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松 吳崢崢 鐘守國
(四川省人民醫院,四川 成都 610000)
?
一次性淚道再通管植入術對老年淚道阻塞患者眼表及淚液中SP物質的影響
趙小松吳崢崢鐘守國
(四川省人民醫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目的探討一次性淚道再通管植入術治療對老年淚道阻塞患者眼表及淚液中SP物質的影響。方法選取2013年2月至2015年6月該院眼科收治的38例老年淚道阻塞患者為研究組,采取一次性淚道再通管植入術治療,另選取同期在該院行健康體檢的志愿者32例為對照組。于拔管后評估其治療效果,并分別于治療前、術后1個月及拔管后記錄淚膜破裂時間,并進行眼表改變評分,同時收集受試者的淚液,采取酶聯免疫吸附(ELISA)法檢測淚液中SP含量。結果淚道阻塞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4.74%(36/38);淚道阻塞患者治療前、治療后1個月及拔管后淚膜破裂時間、眼表改變評分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淚道阻塞患者淚液SP含量明顯低于對照組,術后1個月明顯升高,拔管后則明顯降低(P<0.05);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淚道阻塞患者淚液SP含量與眼表改變評分呈負相關(r=-0.581,P<0.05)。結論一次性淚道再通管植入術治療對淚道阻塞患者眼表無明顯影響,可導致淚道阻塞患者基礎淚液中SP含量升高,可能與SP在術后參與創傷組織修復反應有關。
〔關鍵詞〕淚道阻塞;一次性淚道再通管植入術;眼表;SP
目前關于淚道阻塞手術治療的研究多集中于手術對眼部癥狀的影響,而對于手術對淚道阻塞患者眼表影響的研究尚不多見。近年來,研究表明,SP是淚液中的一種成分,可反映眼表器官中神經肽的含量,在維持眼表微環境穩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淚液含量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眼表功能改變的情況〔1〕。本研究旨在探討一次性淚道再通管植入術治療對老年淚道阻塞患者眼表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2月至2015年6月我院眼科收治的老年單眼淚道阻塞患者,診斷參照《實用眼科學》中淚道阻塞的相關診斷標準〔2〕,均在我院擇期行一次性淚道再通管植入術治療。排除標準:①合并全身炎癥性疾病、凝血功能異常及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原發性疾病;②合并瞼緣炎、淚囊炎、角結膜干燥綜合征、類天皰疹等可對眼表功能造成影響的疾病;③既往眼部手術史、佩戴角膜接觸鏡史。共納入38例老年單眼淚道阻塞患者為研究組,其中男16例,女22例;年齡55~76歲,平均(62.30±12.25)歲;左眼18例,右眼20例。另選取在我院體檢的健康志愿者32例為對照組,均無眼部手術史、佩戴角膜接觸鏡史,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齡56~73歲,平均(60.62±9.37)歲。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術前常規進行各項檢查,行淚道沖洗探查,明確淚道阻塞的部位,術前予以抗感染、收縮血管治療。患者仰臥位,常規消毒術眼,鋪巾,采用1% 地卡因棉片麻醉下鼻道、鼻腔黏膜,呋麻滴鼻液滴鼻,以充分收溶鼻腔、下鼻甲黏膜,采取愛爾卡因結膜囊表麻,2%利多卡因內眥部皮下注射浸潤麻醉淚囊區、篩查神經阻滯麻醉,2%利多卡因沖洗淚囊黏膜表麻。空心淚道探針內插入不銹鋼導絲,將導絲顯露于探針側面開口處。將探針探入鼻腔,推動導絲入鼻腔。鉤出導絲于鼻腔外。將擴張管導引線連接導絲經鼻淚管下口逆行導入淚囊、鼻淚管。擴張管導線自下淚點導出。退出空心淚道探針、不銹鋼導絲。擴張5 min。將擴張管自鼻淚管下口退出,剪斷擴張管導線。鼻腔端擴張管導線接淚道再通管上端導線自鼻淚管下端開口逆行導入淚囊鼻淚管,牽引導線至下淚點外露出淚道再通管導線三個標志性藍點為宜。剪斷去除淚點外淚道再通管導線,下端打結閉關埋入鼻腔內。采取慶大霉素、地塞米松混合液沖洗淚道,確保淚道沖洗通暢,術畢。術后5 d慶大霉素、地塞米松沖洗淚道1次/d,5 d后1次/3 d,7 d后1次/7 d,30 d后1次/15 d,90 d后1次/30 d,直至拔出人工淚管(一般為術后3~12個月)之后1次/7 d至拔管后3個月至1年。
