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占良++李翠琴++潘森++賈素貞++田利國



摘 要:選用山西省河曲縣氣象局觀測站現址和原址兩地2014年的氣溫、氣壓、濕度、風速和風向等資料,運用差值法、回歸分析法、玫瑰圖等方法進行了分析和比較。結果顯示,兩地主要氣象要素資料有明顯的差異,氣溫年均值相近,但是,各月平均差比較大,現址的日差比較小;現址的氣壓低于原址,差值比較穩定;現址的濕度小于原址;現址的風速年、月平均值大于原址;現址的主導風向為SSE,原址為NW。另外,從探測環境和氣象學兩方面入手,分析了兩地氣象要素差異成因。為了解決差異影響,運用回歸分析法給出了兩地各要素每月的訂正方程,并以此作為資料訂正使用的參考。
關鍵詞:氣象資料;差異原因;資料訂正;訂正方程
中圖分類號:P41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06.033
山西省河曲縣氣象局觀測站建于1954-08,1974-01由河曲縣巡鎮狗兒洼村遷至文筆鎮坪泉村,它已保存了60年的氣象資料。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在觀測場南400 m的范圍內陸續建設了長城大街、居民樓和工廠等,探測環境被嚴重破壞,觀測資料的準確性受到了較大的影響,所測數據的代表性也變差。經過嚴格的論證選址,有關部門決定將觀測站遷至河曲縣文筆鎮鄔家沙梁村,并從2014-01開始進行了為期1年的對比觀測。由觀測到的資料可知,兩地數據有明顯的差異,觀測資料的應用也受到了影響。因此,筆者系統地分析和比較了兩地2014年的探測環境和主要氣象資料,將現址與原址資料銜接的一元回歸訂正計算公式作為訂正參考。
1 觀測站原址與現址環境狀況比較
1.1 原址探測環境狀況
觀測站原址位于河曲縣城的東北方,它在新建的長城大街以北約400 m內,東經111° 09′,北緯39° 23′。觀測場海拔861.5 m,氣壓拔海高度為862.1 m,風向、風速感應器距離地面11.7 m。在此,對探測環境影響最嚴重的障礙物位于觀測場南300 m的
范圍內,其中有高層建筑物和樹林等,東、西、北300 m的范圍內是村莊和農田,累計遮擋寬度角在70°以上。圖1a顯示了臺站周圍障礙物遮擋仰角的情況。2014-04,探測環境評分是71.9分。
1.2 現址探測環境狀況
觀測站現址位于河曲縣文筆鎮鄔家沙梁村西北的農田中,距離縣城主城區約5 km,方位東南,東經111° 13′,北緯39° 22′,與原址直線距離5.6 km。觀測場海拔1 036.0 m,氣壓拔海高度為1 037.0 m,風向、風速感應器距離地面11.3 m,三者與原址的高度差值分別為174.5 m、174.9 m、-0.4 m。觀測站周圍是農田和荒地,農田中有多座通信鐵塔,東南方200 m處是村莊,
西北方遠處視區內有少量的建筑物。圖1b顯示了臺站周圍障礙物遮擋仰角的情況,探測環境評分是98.8分,符合氣象探測環境的要求。
2 氣溫
2.1 現址與原址的氣溫比較
如表1所示,2014-01—12,現址和原址的平均氣溫變化范圍分別為-8.0~21.9 ℃、-9.0~22.8 ℃,平均氣溫差值變化范圍是-1.1~2.2 ℃。2014-04—09,現址的氣溫低于原址,其他月份則是現址氣溫高于原址,1月差值2.2 ℃,8月差值-1.1 ℃。現址和原址的年平均氣溫分別是9.1 ℃、9.0 ℃,兩地相近。由兩地資料可知,2014-01—12,各月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出現的日期基本一致,除了1月外,現址的最高氣溫低于原址,除了8月外,現址的最低氣溫接近或高于原址,平均最高氣溫差值變化范圍是-2.0~-1.2 ℃,現址均低于原址;平均最低氣溫差值變化范圍是-0.8~3.3 ℃,除了8月和9月外,其他月份現址的氣溫都高于原址;現址的年平均最高氣溫低于原址,而年平均最低氣溫則相反。另外,現址氣溫日較差變化范圍是10.8~15.3 ℃,原址氣溫日較差變化范圍是12.2~19.0 ℃,現址各月日較差都比原址小。相關數據表明,現址夏季高溫天比原址出現得少,天氣比較涼爽,冬季低溫天氣也很少出現,相對暖和一些,而且現址的晝夜溫差比較小,原址的晝夜溫差比較大。這些氣候差異與兩地探測環境的不同有很大的關系。
