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松祚

國人似乎特別善于創造一些新名詞和新口號。眼下很時髦的一個詞是“彎道超車”,大體說來是認為中國有“后發優勢”,可以充分借鑒別人的先進技術,不用花大錢搞研發就能趕超西方。同理,國內的后發地區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實現跨越式發展。現在有不少講座教企業家如何實現“彎道超車”,一些地方政府也在高喊類似口號。
不能說“彎道超車”的想法一點兒道理也沒有。后發國家通過借鑒先進國家的經驗,利用本國勞動力和其他資源要素成本低的優勢,可以較快實現經濟騰飛,這是經濟學上的比較優勢原理。無論是亞洲“四小龍”,還是中國過去30多年的經濟奇跡,都是運用了這個原理。
<img src="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hqrw/hqrw201609/hqrw20160917-1-l.jpg" alt="" />
然而此一時,彼一時。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常態,我們長期依賴的“三低模式”(低勞動力成本、低資源能源成本、低環境成本)已基本喪失,傳統的比較優勢正在迅速下滑或消失。也就是說,所謂“彎道超車”的現實可能性已經基本沒有了。未來中國經濟的唯一出路是創新驅動增長,科技引領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要求,未來5年里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必須達到60%以上。
站在這個新起點上,再念“彎道超車”的老經書就是非常錯誤和危險的了。首先,別國的最先進技術不會輕易給我們。有人以為中國現在有的是錢,買就是了,何必自己費力研發?哪有這么簡單!過去我們有一個口號叫“以市場換技術”,以為中國開放市場,外國企業就會將最先進的技術帶來。事實證明,從汽車到電腦,從手機到醫療器械,我們的市場確實是開放給外國公司了,最先進的技術卻至今也沒有掌握。如果今天還抱著一種去國外買奢侈品的“土豪”心理,想買國外的最先進技術,我們就是一錯再錯,傻到家了。
最重要的是,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可能很快要成為第一大經濟體了),先進技術總依靠別人或花錢去買,這與我們的經濟地位實在不匹配,與世界制造強國的目標更是南轅北轍。數據表明,中國企業平均研發經費只占銷售收入的1.8%,而歐美日企業至少達到4%,像谷歌、蘋果、微軟等高科技企業,每年研發費用都在100億美元左右。美國公司之所以長期執世界科技創新之牛耳,就在于他們舍得花錢搞研發。
簡言之,科技創新沒有任何“彎道超車”的可能。一個國家要實現真正的創新,首先需要建立一大批具有“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大學和科研機構,致力于原創性科學理論和科學發明;其次是企業要大規模投入應用技術和產品的研發,將原創性科學思想轉化為實用技術和產品。從科學家的原創理論到最前沿的產品和服務,要經過漫長的創新產業鏈,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少。
因此,中國的政府官員和企業家必須從根本上放棄“彎道超車”這種投機取巧的心理,沉下心來,真正弄懂創新的本質,踏踏實實改造我們的大學和科研體制,將大筆資金從股市和樓市里撤出來,投入面向長遠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之中。只有這樣,我們才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