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敏球 常莎
摘要:以成都市為例,結合“成都市城鄉國土綠化發展總體規劃(2008-2020)”,分析成都市綠化發展現狀及其發展潛力,從城區綠化建設工程、森林保育工程、濕地與野生動植物保育工程、生態建設工程、林業系統化工程五大方面論述綠化發展措施。城鄉綠化發展規劃能夠減少環境污染,且統籌城鄉發展,在社會經濟發展、城鄉環境建設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關鍵詞:城鄉;綠化;成都市;規劃
引言:
城鄉統籌發展研究源起于19世紀40-90年代,馬克思提出的從城鄉對立走向城鄉融合[1]。田園城市是一套完整的統籌城鄉發展的社會制度,為居民提供一個接近鄉村的自然空間[2-3]。在城市規劃中,多從城市規模、布局結構、人口密度、綠帶等方面著手,創建一個生態田園城市,而國土綠化是當今世界眾多國家正在實施的規劃策略。
“十五”時期,國土綠化以“以人為本,共建綠色家園”為主旋律打造中國國土綠化新格局。至2002年,中國每年推出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告,力在調和生態文明、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全國森林面積1.95×104萬公頃,森林覆蓋率20.36%,森林蓄積137.21億立方米。在“全國造林綠化規劃綱要(2011-2020)”中,意在2020年森林面積、蓄積穩步增長,森林面積達2.23億公頃(覆蓋率23%),森林蓄積量增至150億立方米[4],并從城鄉美化、道路綠化、森林撫育、草原建設等方面建設綠色都市。文章以成都市為例,結合“成都市城鄉國土綠化發展總體規劃(2008-2020)”,針對成都市發展現狀和目標,進行土地綠化發展規劃,并剖析中國國土綠化發展現狀與潛力。
1.區域概況
成都市位于四川盆地岷江中游區域,屬東界龍泉山脈、西靠邛崍山、南北縱貫龍門山脈,區域面積達1.21×104 km2,境內海拔387~5364米。成都乃天府之都,河網密集,貫穿岷江、沱江、金沙江等12條干流,水域面積約700 km2,年平均水量高達304.72億立方米;受地勢影響,成都植被呈竹、木植被-果林-次生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亞高山灌叢草甸、草地-高山荒溪帶冰垂直分布。成都歷史悠久,歷史文化風景區和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是西南的政治、文化、經濟活動中心。
2.成都市綠化發展現狀與潛力
據2013年成都市環境質量公報[5],成都市的環境污染主要表現為大氣污染。其中,中心城區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顆粒物和細顆粒物含量超標,分別為63 μg/m3、15 μg/m3、97 μg/m3;郊區主要污染物為NO2和可吸入顆粒物,可吸入顆粒物年均值72-126 μg/m3,二圈層6個區(縣)未達標。成都地表水豐富,存在輕度污染,主要污染物有氨氮(NH3)、總磷(TP)和生化需氧量(BOD),多發生在岷江水系的府河、江安河、沙河和白河。成都市水土流失嚴重,輕度以上的水力侵蝕達2.53×103 km2,占市面積的20.4%;中度以上的水力侵蝕約1.93×103 km2,占市面積的15.6%。
成都市鑲間川西北高原和四川盆地地帶,呈海拔東高西低、氣候東暖西涼格局。成都得天獨厚的地形滋養了各種特性不同的動植物、造就歷史文化名都和旅游佳城。據《2013年成都統計年鑒·綜合》數據[6],2012年地區生產總值達8138.94億元,同比增長13%,雄厚的經濟實力加之政府的高度重視,發布《關于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加快林產業發展的意見》、《成都市公園管理條例》、《成都市生態環境保護綱要》等一些列相關文件》等系列文件。隨著現代化建設發展,人民環保意識也日益提高,社會的積極參與為綠化建設注入了生機和保障。
3.成都城鄉綠化措施
結合“成都市城鄉國土綠化發展總體規劃(2008-2020)”,以“綠色成都,幸福家園”為發展理念,結合生態學、林學、園林學為理論基礎,從環境、生態、社會、人文和諧發展的角度對成都城鄉綠化進行布局和建設[7]。
3.1城區綠化建設工程
3.1.1區劃建設
以2015年和2020年主城區綠地率、綠化覆蓋率分別為37%、42%和40%、45%為建設目標,在中心城五城區、高新區和六個周邊區縣為規劃區,進行綠化建設。對主城區進行均勻布局各類公園,增加公園類型的多樣性。以環保綠化為主題,新建鳳凰山公園和中壩公園以形成豐富的森林群落;以古蜀文化為主,將古建筑和園林藝術相結合,構建文化-演藝-旅游-商貿文化公園;利用地形和地勢,新建防災避險公園和郊野公園。同時,對現有公園進行完善,提升各個公園的特色品質。公園能夠提升城市持續發展的開放空間,為市民提供健康鍛煉的生態場所,亦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場所。
3.1.2生態走廊建設
