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 愔 王開化 田全良 汪 濤 王啟躍
(黔西南州中醫院骨科,貴州 興義 562400)
?
經皮椎間孔鏡下行TESSYS技術治療老年腰椎間盤突出的臨床療效
時愔王開化田全良汪濤王啟躍
(黔西南州中醫院骨科,貴州興義562400)
〔摘要〕目的評估經皮椎間孔鏡下經椎間孔內鏡脊柱系統(TESSYS)技術治療老年腰椎間盤突出(PLID)的臨床療效。方法240例老年PLID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122例和對照組118例,對照組在顯微內鏡下行后路腰椎間盤切除(MED)治療,觀察組在經皮椎間孔鏡下行TESSYS技術治療,比較兩組手術情況、手術前后主訴疼痛分級法(VRS)評分、視覺模擬評分(VAS)和術后療效。結果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兩組術后VRS評分和VAS顯著低于術前,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優良率(86.89%)與對照組(83.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經皮椎間孔鏡下行TESSYS技術治療老年PLID患者創傷小,并可改善術后疼痛癥狀,療效顯著。
〔關鍵詞〕經皮椎間孔鏡;TESSYS技術;腰椎間盤突出
腰椎間盤突出(PLID)為老年人高發疾病,以往臨床采用的傳統手術方案給患者帶來的痛苦較大,且易對患者脊神經造成損害〔1,2〕。隨著顯微技術的發展,各種微創外科手術逐漸應用于治療腰椎間盤病變,其中經皮椎間孔鏡下行經椎間孔內鏡脊柱系統(TESSYS)技術即為近年發展起來的治療PLID手術方案,并已在國外已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3〕。本文評估經皮椎間孔鏡下行TESSYS技術治療老年PLID的臨床療效。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就診的240例老年PLID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122例,男69例,女53例;年齡60~68歲,平均(63.9±1.5)歲,病程8個月~3年,平均(1.3±0.1)年;手術節段:L4、5 72例,L5S1 50例。對照組118例,男68例,女50例;年齡61~67歲,平均(63.6±1.3)歲,病程6個月~3年,平均(1.2±0.3)年;手術節段:L4、5 70例,L5S1 48例。納入標準:①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對PLID的診治原則〔4〕;②均有手術治療的指征;③椎間盤突出類型包含旁中央型突出及脫出型。排除標準:①合并椎體不穩或腰椎管狹窄及椎間盤鈣化與椎體滑脫;②脊柱畸形;③額脊較高;④L5橫突肥大及腰骶假關節形成。兩組性別、年齡、手術節段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均由患者簽字同意,并經過醫院的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方法兩組均在術前進行常規X線片、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學檢查,確定手術節段及進針路線。對照組給予局麻或硬膜外麻醉,在顯微內鏡下行后路腰椎間盤切除(MED)。觀察組在經皮椎間孔鏡下行TESSYS技術治療:患者局麻,進行椎間盤造影,利用穿刺針將導絲放入病變椎間盤中,再退出穿刺針,維持導絲于原位,利用手術刀在患者進針點皮膚位置作8 mm切口,順導絲往小關節突方位插進產自Joimax公司的導桿-導管等4級擴張導管,并退出第2~3級導管,將藍色環鉆插入,至上關節突尖部,利用手柄按順時針方向旋轉環鋸將小關節突遠端的增生骨質及局部上關節突去除,再擴大椎間孔。而后逆時針將環鋸退出,確保導絲維持于原位不動。根據上述方法置入綠色、黃色和紅色環鋸,通過C型臂透視明確環鋸位置,進行擴大椎間孔等處理。再取出環鋸,置入工作通道,位置處于神經根下方及椎間盤水平,使之頂端處于中線,開口面朝突出髓核,再將椎間孔鏡與光源及攝像機進行連接,調整彩色效果。再將椎間孔鏡置入通道,對水流量和壓力進行調節,通過髓核鉗將藍染過的髓核組織取出,使神經根暴露。利用ELLMAN可屈曲型雙極射頻電極對長入纖維環裂隙的相關肉芽組織和神經末梢進行消融,使開口處皺縮成型。手術結束后往椎間孔中注入7 mg的復方倍他米松。術后3~6 w應避免患者進行身體扭轉、負重等鍛煉,指導患者進行腰椎穩定的訓練。
1.3觀察指標比較手術情況、手術前后主訴疼痛分級法(VRS)評分、視覺模擬評分(VAS)和術后療效。其中VRS評分0~4分;VAS評分0~1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疼痛癥狀越明顯。
1.4療效評價〔5,6〕利用改良的Macnab評分法評價患者術后療效,優:癥狀已完全消失,且恢復到原來工作及生活狀態;良:存在輕微癥狀,患者活動輕度受限,未影響工作及生活;可:癥狀緩解,但活動受限,已影響正常工作及生活;差:患者治療前后癥狀并無明顯差別,甚至病情加重。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χ2檢驗,t檢驗。
2結果
2.1兩組手術情況比較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s)
與對照組比較:1)P<0.05
2.2兩組手術前后VRS評分和VAS比較兩組術前VRS評分和VAS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VRS評分和VAS顯著低于術前評分(P<0.05),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前后VRS評分和VAS比較(分,
