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豐慧
摘 要:綜合分析了基于LBS的移動互聯網產品,比如基于LBS的社交應用、生活服務類應用、游戲應用、硬件產品等,闡述了不同產品的功能性亮點,并探討了LBS未來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LBS;互聯網產品;社交服務;電子商務
中圖分類號:F4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06.051
LBS是指基于位置的服務(Location-Based Service)。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和地理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具有代表性的基于LBS的互聯網產品Foursquare和“街旁網”受到了廣泛關注。LBS不僅實現了Google的地理定位、對目的地的搜索、相關信息的評價等,還實現了線上的人際社交網絡互動。比如,基于“地理位置”服務,結合線上、線下的資源,使網絡空間與日常生活的融合更加緊密,從而使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
1 國內外的相關研究
隨著移動通信技術和3G技術的發展以及移動終端的普及,LBS逐漸被應用于互聯網中的社交、游戲等領域,成為了近年來移動互聯網市場中發展迅速、備受關注的應用之一。作為一種既具有基礎能力特征,又具備增值服務的應用,LBS仍處于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從最初單一的“簽到”功能,到與社交網絡、游戲、電子商務等領域的合作發展,充分體現了 LBS 的多領域化特點。
2 基于LBS的互聯網產品分析
LBS已經慢慢地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比如,人們在周末聚會時,可提前在團購網站上預訂距離自己最近且評價較高的餐廳,出門時可提前預訂順風車,用餐時可利用拍照和定位功能分享美食,聚會結束后還可以在網上預訂電影票。由此可見,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均與基于LBS的互聯網產品有密切聯系。
2.1 基于LBS的社交類應用
基于LBS的社交類應用主要通過位置信息來實現陌生人的網絡社交,比如微信的“搖一搖”“漂流瓶”等功能已打破普通的社交模式,使用戶開始嘗試與陌生人社交,并以此延展到各種線下的社交活動,比如聚會、相親、社區生活等。
陌陌是國內較早使用LBS位置信息的社交移動產品,提供了一個陌生人交友平臺,用戶可通過該應用認識自己身邊的陌生人,查看對方的個人信息,并在加為好友后進一步溝通。同類產品還有pass、Whoshere、HipGeo、Yobongo、碰碰、身邊、遇見、比鄰、友鄰、探探等,不同產品提供的陌生人交友平臺有不同的亮點。比如,Whoshere是一款匿名的在線視頻聊天應用;比鄰是通過提供免費的語音電話使用戶達到交友目的的;碰碰最大的特點是加入了性格測試、真心話大冒險、趣味搶答等游戲,從而使用戶更親切地建立社交關系。
2.2 基于LBS的生活服務類應用
生活服務類應用包含電商類、團購類、打車類、外賣類、天氣類、旅行類等各種本地生活服務軟件,其以用戶所在的區域為中心,列出用戶所需要的服務類型。基于LBS的生活服務應用可實現團購、本地化與社交點評的有機整合,這也使LBS生活服務類應用如浪潮般涌現。
電商類應用通過地理位置信息配送貨物,比如天貓超市、當當等;團購類應用基于地理位置,可顯示距用戶最近的商鋪及其評價;打車類應用可使用戶更加便捷地乘坐出租車,可使司機、用戶了解對方的出行路線,從而高效地解決出行問題;百度外賣、口碑外賣、餓了嗎等外賣類應用可提供食品送貨上門服務,使用戶足不出戶便可享受美食。通過與LBS的結合,移動互聯網的應用范圍擴展到了很多傳統商業領域中。
2.3 基于LBS的游戲
LBS影響的游戲以Mytown、16Fun為代表,在此類游戲中,用戶可利用手機購買虛擬房產和道具,而這些虛擬房產和道具是基于現實中的地理位置制作的,從而在現實與虛擬的融合中實現了消費和互動。比如,Ingress是基于LBS的AR游戲,即增強現實游戲,通過手機與地標的交互,玩家可通過AR設備在現實生活中看到各種地標上的“portal”,還能看到“hack”“deploy”“bomb”在現實世界中具有的動畫效果。此外,同類型的游戲還有怪獸島、行界等。
2.4 基于LBS的智能硬件
新興的LBS產品將與智能硬件共同為用戶提供服務,智能穿戴設備將慢慢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比如,小天才電話手表是專為兒童配備的產品,能實時記錄兒童的位置信息并發送給家長,兒童還能通過該設備與家長通話。此外,同類產品還有兒童定位鞋、老年人定位器等。
3 結束語
未來,“移動”“互聯”將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基本元素。在整個移動互聯網的業務體系中,基于LBS的兼具SoLoMo(Social、Local、Mobile)特征的應用將不斷出現,智能手表、智能眼鏡、智能家居等生活所需物品將為位置服務提供更多的基礎環境,基于位置服務的平臺將為用戶提供更加全面、周到的服務,為商家提供更加精準的營銷推廣。
參考文獻
[1]李媛.國內移動社交產品的用戶體驗設計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13.
[2]劉乾.基于社交網絡和地理位置信息的好友推薦方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3.
〔編輯:張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