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詩人謝宗曾賦詩描繪走馬燈中的剪紙圖案:
“飆輪擁騎駕炎精,飛繞人間不夜城,風鬣追星來有影,霜蹄逐電去無聲。秦軍夜潰咸陽火,吳炬霄馳赤壁兵;更憶雕鞍年少日,章臺踏碎月華明。”
巧奪天工的剪紙圖案,配上走馬燈的轉動,愈顯栩栩如生。鏤空紙藝的魅力,仿佛歷史長河中的一汪細流,散發著它獨有的藝術光輝。
中國剪紙傳統的發展歷程
西周時期,以“剪桐”為主。
剪桐指帝王以葉、草等材料制成特定形狀,賜予被分封者,是一種接近剪紙的造型藝術。

魏晉時期,“剪彩為人”。
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貼于屏風或佩戴頭上,即后世所謂“人勝”,為一種信仰觀念。

漢代,“剪幡”盛行。
用各色絲織品剪刻成小幡佩戴在頭上,后世稱為“剪彩為幡”,示迎春之意。

南北朝時期,功德紙花。
以彩紙剪成佛花等佛教紋飾,裝點在寺廟中,吸引民眾,傳揚佛法。

隋朝,僧俗剪紙。
為南北朝功德紙花文化的延續,更采用高級質料剪成佛花,體現了當時佛教的突出地位。
唐代,御賜彩勝。
帝王將鏤金、剪彩等藝術品賞賜給臣屬。當時“人勝”剪紙已流傳到國外。

宋代,剪紙藝人。
宋代時剪紙技術成就卓越,出現了以剪紙為生的民間手工藝人。
元代,風俗剪紙。
最具代表性的“祈晴和尚掃晴娘”形象的剪紙,表達了人民對晴天和雨天的盼望。
明代,燈扇裝飾。
明代出現了圖案比走馬燈更為精巧繁復的“夾紗燈”,剪紙也廣泛應用于扇面、瓷器等工藝。

清代,絕妙剪畫。
清代剪紙藝術走向成熟,達到鼎盛,出現了整幅畫卷般的“剪畫”,人、事、物俱全。
賀歲·二月春風化指間
記憶中的年,是粗糙的雙手貼上窗花,是樸實的笑臉映著門箋。濃濃的年味透過紙間鏤空的縫隙,告訴每一個華夏兒女——新年到了。

民間流傳著一個關于“年”的古老傳說。“年”起初并不是一個節日,而是一種食人的猛獸,每隔三百六十五天,便會來到人群聚居的地方,殘害百姓。每當“年”出現前夕,人們就會離開村莊,上山避難。有一年,一位身穿紅襖的孩童來到了村中,村民勸他一同上山躲避,他卻微笑著拒絕了,只是點起紅蠟燭,又用紅紙剪出各種各樣的圖案,貼在門窗上。半夜時分,“年”來到村莊,見到紅色的剪紙和身穿紅襖的孩童,竟然嚇得渾身顫抖,狼狽地逃跑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從此以后,每年除夕,家家戶戶都用紅紙剪刻出神怪的形象貼在門窗上,守更待歲。這一風俗廣為流傳,便成為了中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春節。
宋·辛棄疾《漢宮春·立春日》:“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
剪春幡本是早在漢代年間立春日的風俗,人們多以絲織品剪成小幡,佩戴在頭上,也有女子佩戴以金銀箔刻成的鏤空圖案為裝飾的首飾,以示迎春之意。

清·姚興泉 《龍眠雜憶時令類》:“桐城好,元旦賀新年,大族中堂懸福字,小家單扇貼春聯,處處掛門錢。”
春幡亦是門箋的前身,詩中的“門錢”即是“門箋”,也叫“羅門錢”。門箋形狀類似旗幡,下端剪有流蘇,多以紅紙刻成。門箋圖案多為幾何紋或嵌以人物、花卉、龍鳳和吉祥文字,寓意辭舊迎新、祈福驅邪。不同地區門箋的形狀與色彩也各不相同。
浙江南通地區的門箋又稱為“堂喜箋”,幅面較大,畫面復雜,有神話傳說、戲曲人物等;山西太原地區的門箋則稱為“花紙”,形如古代牙旗,以六色扎染成彩虹色,再剪出流蘇和飄帶,十分漂亮。在大年初一,人們串門拜年時,還會互相品評家中的剪紙。

唐·李商隱 《人日即事》:“鏤金作勝傳荊俗,剪綠為人起晉風。”
裝點春節的另一種剪紙,便是家家戶戶都不陌生的窗花。窗花在中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圖案與形狀比起門箋,顯得更加靈活多樣,色彩各異。民間常見“喜鵲登梅”、“二龍戲珠”、“孔雀開屏”、“天女散花”以及各種花卉、蟲、魚、鳥的圖案,表達了人們對未來生活寄托的美好希望,也帶來了美的享受。

明·瞿佑 《觀影戲》:“燈火光中夜漏遲,風輪轉競奔馳,過來有跡人爭睹,散去無聲鬼不知。月地花階頻出沒,云窗露閣漸追隨,一切變幻如春夢,線索重看傀儡戲。”
春節正月十五結束,亦稱上元節,自宋元時代起,走馬燈便是上元節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將彩紙剪成的刀馬人物等附于燈殼中的齒輪上,馬燈轉動時,剪紙人物便也隨之旋轉,追逐不停。明代的走馬燈不但沿襲了這一精巧技術,更將紙剪刻成花鳥走獸之形,暈染浸蠟,以輕紗夾之,放在陽光燈火中,更加光明瑩澈。明代的工匠將剪紙藝術更加靈活地應用在彩燈、折扇等裝飾中,堪稱別具一格。