1.3觀察指標所有患者均于拔管后對手術治療效果進行評估;顯效:拔管后無溢淚癥狀,淚道沖洗通暢;有效:淚道沖洗未完全通暢,但較治療前顯著改善;無效:淚道沖洗不通,且存在明顯溢淚、留膿癥狀。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1個月及拔管后記錄淚膜破裂時間,并進行眼表改變評分,同時收集淚道阻塞患者和志愿者的淚液,采取酶聯免疫吸附(ELISA)法檢測淚液中SP含量,并進行比較。①淚膜破裂時間:顯微鏡鈷藍光下進行,熒光素鈉檢測試紙頭部用生理鹽水浸濕后,放入患者下穹窿結膜囊3 s,取少量生理鹽水浸濕熒光素鈉檢測試紙頭部,隨后輕輕放入患者下穹窿結膜囊,3 s后移除試紙,囑患者眨眼3次,記錄最后 1 次瞬目睜眼至角膜出現第一個黑斑的時間,連續測量3次,取平均值。②眼表改變評分:根據干眼癥眼部癥狀及眼表活體染色內容,設計眼表改變評估量表,包括干澀、異物感、燒灼感、視疲勞、視力波動、畏光、眼皮沉重感、眼癢、角膜絲狀物、結膜充血、角膜熒光素鈉染色、虎紅染色等12個內容,以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為0、1、2、3分,計算總分,并轉換至100分制,得分越高〔3〕。③淚液SP含量檢測:于患者處于安靜狀態時,取玻璃毛細管輕置于患者下結膜囊,動作輕柔,避免對眼表造成刺激。取5 μl淚液,采用加壓法注入50 μl EP管中,置于-20℃冰箱中保存待測。采用ELISA法檢測淚液中SP含量。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F檢驗、t檢驗、χ2檢驗和線性回歸分析。
2結果
2.1淚道阻塞患者的治療效果38例淚道阻塞患者均順利完成一次性淚道再通管植入術治療,均于術后3~12個月期間拔管,其中顯效24例,有效12例,無效2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4.74%(36/38),可見一次性淚道再通管植入術治療淚道阻塞患者的效果確切。
2.2淚道阻塞患者治療前及術后各時間段淚膜破裂時間和眼表改變評分的比較38例淚道阻塞患者治療前、治療后1個月及拔管后淚膜破裂時間、眼表改變評分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8例淚道阻塞患者治療前及術后各時間段淚膜
2.3淚道阻塞患者與健康志愿者淚液中SP含量的比較治療前,淚道阻塞患者淚液SP含量〔(268.28±20.16)pg/ml〕明顯低于對照組〔(338.42±25.92)pg/ml〕,術后1個月含量〔(407.55±27.82)pg/ml〕明顯升高,拔管后含量〔(273.76±22.63)pg/ml〕明顯降低(P<0.05)。
2.4淚道阻塞患者淚液SP評分與眼表改變評分的相關性分析淚道阻塞患者淚液SP含量與淚膜破裂時間無明顯相關性(r=0.150,P<0.05),與眼表改變評分呈負相關(r=-0.581,P<0.05)。
3討論
淚道阻塞是眼科臨床診治中的常見疾病,主要癥狀為溢淚、溢膿,可根據阻塞部位分為淚小管阻塞、淚囊阻塞、淚點阻塞等。淚道阻塞的治療方法較多,包括淚道激光、淚囊造孔、淚道沖洗、淚道支架置入或手術治療,但治療效果欠佳〔4〕。近年來,一次性淚道再通管植入術因其無手術創口、創傷小,且未對淚囊鼻黏膜等正常組織機構造成損害、適應證廣等優點而被廣泛應用于單眼淚道阻塞治療中〔5,6〕。本研究結果與黃靖妍〔7〕研究結果基本相符,證實一次性淚道再通管植入術治療淚道阻塞療效確切。淚膜是覆蓋在眼表面的一層液體薄膜,具有保護、營養和潤滑角結膜,防止上皮角化、改善眼睛屈光性能等功能,在眼表健康的維持中起重要作用〔8〕。淚膜破裂時間是反映淚膜穩定性的一項指標〔9〕,本研究除淚膜破裂時間外,患者眼睛干澀、異物感、燒灼感、視疲勞、視力波動、畏光、眼皮沉重感、眼癢等主訴癥狀及熒光素鈉染料、虎紅染料等眼表活體染色也是反映眼表狀態的指標,尤其是眼表活體染色,其中熒光素鈉染料可顯示失活細胞和(或)細胞脫落,虎紅染料則可顯示干燥和瀕死的眼表上皮細胞,兩者均可較準確地判斷眼表健康與否〔10〕。本研究表明一次性淚道再通管植入術治療對老年淚道阻塞患者眼表狀態改變無明顯影響,證實該術式治療老年淚道阻塞是安全的。
