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云飛
匠人精神這些年成為了熱門話題,不少國人興起了學習德國、日本匠人精神的風潮。吸取其他國家的好東西無可厚非,但匠人精神真的是舶來品嗎?答案是否定的,早在2 300年前,中國就有了匠人精神。
中國從來都不缺少匠人精神,只是近些年,我們把它弄丟了。
清朝大才子紀曉嵐曾說過:“世間的道理與事情,都在古人的書中說盡。”關于匠人精神,老祖宗也早已給過答案。《莊子》一書中,就有對2 300年前中國匠人梓慶的精妙闡述。
梓慶是魯國的一位木匠,鐻是古代一種樂器。梓慶用木頭雕刻的鐻,見過的人都覺得精巧到只有鬼神之工才能做得出來。
魯王很驚嘆,就召見梓慶問:“先生能做出來這么精妙的東西,有什么訣竅?”
梓慶謙遜地說了以下一番話:
“我只是一個木匠,哪有什么訣竅呢?只不過在做工前,我不敢耗費精神,要靜養聚氣,讓心沉靜下來。”
“齋戒三天,我不再懷有慶賀、賞賜、獲取爵位和俸祿的思想;齋戒五天,我不再心存非議、夸譽、技巧或笨拙的雜念;齋戒七天,我已不為外物所動,似乎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體。”
“然后我便進入山林,觀察各種木料,選擇質地、外形與鐻最為相合的木頭,此時鐻的形象已經呈現于我的眼前。然后我將全部心血凝聚于此,專心致志,精雕細刻,用自己的純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器物精妙似鬼神之工,也許因為這些吧。”
何為匠人精神?
《莊子·達生》梓慶篇雖僅146字,但卻樸實無華地述說了2 300年前一位中國匠人的精神境界與風骨。何為中國匠人精神?
1.專注走心、追求極致。
每一件作品,若想達到精致和完美,都必須把工作的每個環節做細、做到位。梓慶做鐻,先用七天的齋戒使身體和精神達到最佳狀態,再走進山林選擇木料。選料時已經在腦海中勾畫出鐻的模樣,再認真尋找匹配的木料動手取之。一旦進行雕刻,則聚氣凝神,全身心地投入。
中國古代還有一個將匠人精神發揮到極致的家族——雷氏家族。這個清代皇家建筑工匠世家,設計了中國近1/5的世界建筑遺產。雷氏的每個設計方案,都按1/100或1/200的比例先制作模型,更為可貴的是,小至臺基、瓦頂、柱枋、門窗,以及床榻桌椅、屏風紗櫥等,也均按比例制成。正因嚴苛的極致精神,雷氏家族被同行尊之為“樣式雷”。
無論是梓慶,還是雷氏家族,無不體現了中國古代匠人專注走心、追求極致的精神。
2.榮辱不驚、忘名忘利。
與如今許多人做事都希望利益回報立竿見影相比,梓慶的做法體現出中國古代匠人的更高境界。
“齋三日,不敢懷慶賞爵祿,齋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梓慶在做鐻之前,把功勞、地位、金錢、非議、毀譽統統放下,只專心于工作的本分,達到了榮辱不驚的境界。
在今天的商業時代,我們已經很難再看到完全忘名忘利的企業家了。即使是在以嚴謹著稱的德國,也會因為利益而出現大眾汽車尾氣“排放門”丑聞;同樣,在日本也有財務造假的現象,即使是東芝這樣的著名企業也不能避免。
3.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
術到極致,幾近于道。作為一名杰出的匠人,梓慶在選材前全然地凈化自己,帶著對自然生命的極大尊重去選材。
“齋七日,輒然忘吾有四肢形體也。”在制作鐻時令自己達到忘記自我、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境界,灌注匠人的生命之魂去制作產品,這種天人合一的境界不就是“道”嗎?
如今,世界優秀的企業家和卓越的匠人,也都在窮極一生追求這一境界。
匠品之國
匠人精神不是舶來品,從古至今,中國從不缺少匠人精神。作為世界上曾經最大的原創之國,從公元前200年至公元18世紀,2 000多年的農耕經濟時代,中國一直是全世界最大的產品輸出國。
絲綢、瓷器、茶葉、漆器、金銀器、壁紙等各類精美的產品,是世界各國王宮貴族和富裕階層的寵兒。
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絲綢距今已2 200年,其薄如蟬翼,用料2.6平方米,僅重49克。
中國書法、中國畫、雕塑、手工藝術品等,目前仍是許多世界博物館引以為傲的鎮館之寶,并還在不斷刷新當代全球拍賣紀錄……
自絲綢之路開啟,中國古代能工巧匠們所生產的匠品,一直都在影響著世界。古代中國是名副其實的“匠人之國”和“匠品之國”。
今天的中國,不僅能在尖端科技實現領先,華為、聯想、海爾、格力等中國企業也在其領域內位于世界前沿。這些成就的取得,同樣是現代中國人專注走心、追求極致匠人精神的體現。
知恥后勇方成典范
時下提到匠人精神,許多人言必稱德國、日本。國人在日本排起長隊購買馬桶蓋,將德國制造的炊具成箱搬回家。相當多的人成為德國、日本產品的忠實粉絲。這正如過去的2 000多年,世界癡迷于追逐中國制造的產品一樣,人們對于匠品價值的認可從未改變。
德國、日本的匠品制造是怎么來的?確切地說,德國、日本的制造都經歷過學習他國技術、仿造假冒、不斷升級、自主創新的過程。
德國的匠人精神也就是最近100多年的事。
1830年,德國還是一個農業國;1871年,德國制造處在假貨和仿冒橫行時代;1887年,英國發布新《商標法》,規定從德國進口的商品必須標注“Made in Germany”,以此區分劣質的德國貨和優質的英國貨。
知恥而后勇,德國從此開始了精工制造的征程。用了100多年時間,德國人持續不斷地在各個行業,堅持和傳承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終于使德國制造成為世界上高品質的代名詞。
日本也差不多。農耕經濟時代,日本全面學習中國,日本的匠人精神也起源于中國。自唐朝貞觀四年開始后的260多年,日本派出十余批、數千名遣唐使在中國學習。大到參照唐朝進行政治、教育改革,再到學習圍棋、茶道、花道等生活方式,小到制豆腐、榨醬油、榨糖、縫紉等工藝,遣唐使們幾乎帶走了唐朝各行各業的技藝。
日本的工業制造則從學習歐美國家的技術并進行仿造開始。1950年,日本還只能生產廉價而簡單的商品。此后的20年,將傳統手工業者的匠人精神傳承于規模化制造后,日本制造的品質大大提升。
勿忘初心
中國有2 000多年的匠人精神傳承史。由于歷史原因,在近代,中國的匠人精神沒有得到全面的傳承。近年來,經濟高速發展也使商業倫理問題突顯,部分企業為了獲取短期利益缺少商業道德,假冒偽劣、粗制濫造時有發生。
在規模化的工業制造沖擊下,中國的傳統文化與手藝傳承更加艱難。未來的中國,無論是工業強國戰略下的精工制造,還是對傳統匠藝的保護,都更加需要全面傳承、發揚中國的匠人精神。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傳承匠人精神固然要借鑒他人的經驗,但既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盲目崇拜,我們應該從中華民族的文化中尋找根和魂,堅守民族情懷,傳承中華匠心。
只要擁有了“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愿望,每個人都是匠人。
讓匠心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