今天已是小年時節,相信大家的家中,或多或少都已經有了“年”的味道。各位不妨選擇一些色彩鮮艷的吉祥剪紙貼在門窗上,裝點溫馨的家,也祝福大家新春吉祥,歡樂安康。
俠影·平民心亦慕英雄
中華延續了數千年的剪紙藝術,表現的多為民間日常生活的場景,或是吉祥祈福的寓意。然而,崇德尚武的思想,早已扎根在百姓心中。那些戲劇作品中的英雄人物,也紛紛化為一紙剪影,鐫刻在藝術的篇章里。

石卵崩裂出石猴
《西游記》三打白骨精

2016年是農歷丙申年猴年,美猴王當是新年中炙手可熱的人物之一。《三打白骨精》這一剪紙作品,表現的是孫悟空手持金箍棒追趕白骨精,而狡猾的白骨精躲進山中的情景。孫悟空兩次識破白骨精的偽裝,卻被唐僧責怪肆意行兇,違反戒律。但孫悟空卻沒有遵從師父的訓斥,而是如同一位正義而直率的少俠,信守著自己心中的堅持。
在人們心中,孫悟空永遠是一個正直、勇武、忠誠、嫉惡如仇的化身,寄托著百姓對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滾滾長江東逝水
《三國演義》截江奪斗
說起三國演義,人們首先便會想到“桃園結義”的場景。除了群雄逐鹿的軍事斗爭,同袍之間的兄弟之情,也深深撼動人心。《截江奪斗》(又名《趙云奪阿斗》描繪了趙云識破孫權欲挾持劉備之子阿斗的計策,與張飛一同追上登舟欲行的孫尚香,保護阿斗,同回荊州的一幕。這幅剪紙不但體現出趙云過人的智慧,也體現出趙、張二人的俠肝義膽,為友拔刀,為國請命,在所不惜。

戰甲銀槍巾幗姿
《楊家將演義》穆桂英

穆桂英的出現,徹底顛覆了傳統女性形象。她年輕時便武藝高強,不輸男子;五十高齡時掛帥出征,大獲全勝。她是一位女俠,更是一位民族英雄。剪紙中的她,濃眉大眼,頭插翎子,身披戰袍,像是在飛身騎上戰馬,讓人仿佛能聽到她高亢明亮的歌聲,看到她將一桿銀槍舞出一片燦然光芒。
穆桂英的勇氣、武功和膽識,不僅讓中國女性的形象為之一新,更給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難以忘懷。
星河無邊玄武魂
龜蛇圖

相傳太極宗師張三豐正是得見龜蛇相斗,方悟出太極之道。龜與蛇組合成的靈物名為玄武,區別于“青龍”、“白虎”、“朱雀”三靈,被稱為“真武大帝”,是中國道教的象征。我國諸多武功起源于道教,玄武之靈對于武學的影響也極為深遠。
中國武術享譽世界,國人對武術、對善武者的向往,遠遠不止體現在戲劇作品中。一幅《打太極拳》,描繪一位老人迎著和風旭日,舒緩地打著太極拳的場景。另有一位匠心妙手的俠友,也為《武俠版》送上了新春賀禮,十八般兵器,令人眼花繚亂。


中華巧藝與中華武學,都傳承自數千年前的華夏文明。如今各有后輩發揚光大,文明之河,當如滄海之水,永不斷絕。
相關鏈接

紙之溯源
“紙”為剪紙藝術的主體,我國亦是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最初的“紙”以絲為原料,是一種紡織品。而真正意義上“紙”的雛形,從出土的古跡看來,應當產生于西漢黃龍元年(公元前49年)之前,比蔡倫造紙要早一百五十余年。
由于早年紙價貴,無法普及,公元105年產生了用漁網、破布、樹皮為加工原料的植物纖維紙。杰出發明家蔡倫在此基礎上加以改革,終集大成,實用而廉價的紙張也由此問世。
刀味剪趣
古時的剪刀稱為“交刀”,據考證,剪刀在西漢初期也已出現,說明我國制造剪刀至少已有兩千余年的歷史,其中以江南一帶的剪刀最為出名。唐代詩人李白曾留詩贊譽吳地剪刀:“吳刀剪裁縫舞衣,明裝麗芙奪春暉。”
及至明清時期,杭州“張小泉”剪刀與北京“王麻子”剪刀齊頭并進,成為當今家喻戶曉的老字號。
剪紙與武學的牽牽絆絆
同為中國文明,剪紙與武學亦有原理互通之處。兩者皆要求“天人合一”,剪紙要求藝術家將精神融入剪紙藝術品中,武學則要求習武者將心智融入刀法或劍法中。
在精神領域中,讓人與自然產生情感交流,得到自然的啟示,從而使人的精神境界上升到更高層次,這不僅是剪紙藝術的精髓,更是習武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剪紙的刀法,根據作品所表現的情感,有的均勻流暢,有的雜亂折疊;而習武者的刀法或劍法,依據其武功流派及武者的心性,亦有動靜、快慢、剛柔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