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洋
(衡水市哈勵迅國際和平醫院,河北 衡水 053000)
?
三維彩色多普勒超聲與超聲造影鑒別原發性肝癌與轉移性肝癌診斷的比較
劉洋
(衡水市哈勵迅國際和平醫院,河北衡水053000)
〔摘要〕目的比較三維彩色多普勒超聲(CDFI)與超聲造影(CEUS)鑒別原發性肝癌與轉移性肝癌診斷方面的應用。方法該院收治的原發性肝癌和轉移性肝癌患者各30例,均為單發病灶,經術后病理學檢查確診。所有患者采用三維CDFI與CEUS對病灶進行檢查,分析比較兩種方法鑒別診斷原發性肝癌與轉移性肝癌的特點及符合率。結果①CDFI檢查結果顯示,原發性肝癌組內部及周圍血流信號檢出率明顯高于轉移性肝癌組(P<0.05);②與轉移性肝癌組比較,原發性肝癌組的肝動脈峰值流速、肝動脈內徑、阻力指數(RI)明顯較高,而肝動脈最小流速、門靜脈流速明顯較低(P<0.05);③與轉移性肝癌組比較,原發性肝癌組的始增時間、增強速率、50%傾斜率明顯較低,而峰值時間、峰值增強強度明顯較高(P<0.05);④CEUS檢查診斷原發性肝癌及轉移性肝癌的符合率明顯高于CDFI檢查(P<0.05);結論與轉移性肝癌相比,原發性肝癌腫瘤組織及周圍具有更豐富的血流信號,CEUS檢查鑒別原發性肝癌與轉移性肝癌的符合率高于CDFI檢查,更適用于原發性肝癌與轉移性肝癌的鑒別診斷,對臨床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三維彩色多普勒超聲;超聲造影;原發性肝癌;轉移性肝癌
肝癌分為原發性肝癌和轉移性肝癌〔1〕。中國轉移性肝癌約為原發性肝癌的1.2倍〔2〕。原發性肝癌具有惡性程度高、病情進展快、死亡率高等特點,轉移性肝癌來自于其他器官轉移,臨床表現與原發性肝癌類似,但一般癥狀較輕,無肝硬化。原發性肝癌主要通過手術切除肝臟病灶,而轉移性肝癌在此基礎上還應積極尋找和治療原發病灶。目前,超聲檢查是肝癌診斷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3〕,三維彩色多普勒超聲(CDFI)和超聲造影(CEUS)都是超聲檢查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技術。研究顯示〔4〕,彩超對原發性肝癌和轉移性肝癌的診斷及鑒別特異性高,而超聲造影也是鑒別原發性肝癌與轉移至肝臟癌腫較理想的方法。本研究擬分析CDFI和CEUS對原發性肝癌和轉移性肝癌患者在肝癌鑒別診斷中的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收集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診斷為肝臟占位性病變的患者60例,其中男42例,年齡40~70歲,女18例,年齡42~73歲,均為單發病灶。腫瘤最大直徑為1.5~10.0 cm,平均(4.9±2.7)cm。經術后病理學證實原發性肝癌30例,轉移性肝癌30例(原發灶為肺癌10例,胃癌8例,結腸癌4例,胰腺癌1例,乳腺癌5例,甲狀腺癌2例);兩組年齡、性別、腫瘤大小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表現為肝區不適、發熱、乏力等。
1.2方法
1.2.1檢查方法所有研究對象均首先進行CDFI檢查,采用LOGZQ5彩色多普勒超聲儀(美國GE),探頭的頻率3.5 MHz,深度為10~13 mm。禁食12 h后開始檢查,患者取仰臥位,采用探頭直接接觸法,在二維超聲下常規檢查各切面,明確腫瘤的部位、邊緣回聲之后,使用三維CDFI觀察肝動脈內徑、門靜脈流速、肝動脈峰值流速和最小流速、阻力指數(RI)等血流參數、病灶內部及周圍血流信號情況;之后行CEUS檢查,經肘靜脈注射造影劑聲諾維(瑞士 Bracco International B.V.,H20110349)2.4 ml,啟動內置錄像裝置,實時觀察造影過程。采用啟動時間-強度曲線軟件對造影圖像進行分析,計算造影的始增、始消時間、峰值增強強度及速率、50%清除斜率。
