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文杰

摘 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農村的信息化是建設新農村的重要一環。正確把握農村信息化的發展現狀,找出農村信息化存在的問題是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采用魚骨分析法分析了農村信息化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并給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為進一步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提供了保障。
關鍵詞:農村信息化;魚骨分析法;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6-143-03
Problem and Solutions of Rural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 Based on Fishbone Analysis
Ji Wenjie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Bengbu 233030,China)
Abstract:In the background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and rural,informat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building a new countryside. Correctly grasp the rural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status to find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ural informatization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informatization. By fishbone method,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informatiz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and gave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or providing a guarantee for further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informatization.
Key words:Rural informatization;Fishbone analysis;Problems;Countermeasures
信息化建設是中國目前順應時代發展的首要任務,自從引進了互聯網技術,信息化建設顯得更為重要,其中農村信息化作為優先發展的重點。農村信息化是指通訊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在農村生產、生活和社會管理中實現普遍應用和推廣的過程[1]。農村信息化對于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村生產力,拉近農村與城鎮貧富差距,改善農民生活,實現小康社會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 農村信息化建設的主要內容
1.1 農村信息資源 狹義來說,信息資源指的是信息本身或信息內容,即經過加工處理,對決策有用的數據,廣義的信息資源,指的是信息活動中各種要素的總稱[2]。“要素”包括信息、信息技術以及相應的設備、資金和人等。農村信息化建設以來,農民所擁有的信息資源量也有了一定提升。農業類的電視節目、廣播節目也有大幅度的增加。例如中央七套就會經常播出一些貼近農民生活的節目,給農民介紹關于農業養殖方面的專業技術,不僅如此,還會請到一些“三農”領域杰出人才,給農民們講述成功致富的經驗。
2007年,農業部出臺了《全國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建設總體(2007~2015)》[3],為農業網站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指導,在這一政策背景下,農業網站再次出現了快速發展的浪潮。隨著農業信息化的發展,我國農業類網站數量也在不斷的增長。從十幾年前的不足2 000個,截至2010年3月,涉及農業類網站總數已超過32 000個,農業類網站的日瀏覽量也在不斷增加。
農業類書籍出版量也隨著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發展在不斷增加。農業類書籍的出版旨在向農民傳授實用農業方面知識,讓農民了解掌握一門自己需要的農業知識或技術,幫助農民解決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使農民實現豐產增收。并有針對于農業方面的出版社也隨之成立,例如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目前擁有農業各項專業相關的圖書10 000余種,農業映像制品800余種。為農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不小的便利。
農村信息資源給農民們帶來好處是具有標志性的,可以幫助農民擺脫老舊的生產生活的方式,以一種全新的技術進行生產,這對于農村信息化來說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 農村信息基礎建設 信息基礎建設是農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農村信息化要想的到發展,首當其沖的就是發展農村的信息基礎建設。隨著農村信息化的發展,農村信息基礎建設得到了加強。有線電視、電纜、光纜、寬帶等多媒體開始走進農村的各家各戶。方便了農民的日常生活。根據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截至2006年末,全國9.6%的鄉鎮地域內有火車站,46.1%的鄉鎮地域內有二級以上公路通過,81.1%的鄉鎮有郵電所,68.4%的鄉鎮有綜合市場,23%的鄉鎮有農產品專業市場。全國95.5%的村通公路,98.7%的村通電,97.6%的村通電話,97.6%的村能接收電視節目。平均每100戶擁有彩電87.3臺,固定電話51.9部,手機69.8部,電腦2.2臺[4]。13.4%的村有圖書室、文化站。但是,與城市相比還落后了不少,在信息基礎建設得到加強的背景下,仍有2.9%的農村未能通上電話,并且,我國的網民在城市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
農村信息化的建設確實給農民的生產生活帶來的新的發展空間,正在一步步改善農民的生活。農村的信息基礎建設在日益完善,自2009年初,確立了“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平臺、開展信息下鄉”三大目標以來,我國也基本完成了村村通電、通訊的任務。但是,結合整體來看,農村信息化建設還是遠不如城市,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還需要再努力。
