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偉++蘆慧
摘 要:在國內外對社會資本的研究基礎上,從產學研合作的具體過程入手,分析了社會資本對其正反兩方面的影響,認為社會資本不僅通過其具體內涵,包括關系網絡、規范、信任等直接對合作過程中的信息傳遞、溝通、成果轉移產生直接影響,同時還通過影響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間接影響合作效果。
關鍵詞:社會資本;合作效率;合作主體;成果轉化
中圖分類號:F27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06.007
21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成為社會發展的第一生產力。我國對科研工作越來越重視,提出“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等一系列戰略,科研投入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我國2014年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3 312億元,比上年增長12.4%,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首次突破2%,達到2.09%.根據2013年《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報告》,2003—2013年中國科技人員發表國際論文超過100萬篇,排在世界第2位;論文被引用次數排在世界第5位;高被引論文數量排世界第4位。這反映出我國科技進步及其對世界科學事業的重要貢獻,也可以看出我國在科研創新上的投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創新效率偏低,研究成果的轉化率與產業化率不到10%.資本的利用率是影響產學研效率的主要因素。資本可以劃分為人力資本、物質資本和社會資本。目前,國內外對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利用率的研究已經比較成熟,但對社會資本對于產學研合作效果的影響的研究比較少,缺乏比較系統、深入的研究,對社會資本對于產學研合作的影響機制及結果探討較少。
本文主要探討了社會資本對產學研合作成果轉化率的影響機制和結果,并在總結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實際,建立了“社會資本對產學研合作影響機制”的模型,分析了社會資本在產學研合作中的作用,探討了通過提升社會資本的利用率提高產學研合作效率的方法,以期為實現產學研成果轉率的提升提供理論依據。
1 文獻回顧
1.1 社會資本理論概述
“社會資本”一詞最先出現在社會學研究領域。Woolcock和Narrayan(2000年)認為“社會資本”一詞可追溯到1916年Hanifan解釋社群參與有助提升學業成績和收入的研究文章中。社會資本就是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網絡對社會發展的作用。較早研究社會資本的學者包括Jacobs,Pierre Bourdieu,Jean Claude Passeron,Glen Loury等人。Pierre Bourdieu根據人群的社會活動提出社群中的人際關系網絡是一種有助于個人在社群中發展的關系性資源。Aleiandro Porte認為,個人通過他們的成員資格在網絡或更寬泛的社會結構中獲取短缺資源的能力是個人與他人關系中包含著的一種資產,社會資本是嵌入的結果。Nahapiet和Ghoshal認為,社會資本是嵌入在個人和社會個體占有的關系網絡中,通過關系網絡可獲得的來自關系網絡的實際或潛在資源的總和,并提出社會資本的三個基本維度,即結構維度、關系維度和認知維度。
迄今為止,由于研究的領域、角度和重點不同,學者們對于社會資本并沒有形成統一的定義,但是可以總結得出社會資本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①社會資本作為一種資源,能夠為行為人帶來效用,提升組織價值;②社會資本的組織內外部關系以網絡形式存在,社會資本不會隨著使用次數的增多而減少,反而會通過成員的相互作用而增加,如果長期不適用,則會衰減消失。社會資本是不可以轉讓的,個人難以隨意支配轉讓,且其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質,不僅可以讓積極參與建立的人受益,同時還可以使處于相應結構中的所有人受益。筆者認為,社會資本是指個體或組織之間的關聯——社會網絡、互惠性規范和由此產生的信任,是人們在社會結構中所處的位置給他們帶來的資源。
1.2 產學研合作相關研究綜述