1.2.2CDFI的血流信號分級判定參考半定量方法進行血流分級評價〔5〕,0級:病灶內部未見血流信號;Ⅰ級:病灶內可見1~2個點狀或細棒狀少量血流信號;Ⅱ級:病灶內可見3~4個點狀血流,或1~2條較長的血管,血流信號較多;Ⅲ級:病灶內可見≥5個點狀血管或2個較長血管,血流信號豐富。
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分析。
2結果
2.1兩組患者CDFI檢查的病灶內部血流信號比較原發性肝癌組內部血流信號檢出率為83.33%(0級5例,Ⅰ級8例,Ⅱ級7例,Ⅲ級10例),明顯高于轉移性肝癌組的43.33%(0級17例,Ⅰ級12例,Ⅱ級1例)(P<0.05)。
2.2兩組患者CDFI檢查的病灶周圍血流信號比較原發性肝癌組周圍血流信號檢出率為93.33%(0級2例,Ⅰ級7例,Ⅱ級8例,Ⅲ級13例),明顯高于轉移性肝癌組的63.33%(0級11例,Ⅰ級13例,Ⅱ級5例,Ⅲ級1例)(P<0.05)。
2.3兩組患者CDFI檢查的血流參數比較原發性肝癌組的肝動脈峰值流速、肝動脈內徑、RI明顯高于轉移性肝癌組,而肝動脈最小流速、門靜脈流速明顯低于轉移性肝癌組(P<0.05)。見表1。
2.4兩組患者CEUS檢查的時間強度曲線參數測定結果比較原發性肝癌組的始增時間、增強速率、50%傾斜率明顯低于轉移性肝癌組,而峰值時間、峰值增強強度明顯高于轉移性肝癌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CDFI檢查的血流參數比較
與原發性肝癌組比較:1)P<0.05;下表同

表2 兩組患者CEUS檢查的時間強度曲線參數測定結果比較±s,n=30)
2.5CDFI和CEUS檢查與病理學診斷符合率比較CEUS檢查診斷原發性肝癌的符合率〔93.33%(28/30)〕明顯高于CDFI檢查〔86.67%(26/30)〕;CEUS檢查診斷轉移性肝癌的符合率〔96.67%(29/30)〕明顯高于CDFI檢查〔90.00%(27/30)〕(P<0.05)。
3討論
隨著我國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飲食結構的轉變以及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肝癌的發病率逐年升高。肝癌的病因與發病機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確,資料顯示,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攝入被黃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酒精性肝硬化等與肝癌的發病密切相關〔6〕,而轉移性肝癌多來自于消化系統、卵巢、乳腺、子宮、肺等部位惡性腫瘤的侵襲轉移,這與肝臟血運豐富的特點有關。原發性肝癌和轉移性肝癌雖然臨床表現類似,但是在治療方案的選擇及預后方面有很大差異,因此,早期準確的診斷對于肝癌的治療具有很大的意義。超聲檢查具有無輻射、無創傷、無痛苦、操作簡便的特點,是診斷肝癌的常用手段。CDEI建立在二維超聲的基礎之上,通過超聲成像技術建立普通二維彩超,在臨床中應用越來越廣。而CEUS是利用造影劑使后散射回聲增強,明顯提高超聲診斷的分辨力、敏感性和特異性的技術〔7〕,能夠通過造影劑產生的非線性效應,來更好地觀察病灶內的血流和微血管信號,有助于腫瘤的鑒別。
