尤其古箏、二胡、琵琶學習者眾多。
敦煌研究院的老人 & 神樂署的年輕人
2013年年底浙江美術館的“煌煌大觀——敦煌藝術展”曾展出65件敦煌古樂器,桃形的陶塤、唐朝的曲頸琵琶、新疆和中原“混血”的長頸阮……它們好似從敦煌壁畫中跳出,帶著我們時光流轉,回到過去。
這些樂器,是敦煌研究院的專家莊壯和鄭汝中根據壁畫形象研究仿制而成。
“莫高窟的壁畫上出現過4 500多件樂器,它們都是從北涼到元代的10個朝代中先后流行過的。”鄭汝中做了很詳細的統計。“許多都早已失傳,有些甚至沒有在任何史料上出現過。”譬如花瓣形狀的中阮,不但造型獨特,且有5根弦,一般的阮只有4根弦,所以誰也不知道5根弦分別是什么音。
相比敦煌研究院專家的單純復制,天壇神樂署雅樂中心的復制加演奏則顯得更用心。
神樂署是明清時期的最高禮樂學府,也是管理祭天時奏樂的機關。周代起,用于祭祀、朝會、宴會的宮廷音樂,稱為雅樂。明太祖朱元璋將其更名為中和韶樂。明清的中和韶樂,都由神樂署來演奏。清朝亡后,神樂署跟著關閉。直到2004年,神樂署重建。2012年,雅樂中心成立。一批80、90后年輕人用八音樂器演奏,傳承、推廣古代雅樂,期盼恢復昔日榮光。
其實,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天壇公園已在祈年殿東配殿做了八音樂器展示。但是古樂器怎么能不演奏呢?雅樂中心想將它們喚醒。
然而,畢竟斷了100多年,雅樂似乎只剩下一個影子。完全不懂怎么辦?那就鉆入故紙堆,一點點把古譜翻譯成五線譜、簡譜。看不懂的,就請教老專家。有了曲目,還得有樂器。外面的樂器作坊嫌費事,報價高,他們只能橫下心來自己做。先埋首紙堆,再尋找材料,但竹子做出來用不久。最后他們選定了更實用的PPR(一種塑料管)。制作樂器時,他們用電鉆、噴漆、彩繪,甚至3D打印。
“最開始復原中和韶樂,有人說這都不是帝王將相的時代了,復原沒有意義。后來復原出來,又有人質疑我們的中和韶樂不純。現在我們有所變通,又有人站出來說我們破壞了老祖宗的東西。”雅樂中心的主任王玲說。其實,他們都是以“傳”為基本,然后才變革。比如柷,只在每章開場時響三聲,隊員們把它又用于其他樂曲,賦予了古代樂器新的生命力。
真正的好音樂,應該不僅能讓人望見過去,更能讓人看見未來。中國人學西洋樂器無可厚非,畢竟它更系統、規范、國際化,外國人學中國樂器也喜聞樂見,畢竟中國樂器厚重、博大。但演奏雅樂的八音樂器是中國音樂的根,一點也不比西洋樂器遜色,它們不該死在線裝書里,該久久活在我們的耳畔。如何活,最終還是要靠我們自己去沿襲、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