產學研合作創新作為一種新型的發展模式,主要是指在科技和經濟一體化過程中生產單位(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在風險共擔、互惠互利、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機制下開展的有機結合、協調發展的過程或活動,其主要內容包括科研成果的轉化、產品與技術的開發和應用、人才培養等。該模式能夠促進科技和經濟的發展,對提高國家綜合實力有重要作用。
產學研合作模式是世界各國推動教育、科技和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成功經驗。半工半讀教育模式是我國產學研合作的初次嘗試。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我國組建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產學研合作創新模式。目前,產學研合作通常是指政府、企業、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為了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統籌各自擁有的資源(社會資本、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技術等),在組織的規范和約束下,通過團隊合作,共同開發科學技術和相應產品或服務的過程。
從合作方式的角度來看,產學研合作可以分為技術轉讓、委托研發、聯合攻關、內部一體化、共建科研基地、組建研發實體、人才聯合培養與人才交流、產業技術聯盟等模式;從合作主體的角度來看,可以劃分為點對點、點對鏈和合作網絡模式;從政府作用的角度來看,可以劃分為市場自發、政府引導和政府主導三種模式。當前,我國主要的產學研合作創新模式為政府推動型、高校/企業主導型、科研機構和企業合辦實體模式三種。
1.3 社會資本對產學研合作影響的研究
當前,已有學者就社會資本對產學研合作的影響進行了研究。我國學者吳曉波、韋影、杜鍵(2004年)、蔣文娟、陳莉平(2007年)、劉艷(2009年)、張曉拔(2009年)、鮑林(2011年)都從社會資本的結構維度、認知維度和關系維度分析了社會資本對產學研合作效率的影響和作用機制,發現社會資本的結構維度通過網絡聯系和網絡結構等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和影響行為主體交換和獲取知識的方式影響產學研的效率。認知維度是影響合作主體的有效溝通,關系維度則是通過建立行為人之間的信任關系來影響合作效果。也有學者從社會資本的內涵,包括關系網絡、規范和信任的角度探討社會資本在產學研合作中的作用。目前,國內外的研究大多是直接分析社會資本對產學研合作的作用,而對社會資本是否可以通過影響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間接影響合作效果的研究則相對較少。
2 社會資本對產學研合作效率的影響機制
產學研合作是企業、高校與科研機構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主體之間的關系和工作內容比較復雜。本文將該過程簡單劃為科研合作選題、技術研發和測試、技術成果轉化、產品服務生產4個過程,如圖1所示。
將社會資本對產學研合作過程的影響分為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具體作用如圖2所示。
注:圖中的實線箭頭表示社會資本對產學研合作過程的直接作用,虛線箭頭表示社會資本通過其他形式的資本對產學研合作過程的間接作用。
2.1 社會資本對產學研合作過程的直接影響
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企業產學研合作的主要目的分別是獲得科研經費和研究經驗、獲得教育實踐和人才培養的機會、獲得具有競爭力的產品或服務。三方主體擁有不同的目的、定位優勢和資源優勢,依據正式或非正式的合同構成合作關系,并以關系網絡的形式存在。產學研合作的開始程序是科研合作選題。在選題的過程中,企業利用自身擁有的社會資本能夠更容易、更準確地獲取最新的市場信息。通過分析市場信息,結合科研機構和高校的科研能力評價,可以初步確定合作主題。社會資本在這個過程中主要影響市場信息的獲取和傳遞過程:企業憑借社會資源成為市場活動主體,其在市場結構中的地位賦予了其特殊的、能夠有效獲取市場信息資源的社會聯系,使其能夠及時掌握所需開發產品或服務的應用前景和商業市場;同時,產學研合作網絡的社會資本影響著企業將市場信息反映給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準確性和有效性。行為主體處在共同關系網絡中,更容易形成比較相似的價值觀、較高的認同感和較強的基于規范或制度的信任,在交流過程中有更多的“共同語言”,從而使雙方信息溝通更加順暢、準確,有利于信息資源的轉移。但相似的價值觀、共同的關系網絡會減少信息量,在思維趨同的情況下,不利于碰撞出創新的火花。