規劃在三環路上建設環城公園景觀帶,為市民提供休閑的健身場所,提高人居環境和城市環境,從景觀效果出發,規劃城市綠色廊道。在四環路內外兩側建設綠化帶和綠色生態環區,增加城市安全指數,凈化環境,滯留大氣顆粒物,吸收有害氣體。
3.2森林保育工程
以2020年森林保育面積4.59×105 ha為建設目標,對山丘森林(龍門山脈、龍泉山脈、長丘山脈等)進行保育。據2010年數據統計,成都完成天保公益林人工造林1.2×104 ha,實施森林管護面積3.82×104 ha,封山育林達6.09×104 ha。通過利用森林的天然更新力,通過人工促進植被成長,恢復植物群落生態。封山育林工程成本低、綠化速度快,有利于保育物種多樣性,涵養水分,減少水土流失。
3.3濕地與野生動植物保育工程
以野生動植物保護為目標,從增建和完善兩方面規劃自然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小區。成都市現有自然保護區有4個:都江堰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429.4平方公里)、彭州市白水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303.86平方公里)、崇州市鞍子河省級自然保護區(面積101.4平方公里)和龍門山巨型冰川漂礫縣級自然保護區。抓好已建的4個自然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小區,把生態保護列入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編織科學規劃、建立管理機構、加強條例宣傳和教育、提高全民環保意識,形成功能齊全的國家級自然區。
3.4生態建設工程
從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出發,建設森林公園和濕地公園。對龍門山脈的都江堰、彭州、大邑、崇州、邛崍和蒲江的森林進行整體景觀打造,實施森林景觀修復和特色培植工程,科學合理種植色葉植物、香化植物和鄉土特色森林景觀植物。以有特色的生態環境為主要景觀的旅游,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的發展,構建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獨特的人文生態環境空間。至2020年,力爭森林公園總數32個,濕地旅游接待量200萬人次。
3.5林業系統化工程
圍繞“百香千村興林富民工程”為主題,創造綠色生活區。結合“成都市林業園林發展“十二五”規劃”,林業系統優化主要表現為天然林資的保護和退耕還林工程。持續推進公益林建設,對171.7萬畝國有林進行管理和保護,對國家和省級的103.1萬畝公益林進行生態補償,恢復林地和裸地森林植被的成長和多樣性[8]。退耕還林從龍泉山脈和龍門山脈生態植被恢復兩方面著手,開展新林建造、封山育林,提高東部山丘森林覆蓋率;鞏固龍門山45萬畝生態植被修復工程,加強地震塤毀林的生態修復,為動物提供環保的棲息地,為市民提高良好的生態環境。
4.結論
成都市力從城區綠化建設工程、森林保育工程、濕地與野生動植物保育工程、生態建設工程、林業系統化工程等方面進行城市與農村的協調綠化建造,打造一個世界生態田園城市。
國土綠化是生態文明建設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有助于提高城鄉綠化發展平衡。綠化城市不僅能夠減少空氣、水體和土壤污染,還能夠協調城鄉統籌發展,在社會經濟發展、城鄉環境建設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國土綠化方興未艾,有待融合經濟、社會、生活、文化、教育、人口、生態等諸多方面關系。
參考文獻:
[1]劉倩.成都市城鄉統籌評價指標體系及其作用[M].西南交通大學,2011.
[2]馬萬利,梅雪芹.有價值的烏托邦——對霍華德田園城市理論的一種認識[J].史學月刊,2003,(5):104-111.
[3]齊廷鍇.本土文化在現代田園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以陜西省西咸新區景觀設計為例[M].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
[4]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全國造林綠化規劃綱要(2011-2020年)[M].2011.
[5]成都環保局 http://www.cdepb.gov.cn/hjzl5.asp.
[6]成都統計信息網http://www.cdstats.chengdu.gov.cn/index.asp.
[7]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成都市林業和園林管理局.成都市城鄉國土綠化發展總體規劃(2008-2020)[M].2009.9.
[8]成都市風景園林規劃設計院,成都市林業勘察規劃設計院.成都市林業園林發展“十二五”規劃[M].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