SP是淚液中的一種成分,可反映眼表器官中神經肽的含量,在維持眼表微環境穩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在淚液中的含量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眼表狀態〔1〕。本研究結果提示SP可能參與淚道阻塞的病理過程。SP在人體的組織損傷后修復反應中參與重要角色,除直接參與組織愈合修復調控,還可通過影響表皮生長因子、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2、轉化生長因子-1及受體miRNA等的表達參與生長因子的網絡調控,從而影響組織愈合修復過程〔11,12〕。眼表感覺神經纖維豐富,手術治療可增加SP應激性,一方面可以促進神經肽的增殖、遷移、分化,同時可促進內源性SP及其他生長因子的釋放,形成細胞增殖分化的正反饋機制,使神經源性炎性反應增強,進而促進損傷組織修復〔13〕。本研究結果提示SP具有營養和穩定眼表的作用,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另外,一次性淚道再通管植入術后淚道阻塞患者眼部損傷組織修復過程和眼表面微環境趨于穩定。由于本研究納入病例數較少,研究結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故仍需加大樣本量和需更嚴格的試驗設計來進一步驗證。
4參考文獻
1Hong HS,Kim S,Nam S,etal.Effect of substance P on recovery from laser-induced retinal degeneration〔J〕.Wound Repair Regen,2015;23(2):268-77.
2李鳳鳴.中華眼科學(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27-30.
3Sahai A,Malik P.Dry eye:prevalence and attributable risk factors in a hospital-based population〔J〕.Indian J Ophthalmo,2005;53(2):87-91.
4樊蓮蓮,蘇文成,黃亞,等.淚道阻塞性疾病治療方法的研究進展〔J〕.中國藥房,2015;26(26):3737-9.
5任虹,李伯琴.淚道探通聯合逆行植入淚道引流管治療淚道阻塞的臨床應用〔J〕.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2013;47(2):184-5.
6武群英.鼻內鏡下環形淚道引流管植入治療上淚道阻塞103例療效觀察〔J〕.山東醫藥,2011;51(51):40-1.
7黃靖妍.逆行置管術治療老年淚道阻塞78例〔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2):2960-2.
8杜松齡,張夏薇,張志鵬,等.瞼內翻倒睫致眼表損傷對淚膜及上皮細胞穩定性影響〔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14;32(4):432-7.
9陳俊濤,張委,云斌.輕度結膜炎癥對93例干眼病患者淚膜破裂時間的影響研究〔J〕.重慶醫學,2013;42(21):2484-5.
10湯偉民,陳德欽.裂隙燈顯微鏡聯合熒光素染色檢查法在眼表隱匿性異物診治中的應用〔J〕.眼科新進展,2013;33(4):338-40.
11Yang L,Di G,Qi X,etal.Substance P promotes diabetic corneal epithelial wound healing through molecular mechanisms mediated via the neurokinin-1 receptor〔J〕.Diabetes,2014;63(12):4262-74.
13Nishida T,Inui M,Nomizu M.Peptide therapies for ocular surface disturbances based on fibronectin-integrin interactions〔J〕.Prog Retin Eye Res,2015;47:38-63.
〔2016-02-21修回〕
(編輯李相軍/滕欣航)
〔中圖分類號〕R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07-1715-02;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7.082
第一作者:趙小松(1971-),男,主治醫師,主要從事淚器疾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