技術研發和測試的過程是創新的關鍵過程,由于信息不對稱和規范的約束力較小,因此容易產生機會主義行為。創新需要每個成員全心全意的投入,及時針對市場動態進行有效溝通。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需要顯性知識的有效碰撞,更重要的是成員各自有用的、具有不可隨意轉讓性的緘默性知識的交流與共享。產學研主體之間通過不斷的合作和聯系產生共同規范和基于規則或制度的信任,這種與成員價值觀相統一、具有較大約束力的規范能夠有效避免機會主義行為的出現。成員之間相互信任能夠促使組織產生知識聯盟的意愿,促進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共享與轉移,進而通過不斷努力形成新的知識和技術。隨著合作的成功和進一步深入,主體間將會產生更高層次的信任和合作,進而帶來更豐富的社會資本。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有效的產學研合作循環。
技術成果轉化是產學研合作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合作效率的高低以及進一步合作的可能性的大小全都取決于創新技術成果能否成功轉化為企業需要的產品或服務以及能否使企業獲得滿意的收益。這就要求高?;蚩蒲袡C構的研究人員能夠按照企業員工的文化習慣,應用他們的“語言、符號”將技術成果有效轉移給企業,同時要求企業員工能夠適應科研人員的語言和溝通方式,以達到順暢、高效溝通的目的。隨著合作過程中知識的轉移和共享,產學研合作主體可以形成比較統一的價值觀。有了共同的認識和相似的語言工具作為基礎,再加上雙方的合作意愿強烈,能夠提升溝通效率,進而順利地實現技術成果轉化。然而,過于相似的價值觀容易導致相同的思維和認知,使主體無法從不同的角度發現技術的優缺點。
產品或服務的生產過程涉及到利益分配和風險承擔的問題。利益分配問題主要是由于合作各方對技術或知識的價值認識不統一而產生的。在合作過程中,存在技術開發和市場動蕩等各方面的風險,需要產學研合作主體共同承擔。由組織的社會資本形成的具有較大約束力的規范能夠使合作各方自覺遵守相關規定,承擔起合作中的責任和義務。共同的價值觀能夠降低合作各方對技術價值認識不統一的可能性,從而減少因利益分配不均而導致的合作破裂情況。相互信任能夠使各方充分考慮風險的主觀性和客觀性,客觀、公正地看待風險因素,并共同努力排除風險,體諒對方的困難之處,減少因不愿承擔風險、互相推諉而導致的合作破裂情況。
2.2 社會資本對產學研合作過程的間接影響
在產學研合作過程中,不僅需要投入社會資本,同時還需要投入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且投入比例必須合理,然后合理配置資源,使其發揮最大的效用。在具有中國特色的關系型社會中,社會資本圍繞產學研合作主體所形成的各種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網絡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其能夠轉變成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獲取更多的資源。通過社會資本,主體可以獲得使用其他形式資本的機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是以人際關系為核心的儒家文化,“關系”是一種資源,擁有“關系”,就可以進入許多別人無法進入的領域,就可以擁有許多獨特的優勢,其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政策上的“灰色地帶”和規則上的“高彈性”使主體可以通過“關系”打通各種環節,帶來經濟效益。
社會資本的另一個具體表現是信任,互相信任能夠強化人員合作的意愿,促使人力資本發揮出最大效用。合作成果的一種表現是人才的培養:在產學研合作過程中,科研機構工作者能夠獲得研究經驗,提升自身的科研素質;高等院??梢垣@得理論成果和教學實踐經驗,培養出能夠有效實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綜合型人才。這些通過合作而獲得成長的人才是企業社會資本的組成部分,同時企業也是這些新人才的社會資本,在就業選擇和招聘選拔的過程中,豐富的社會資本可以減少企業與人才互相選擇的費用和風險,減少兩者之間相互適應的時間,這就為將來進一步的合作奠定了基礎。研究型人才進入企業成為企業員工也有利于現有合作成果——新知識、新技術的轉化,提升產學研合作的效率。
3 案例支持
社會資本對產學研合作既有積極影響,又有消極影響——一方面,社會資本能夠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提升合作效率;另一方面,社會資本有可能造成社會負債,主體間較強的聯結會降低信息的多樣性,統一的價值觀會降低員工的創新性等。但是,總體來說,社會資本對產學研合作的積極作用較大。從下面幾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社會資本與產學研合作效率的正相關關系。