與術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
2.3兩組術后情況比較觀察組術后優38例,良68例,可15例,差1例,術后優良率為86.89%;對照組術后優28例,良70例,可18例,差2例,術后優良率為83.05%,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PLID在老年人中十分常見,在顯微內鏡下行MED是治療PLID的常見手術方案,但此種手術操作存在較大的缺點,如會破壞患者脊柱骨性結構和后方脊柱張力帶的結構,導致部分患者在術后仍會感覺到腰背部疼痛,甚至早期下床后還會發生神經根痛再發的癥狀,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較大影響〔7〕。經皮椎間孔鏡下行TESSYS技術,因其不會破壞患者脊柱后方整體結構的完整性,且保留了黃韌帶,創傷更小,相對而言更具潛在的推廣價值〔8〕。
本研究提示觀察組與對照組獲得的總體臨床療效基本相當,與王東等〔9〕的報道結果一致。經皮椎間孔鏡下行TESSYS技術治療PLID患者產生的創傷更小,對患者術后疼痛癥狀具有較好的改善作用。TESSYS技術使手術可在局麻及患者清醒時進行,減少了神經根損傷,且手術切口較小,對脊柱后方結構產生的破壞小,保留了其自身運動節段的功能,并不損害脊柱生物力學作用,老年人耐受性較好,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動,可以促進其更快恢復。此技術還可幫助術者清晰地分辨突出、變性髓核組織及破裂纖維環和神經根、硬膜囊等。Chen等〔10〕報道,使用TESSYS技術治療PLID患者的術中若使用ELLMAN可屈曲型射頻電極,既可以消融突出和脫垂髓核組織,又可以使椎間盤內已退變髓核組織熱凝成形,進而可修復破裂纖維環,為患者保留椎間盤功能。對于曾做過手術的患者,因為存在瘢痕粘連,再次采用后路手術的難度較大,而在側路椎間孔鏡下行TESSYS技術則可較好地避開后方粘連和瘢痕,并可為神經根周圍減壓,因此臨床效果較好。
4參考文獻
1毛丹,李軍,張霜潔,等.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治療重癥極外側型腰椎間盤突出癥〔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15;32(6):1456-7.
2白一冰,徐嶺,隰建成,等.椎間孔鏡聯合椎間盤造影診治腰椎間盤突出癥〔J〕.中華醫學雜志,2012;92(47):3350-3.
3韓康,高浩然,卞娜,等.經皮椎間孔鏡與單純椎板開窗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療效比較〔J〕.中華全科醫學,2015;13(6):868-71.
4周茁,趙孟,李德華,等.經皮椎間孔鏡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醫院感染預防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4):944-6.
5湯鋒武,陳旭義,蔣顯鋒,等.經皮內鏡不同入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臨床分析〔J〕.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14;13(5):416-9.
6Wang K,Hong X,Zhou BY,etal.Evaluation of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J〕.Int Orthop,2015;39(8):1599-604.
7Shin KH,Chang HG,Rhee NK,etal.Revisional percutaneous full endoscopic disc surgery for recurrent herniation of previous open lumbar discectomy〔J〕.Asian Spine J,2011;5(1):1-9.
8高浩然,韓康,卞娜,等.經皮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療效觀察〔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5;15(11):2134-7.
9王東,聶遠,蔣代國,等.椎間孔鏡下射頻消融治療椎旁骨轉移瘤患者頑固性疼痛的療效觀察〔J〕.中華醫學雜志,2013;93(29):2321-3.
10Chen X,Cheng J,Gu X,etal.Development of preoperative planning software for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urgery and the guidance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s〔J〕.Int J Comput Assist Radiol Surg,2015;10(8):12-6.
〔2014-12-19修回〕
(編輯苑云杰)
〔中圖分類號〕R27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07-1674-02;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7.064
基金項目:黔西南州科技計劃項目(No.2014-2)
第一作者:時愔(1975-),男,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脊柱外科疾病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