1.3 農村信息化人才 在農村信息化的過程中,不僅僅要在農村傳播信息資源,對于農民來說,信息資源是個從未接觸過陌生的東西,所以需要有人引導他們,教會他們如何正確的去利用這些信息資源,這就是信息人才。目前為止,農村信息人才處于一個相對短缺的狀態,我國大多數農民接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截至2005年,全國約5億農民其中文盲半文盲占22.25%,再加上農村現在大部分處于自給自足的生產生活方式,信息資源對于他們來說可有可無,并且對于外來的信息資源大部分都抱有一些抵觸情緒。此外,農村的經濟基礎相對來說比較薄弱,科學文化教育相對落后,不能夠滿足于各類信息人才提供生活保障,所以他們不愿意下到農村去,這樣更加導致的農村信息人才的流失。農村的教育資源十分匱乏,對于所需要的信息人才培養不能夠提供專門的教育,所以農村很難實現信息人才的自給自足。
2 農村信息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魚骨分析法及其應用 魚骨分析法是由日本管理大師石川馨先生提出的一種發現問題根本原因的方法,它可以直觀的表現出問題所產生的原因。在研究農村信息化存在問題的過程中 使用魚骨分析法,首先要找出農村信息化存在并要解決的問題,將問題寫在魚頭,然后按照頭腦風暴盡可能多的找多可能的原因,將這些原因總結歸納成幾個要素,對各個要素進行歸納整理,把問題分組,在魚骨上標出,分析選取重要因素。基本步驟可以分為2部分,第一是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第二是繪制魚骨圖。魚骨分析法便于全面地分析與探討農村信息化存在的問題,最后找出問題的真因,確立一個大方向,針對于主要原因逐步的解決并改善。
2.2 農村信息化問題分析 農村信息化建設以來雖然為我國日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但是發展不協調,仍然存在著很多如下問題:信息化意識淡薄、文化水平過低、信息化基礎建設落后、吸引投資利益機制不健全、信息化建設實效性不高、缺乏信息技術人才、信息的獲取渠道單一、信息處理方式陳舊、信息的發布傳輸緩慢、缺乏組織引導者、缺乏統一信息服務平臺、信息化認識不全面、地理位置不利于信息化發展、經濟發展落后、政策不能全面貫徹落實、政府主導意識不強、信息化建設形式化、缺乏系統的規劃、信息利用率不高、信息資源匱乏、信息服務模式單一、信息實用性不高、投入不足、信息獲取困難等問題,將這些問題歸納整理可分為環境因素、個體因素、經濟因素、發展因素、社會因素(圖1)。
<\\Pc10\工作盤 (E)\姜秀紅\雜志\安徽農學通報雜志\2016-6農學通報內文\9237-1.eps>
圖1 農村信息化魚骨法分析
從圖1可以看出,導致農村信息化落后的主要因素如下:社會因素方面:信息化基礎建設落后、吸引投資利益機制不健全、政策不能全面落實;發展因素方面:信息化基礎建設落、信息化建設實效性不高、政策不能全面落實、政府主導意識不強、信息化建設形式化、缺乏信息技術人才、信息處理方式陳舊、缺乏組織引導者、缺乏統一信息服務平;經濟因素方面:經濟發展落后、投入不足;個體因素方面:信息化意識淡薄、文化水平過低、缺乏信息技術人才、信息實用性不高;環境因素方面:信息獲取困難、信息服務模式單一、地理位置不利于信息化發展、信息處理方式陳舊、信息的獲取渠道單一。
導致農村信息化落后的原因中,發展因素占39%,社會因素占13%,經濟因素占9%,個體因素占17%,環境因素占22%。發展才是硬道理,農村信息化只有得到充分的發展才能前進一大步,同時必須密切關注信息化的建設過程,發現農村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時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法。
3 優化農村信息化發展的對策
3.1 加大農村信息化基礎建設力度 基礎建設是農村信息化的第一步,各級政府應該在原有的信息基礎建設上加大建設力度,健全信息化發展所必須的基礎設施。以方便信息主體利用為第一前提,杜絕形式化建設,從信息主體的角度出發,盡快健全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健全開放農村信息服務平臺,多聽取意見,建設信息主體想要的基礎設施。
3.2 加大宣傳教育力度 進行有策略的宣傳教育,適當的提高農民的文化素養,是信息化建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信息化建設想要得以發展,首先要得到農民的認可,其次就是讓農民知道該如何利用信息去投入到日常的生產生活當中。由于傳統觀念和文化素養,農民去接受新的事物一般會有抵觸情緒,要讓農民切實的感受到信息化帶來的實際效用,這有助于農村信息化的普及。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組織領導工作,充分發揮政府各個職能部門的作用。
3.3 加大資金投入 信息化的建設離不開大量資金的投入,健全吸引投資機制,激勵運營商加大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投資力度,充分調動投資企業的積極性,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在進行信息化建設工作的同時要相互扶持。要加大對農村信息化建設的資金投入,可以相應的給予一些優惠政策,吸引更多的投資者投入到農村信息化的建設中來。
3.4 加強農村信息化人才培育 農村信息化建設中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各級政府應多培育農村信息化所需的各方面人才,重視農民的信息素質教育,提高農民參與學習信息化的熱情,提高信息的利用率。各級政府還要多培養村、鎮一級的干部,在村鎮一級中起到帶頭作用。與此同時,加強農村信息化技術型人才的培育也尤為重要,可以在各村、鎮一級培養出一支專業的技術人才隊伍,下到農村,向農民介紹如何學習利用信息化成果。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農村的教育問題,給農村的孩子們提供一個優良的學習環境。
3.5 健全完善農村信息化體系 健全農村信息化體系,但不可盲目的發展建設。政府領導要有策略地發展建設農村信息化,給農民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注重改善農民獲取信息的方式,各級政府可以根據農業、農村的信息資源,建立一個信息采集、信息處理、信息發布、信息傳播、信息反饋一體化的信息資源中心,并加以宣傳,有效的解決農民獲取信息困難的問題。在農村信息化建設時,政府部門一定要清楚的認識到自己所起到的作用,吃透農村信息化的實質,將國家的政策全面貫徹落實到日常的建設工作中去。在信息化建設中要為農民著想,只有農民真正從心里接受了,才能將信息融入到生產生活中去,才能真正達到農村信息化的最終目的,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劉占文,王繼成,潘飛.農村信息化的思考與探索[J].農業網絡信息,2013(6):114-115.
[2]谷雨,武振毅.信息機構信息資源管理探析[J].信息技術,2007(4):138-140.
[3]杜璟,李道亮,李洪文.我國農業信息網站評價體系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10(3):191-193.
[4]程建潤.城鎮化進程中的村鎮住宅發展戰略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3. (責編:張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