表1 2014年氣溫統計表(單位:℃)
2.2 現址與原址氣溫差異原因分析
由氣象學相關知識可知,氣溫是隨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的。由海拔變化造成的溫度差異可以按照平均溫度垂直遞減率0.6℃/100 m估算,現址比原址海拔高174.5 m,所以,現址氣溫應比原址低1.0 ℃左右。但實際情況是,現址的年平均氣溫要比原址高0.1 ℃。綜合分析各月結果可知,2014-04—09,現址的平均氣溫比原址低。2014-06—08,氣溫的變化情況比較符合氣溫隨高度變化的規律,而1月、2月、3月、10月、11月和12月的反差比較大。綜合分析各種因素可知,氣溫受探測環境的影響最大。觀測站原址位于城區內,地勢較低,冬季冷空氣容易堆積。最主要的是,觀測場的東到東南方向有電廠的2個大型晾水塔和大煙囪晝夜不停地冒氣冒煙,形成了大量的人造云,從太陽升起到11:00前,它會阻擋太陽輻射,導致觀測場的升溫速度變慢。同時,在近處東南方位有樹林,它同樣會阻擋太陽輻射,秋季和冬季這種影響尤其明顯。因此,2014-01,原址的平均氣溫要比現址低得多,差值是2.2 ℃。一年中最低氣溫多出現在5:00~8:00,而秋季、冬季和春季早上的太陽偏南,受地形和遮擋物的影響,原址的最低氣溫較低。一般情況下,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后,此時,由于太陽高度角大,周圍環境對氣溫的影響大大減弱。但是,現址會產生一定的熱島效應,日最高氣溫受探測環境的影響不大,所以,原址的氣溫日較差會更大。
2.3 運用回歸法訂正平均氣溫
平均氣溫、平均氣壓、平均濕度、平均風速的相關系數和訂正方程如表2所示。
表2 平均氣溫、平均氣壓、平均濕度、平均風速相關系數和訂正方程
由于現址和原址的氣溫資料有明顯的差異,所以,為了保證相關資料能夠繼續使用,消除原址探測環境對其的影響,必須在允許范圍內合理訂正原址資料,而最常見的使用方法就是回歸法。統計、分析現址和原址的日平均氣溫資料可知,各月對應資料的相關性較好。在此,采用一元線性回歸方程進行訂正,應用最小二乘法計算出方程系數,具體公式6 小結
對比2014年現址和原址的資料可知,由于臺站海拔、位置、地形和探測環境不同,兩地獲取的氣象資料也有明顯的差別。氣溫的年平均值相近,現址4—9月的平均氣溫低,原址高,其余月份則相反,現址的氣溫日較差小于原址。另外,觀測站現址各月的氣壓值小于原址,各月差值比較接近,平均差值是19.1 hPa;現址的月、年平均濕度小于原址,年均差值是5;現址月、年平均風速值大于原址,大風出現的概率增加;現址的年主導風向與原址相比有明顯的不同,現址出現最多的風向是SSE,原址出現最多的風向是NW。
由相關分析可知,氣象臺站搬遷后,主要的氣象要素都發生了變化。在使用遷址前后的資料時,要充分考慮各方面因素對其的影響。要想讓資料在時間序列上保持均一,保證其應用的準確性,就必須合理訂正遷址前的資料。在計算兩地同要素的單相關系數時,相關性最好的要素依次是氣壓、氣溫、濕度和風速。這時,嘗試用一元線性回歸方程來訂正資料是一種簡便、易行的辦法。本文通過SPSS統計求得了各月回歸方程,在具體應用時,可根據資料的不同使用需求酌情運用訂正公式。
參考文獻
[1]中國氣象局.地面氣象觀測規范[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
[2]林娜,陳璟,莊渙斌,等.揭陽新舊氣象觀測資料對比分析[J].廣東氣象,2013,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