本研究結果表明了原發性肝癌的血液供應比轉移性肝癌豐富。肝組織的血液供應主要來自于肝動脈和門靜脈,血液供應豐富,原發性肝癌為富血管型的惡性腫瘤,其腫瘤組織及內部血流信號多為Ⅱ、Ⅲ級,也就是存在多個點狀以及條狀的長血管供應;而轉移性肝癌雖然多由門靜脈轉移進入肝臟,但是血供來自于肝動脈,大多數缺乏血供,血液信號呈點狀者居多。研究認為〔8〕,單發轉移性肝癌組腫瘤內部無血供,少部分可有點狀血流,這與本研究結果相一致。
本研究結果表明原發性肝癌肝動脈增粗,主要由肝動脈供血。肝動脈峰值流速和肝動脈最小流速能夠反映肝動脈的血流情況,肝動脈內徑可以表現肝動脈的血液容量,RI的大小與癌細胞增生、組織結構致密等因素有關,RI值越大提示惡性程度越高;門靜脈流速則反應門靜脈的血流情況。研究顯示〔9〕,原發性肝癌肝動脈內徑、峰值流速均明顯高于轉移性肝癌,這與本研究結果相似。
超聲造影中使用的造影劑具有散射作用,能夠增強信號強度,使得圖像清晰度較高,造影劑的進入和消退,還能更明顯的反映血流灌注情況。本研究提示為富血管性腫瘤,而轉移性肝癌缺乏血供。造影劑的量可以間接反映腫瘤血供情況,原發性肝癌峰值時間、峰值增強強度較高可能與其內部供血血管迂曲、病灶內部和周圍血供豐富有關;始增時間、增強速率、50%傾斜率明顯低于轉移性肝癌組,可能與轉移性肝癌血供缺乏,造影劑灌注量較少有關。這與韓峰等〔10〕的研究結果一致。
本研究表明CEUS檢查在原發性肝癌與轉移性肝癌的鑒別診斷中具有更好的準確性,臨床意義更高。
4參考文獻
1Ahmedin J,Freddie B,Center-Melissa M,etal.Global cancer statistics〔J〕.Ca A Cancer J Clin,2011;61(2):69-90.
2顏蓉,李惠君,鐘英強,等.398例轉移性肝癌的臨床分析〔J〕.醫藥前沿,2012;24(2):143-4.
3蘇贊瑞,莫定彪.醫學影像學在肝癌診斷中的應用〔J〕.醫學綜述,2009;15(16):2502-6.
4李香英.超聲造影與B超檢查對原發性肝癌及轉移至肝臟癌腫的診斷價值〔J〕.實用臨床醫學,2011;12(5):87-9.
5獨建庫,李冠海,王俊琦,等.彩超診斷小肝癌的聲像學特征及注意事項〔J〕.醫療衛生裝備,2012;33(2):76-7.
6王杰.原發性肝癌患者的護理措施〔J〕.醫藥前沿,2013;33(3):315-6.
7徐靜.超聲造影在肝臟局灶性病變的應用進展〔J〕.醫學信息,2015;28(7):351-2.
8龍文.彩超對原發性肝癌與單發轉移性肝癌血供及流速的鑒別診斷〔J〕.右江醫學,2013;41(1):63-4.
9吳曉寧.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原發性及轉移性肝癌血供情況的對比分析〔J〕.中外醫療,2015;34(14):172-3,176.
10韓峰,鄒如海,裴小青,等.超聲造影定量分析鑒別富血供轉移性肝癌與肝細胞肝癌〔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1;27(10):2079-82.
〔2015-11-15修回〕
(編輯袁左鳴/滕欣航)
〔中圖分類號〕R73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07-1708-03;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7.079
基金項目:2012年衡水市科技計劃(No.09006A);2014年度河北省醫學科學研究重點課題計劃(No.ZL20140032)
第一作者:劉洋(1980-),男,主治醫師,主要從事介入超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