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捷
摘 要:目前,錢塘江水面保潔工作正面臨著新的形勢,對錢塘江水面保潔工作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此提出應對建議。
關鍵詞:錢塘江;水面保潔;漂浮物;水環境
中圖分類號:X52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06.089
1 錢塘江水面保潔工作面臨的新形勢
近年來,浙江省委、省政府針對水環境治理不斷發力:2013-11,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五水共治”重大決策部署,明確提出“3年解決突出問題、明顯見效,5年基本解決問題、全面改觀,7年基本不出問題、實現質變”,以“抓治水、促轉型”的實際成效,全面提升浙江省生態文明;2014-11,浙江省水利廳等十部門聯合印發了《浙江省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考核工作實施方案》,標志著我省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全面啟動;2014年底,全省落實河道長效保潔1.185×105 km,基本實現河道保潔全覆蓋。至此,對河道水環境整治最直接、效果最明顯的手段——河道保潔工作逐漸受到各方的重視。
錢塘江是浙江省的母親河,更是杭州市城區、蕭山區飲用水的主要來源。杭州市90%以上的生活飲用水取自錢塘江上游段。保潔范圍內的錢江五橋至三堡船閘為杭州飲用水水源,為一、二級保護區。該區域內分布著十幾個水廠的取水口和閑林水庫、引水入杭、浙東引水、蕭山湘湖引水4處大型取水口。
浙江省全省“河長制”的逐步完善和落實、“五水共治”政策的持續落實和G20峰會即將在杭召開都對錢塘江水面保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保持河道環境整潔,保障飲用水源安全,也要及時、有效地應對可能出現的大面積漂浮物聚集問題。
2 錢塘江水面保潔工作概況
2005-02初,富春江水電站泄洪,導致電站庫區內的水葫蘆大面積下泄,受錢塘江涌潮頂托后,滯留杭州城區河段數天。由于當時錢塘江沒有專門的保潔隊伍,導致水葫蘆堆積、腐爛,影響了杭州市的飲用水源和水質,引起了市民和媒體的高度關注。為此,時任省長呂祖善親臨現場指導工作,并明確了各部門任務。經過現場調研和保潔方案的編制,省錢塘江管理局于2006-06起正式啟動錢塘江水面保潔工作。
經浙江省水利廳、財政廳、杭州市政府等多方協調,2012年,正式建立了錢塘江水面保潔長效管理機制,保潔范圍逐步調整為錢塘江上泗社井至錢江二橋段、浦陽江袁浦大橋上游3 km范圍內的水域和岸灘,共計52 km2。該項工作所需經費列入省財政預算。
3 錢塘江水面保潔工作現狀
目前,錢塘江水面保潔工作的主要內容是對保潔區域進行全面巡查,采用岸灘人工拾撿和水面船只打撈的方式清除垃圾,并在突發大面積漂浮物聚集的情況下及時開展打撈作業。同時,每年在保潔區域的沿江兩岸及時更新保潔告知牌、宣傳標語,并組織各種形式的宣傳活動,提高人們對保潔工作、飲水安全的關注度。
自2005年至今,錢塘江水面保潔相關部門成功處置各類突發事件40余起,打撈突發性漂浮物超過1×104 t,特別是在2010-03有效應對了“錢塘江漂浮死豬事件”,時任省委書記趙洪祝專門對該突發事件的處理工作成果作出批示,稱“工作做得很好”。
歷年打撈的漂浮物數據如圖1所示。從圖1中可以看出,目前每年的打撈量基本在7 000 t左右。自2013年以來,在大面積漂浮物突然聚集的情況下,漂浮物打撈量占到全年打撈量的1/4~1/3.但受到經費、人員、設備有限等因素的影響,突發漂浮物聚集情況下的應急打撈工作顯得非常棘手。
圖1 歷年打撈情況
4 針對錢塘江水面保潔管理工作的建議
以相關法律法規為依據,加強河道保潔執法力度。目前,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縣級以上環保行政主管部門或水行政主管部門對向河道、護坡、水庫等水域拋撒垃圾、動物尸體和其他污染水體的物體等行為有一定的處罰權,但在實際管理過程中,向河道拋撒垃圾、動物尸體等現象屢禁不止,保潔現場管理人員有限,執法人員執法難。近兩年來,浙江省“河道警長”的介入對河道保潔工作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建議錢塘江水面保潔工作也引入“河道警長”聯動制度,通過聯合執法等一系列強有力的手段,進一步保護河道水環境的安全。
加大對錢塘江水面保潔工作的資金投入,適時引入社會資金。目前,按照相關費用計算口徑,財政資金雖已能夠保證該項工作的基本開展,但對于日益嚴峻的水環境形勢,該項工作對人員和設備等的要求不斷提高,現有資金已經無法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對此,可適時、適當地引入社會資金作為錢塘江水面保潔工作資金的有效補充,以有效應對突發漂浮物聚集情況。
提升管理方法。目前,錢塘江水面保潔管理工作主要采取現場檢查、不定期現場抽查的傳統方式,但水面保潔作業范圍廣、作業面較大,無論是在平常,還是在汛期等時期,均需不斷地掌握保潔人員、船只、漂浮物的分布情況,因此,傳統管理方法不能完全適應信息化、公開化的管理需求。建議充分整合保潔區域內兩岸視頻監控,引入動態信息管理平臺,通過實時監控人員、設備、船只和巡查車輛,及時向社會公眾發布錢塘江水面保潔工作狀況,增加人們對此項工作的了解和支持。
〔編輯: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