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凱

笙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古代大笙稱“竽”,小笙稱“和”。“濫竽充數”的典故表明竽在戰國已非常流行。笙最初用葫蘆作斗,因其體大、質脆、吹奏費勁,唐代后逐漸改為木制,后又被銅斗代替。嚴格說來,已經不算瓠音。
“鳳吹聲如隔彩霞,不知墻外是誰家。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千樹花。”介紹笙管時,吳景馨總喜歡用這首《聽鄰家吹笙》作為開場,在她看來,灼灼桃花、燦爛晚霞形容笙樂的歡快再合適不過。
宏音齋笙管制作技藝大概算是唯一從清宮中傳承下來的樂器制作技藝了。創始人吳啟瑞曾是貝勒爺,從宮廷樂器制作藝人身上學得一身好手藝。清朝滅亡后,他便靠制作樂器養家糊口,把“昔日堂前燕”引入尋常百姓家。
“制作一盤笙,從砍下竹子到蒸煮、烘干、打磨、拋光……前后要經過幾十道工序。”宏音齋笙管制作嚴格遵循宮廷的技藝。“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必須堅守。”用料、工序,不敢有絲毫大意。
當然,創新也是必要的。中國傳統樂器普遍音域較窄,不適合在現代民族交響樂中演奏。接過宏音齋衣缽后,吳景馨研制了一批新型笙管。其中一指四音笙,按下一指可發四個音,擴大了笙的音域,增厚了笙的低音,一盤笙演奏可以達到高中低三盤笙同時演奏的效果。而電子笙由氣流刺激感應器,帶動電子發聲器發出聲音,管笙也用透明的玻璃管代替,更有現代時尚感。“老字號的傳承不是把老祖宗留下的手藝學會就算‘承了,更重要的是在技藝不失傳的前提下,實現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