美國的硅谷和中國的中關村是產學研合作非常成功的代表,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利用得天獨厚的社會關系、豐富的社會資本來促進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同時又通過合作進一步加強了社會關系,形成更豐富的社會資本。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發展。趙靜敏副教授在針對徐州地區區域創新能力的研究中,通過調查問卷獲得社會資本環境數據和科技進步相關指標數據,證明社會資本與區域創新具有正相關關系。胡慶余堂與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共同開發胃復春片的案例也證明良好的合作基礎能夠使產學研合作主體之間互相信任,推動后續的合作過程,帶來額外的信息收益。當然,也存在由社會資本不足而導致產學研合作效率較低、效果不佳的案例。許多國有企業在轉型過程中暴露出一些管理上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棘手的問題,企業需要與高等院校和相關科研機構合作。研究機構通過實地調研、跟蹤調查等手段,初步了解企業現狀,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然后追根究底、尋根溯源,找出問題發生的根本原因,最后根據現有管理理論和經驗,制訂出科學的調研報告和改進方案。但在很多情況下,制訂的方案和措施根本無法實行或者實行效果不佳,有一部分原因是合作過程中沒有形成有效的溝通機制,合作主體之間的信任和了解程度不夠,關系結構比較松散。這就表明缺乏社會資本會導致產學研合作效率低下、效果不佳,從而從反面證明了兩者的正相關關系。
4 總結與展望
目前,產學研合作已經取得一定的效果,頗受我國企業界的認可。本文從產學研合作的具體過程入手,分析了社會資本的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并給出正面和反面的案例予以證明。在研究分析中筆者發現,社會資本能夠促使產學研合作各方主體發揮各自的優勢,實現優勢互補、信息共享、資源合理配置,進而提升合作效率,促進成果轉化。但同時社會資本也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即可能會造成主體間思維的一致性較高,不利于創新。當然,在今后的研究中,還需要進一步建立測量指標量化分析社會資本對產學研合作的正面和負面影響,并根據具體的研究結果進一步探討如何更好地利用社會資本提升產學研合作的效率,特別是對于負面影響,要進行更深入的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
參考文獻
[1]鮑林.社會資本視閾下的企業產學研合作創新[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
[2]李六.社會資本:形成機制與作用機制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0.
[3]李安方.社會資本與區域創新[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
[4]劉艷.社會資本:合作意愿與企業人力資本績效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0.
[5]蔡文娟,陳莉平.社會資本視角下產學研協同創新網絡的聯結機制及效應[J].科技管理研究,2007(1).
[6]鄧廿慶,卞修凡.新形勢下發展高校產學研合作的若干思考[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0(1).
[7]趙興元.產學研合作:特征及運行機制[J].科技與企業,1998(05).
[8]王文巖,孫福全,申強.產學研合作模式的分類、特征及選擇[J].中國科技論壇,2008(5).
[9]李明華.國內外產學研合作創新的比較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0.
[10]劉艷.高校社會資本影響辦學績效的機理——基于社會網絡結構主義觀[J].高教探索,2009(4).
[11]張曉拔.促進高校產學研合作的社會網絡機制分析[J].教育與職業,2009(36).
[12]吳曉波,韋影,杜鍵.社會資本在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中的作用探析[J].科學學研究,2004(6).
[13]苗梅華.當代中國社會資本的重建與法治秩序[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05.
[14]孫士杰.學校社會資本生成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0.
[15]李琳,方先知.產學研知識聯盟與社會資本[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8).
[16]趙靜敏.基于社會資本的徐州區域創新能力研究[J].商業時代,2010(10).
〔編輯: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