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們在跨文化交流中不僅要具有語言技能,還要有文化感知能力。跨文化交流中,由于前見與視界問題的存在,文化誤讀從文化交流伊始,便無可規避地存在其歷史進程中。誤讀存在與文化融合的合理性,勢必會產生文化誤讀與文化記憶。因此,跨文化交流視閾下,面對文化差異,我們不能只在“文字技巧”上下功夫,更要以開放的態度尋求中西文化對話過程中的互動與合作。
【關鍵詞】跨文化交流;文化誤讀;文化記憶;文化沖突
【作者單位】李瑛,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文學院。
文化的多元化發展要求世界各國之間進行更加緊密的交流與合作,跨文化交際在文化叢林中愈發彰顯其突出地位。然而,文化在對外傳播中由于傳播者和受眾各自文化的差異性引起傳播障礙和接受障礙,從而導致文化誤讀現象的產生。在不斷進行文化輸出與導入的過程中,層出不窮的文化差異及導致的相關問題也產生了相應的文化記憶。
一、中西方文化思維模式的差異
在思維方法上,中國人長于辯證和整體思維。古人在世間萬物中發現事物都有對稱性,如陰陽、男女、天地等。因此,要認識、洞察、改變世界就需要從對立中把握統一,從統一中看待對立;西方人則長于個體、分析思維,言行也不受繁文縟節的約束,在交往過程中如發生意見相左、相悖甚至沖突時,敢于直抒胸臆,遵循事實的是非曲直,形成了直接面對和解決沖突的個性。
文化更像一個磁場,有著無所不在的磁力。在不同的地域,文化有著不同的分布,而處于同一個磁場中的兩種文化必然會碰撞出火花。
二、文化誤讀
文化誤讀是比較文學遷移研究的名詞術語,是指對本民族或其他民族文化中的某些普遍發生的問題產生錯誤理解的現象。也有學者認為文化誤讀是指文學作品在傳播和接受過程中因發送者文化的損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滲透而形成的誤差,是文化過濾的結果。這種文化誤差也必然會帶來文化創新。文化誤讀包含基于文化錯位的誤讀和基于文化沖突的誤讀兩種類型。
1.文化錯位
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錯位往往表現為情感的錯位。情感錯位是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對相同事物或者現象所依附的情感存在著錯位的現象。
情感錯位一方面包括微觀層面的情感錯位,即人們對具體事物情感傾向的錯位,如中西方對顏色的情感錯位,中國人的喜慶色——紅色,在西方社會里則是危險色;中國人的喪色——白色,在西方社會里則是喜慶色;中國人的莊重色——黑色,在西方社會里則是喪色;中國人的高貴色——黃色,在西方社會里則是怯弱色等等。再如,中西方對動植物的情感也出現了錯位,如喜鵲被中國人當作吉祥鳥,烏鴉則被當作是有不祥預兆的鳥,而在西方社會里恰恰相反,喜鵲是被西方人厭惡的一種鳥,而烏鴉則被西方人當作一種吉祥鳥。
情感錯位另一方面包括宏觀層面的情感錯位。受深層的哲學理念影響,中國和西方國家因對相同事物或者現象的情感傾向差異而導致了價值評判標準的差異。中國人的情感往往是內斂而含蓄的,通常以對方為中心來考慮問題,強調共性;而西方人的情感往往是外露而直白的,通常以自己為中心來考慮問題,強調個性。這種情感傾向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待人接物和禮貌原則上。比如,中國人的貶己尊人、稱謂得體等;英國人的慷慨、贊譽準則等。
2.文化沖突
文化不是一個抽象的名詞,有著其自身的結構、層次和層面,通常具有物質表現形態、社會制度呈現、精神文化和社會意識形態等幾個方面,其中精神文化、社會意識等概念是文化的核心。
一個國家面臨一種新文化時,首先出現的是文化震驚,而后才會出現更為嚴重的文化沖突。這樣我們可以看出,在文化沖突發生以前,我們有時間、有余地提前把文化沖突解決好,把它們消除在潛運行中。我們面對一種新文化時,首先就要研究和探索它的文化模式、文化特質和文化規律,再把它和本土文化加以比較。不同的文化相遇會導致不同性質的文化沖突,我們要采取不同的對策,切不可一概而論,統一對待。
對于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的關系處理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當外來文化是本土文化中不完全存在的,且又是優秀的,與本土文化有一定的互補性或關聯性,我們在考慮內文化承受能力的情況下,可以在本土文化中找一個“嫁接點”或找一個適合其生存的空間,引導其與本土文化發生“反應”,進而生成一種新文化。
第二種情況,當外文化是本土文化中完全不存在的,而且又是優秀的,但它又對本土文化有一定的影響和壓力時,我們就要創造一定的條件,使之移入本土文化,但要控制它與本土文化接觸的漸進程度,避免產生劇烈“反應”,以實現平穩過渡。
第三種情況,當外文化是本土文化中不存在的,并且又是糟粕時,我們首先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其準入度,對于一些已進來的糟粕文化,那我們就要把它控制在一定范圍內,避免其與本土文化發生接觸反應,并且找機會消滅它或改造它。
3.跨文化意識
跨文化交流過程中產生的隔閡,可能會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無法有效地協商解決沖突。美國學者塞繆爾·亨廷頓說:“最有可能逐步升級為更大規模的戰爭的地區沖突都是那些來自不同文明的集團和國家之間的沖突。”在享廷頓冷戰思維中,文化的沖突似乎不可以避免,只有激烈的爭斗才是解決問題的手段,但他忽視了跨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正是跨文化傳播的迅猛發展,才使得日益國際化、全球化的政治、經濟沒有帶來大規模的戰爭與不可調和的矛盾。
三、西方的文化記憶與反思
學界關于文化的定義莫衷一是。多數學者認為,文化除了物質層面的有形部分,還包括觀念、行為和制度等精神層面的部分。文化的“記憶”與傳承依賴三種途徑:一是人的傳承,包括相關生活習俗、技藝和信仰的代際相傳;二是借助文字傳承,用文字來記錄無形文化的部分;三是借助文化的物質載體。
1.西方的文化記憶
當今社會是一個快節奏的信息化社會,高新技術日新月異,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信息量急劇增加,并且信息獲取的方式更為快捷多樣。在這樣的浮華與匆忙中,一些歷史的、文化的和傳統的東西正在消失和異化,弱勢文化面臨著被強勢文化擠壓、排擠和同化的局面。在這樣的環境中,西方的博物館承擔起了責任,記錄已經消失的或即將消失的文化,為維護文化記憶、保存和傳承文化做出自己的貢獻。博物館通過剖析文物的內涵揭示其文化價值,通過有特色的展覽喚起人們的文化記憶,并讓這種記憶滲透到社會公眾中去,幫助公眾形成對一個城市、一個區域文化的認同和尊重,并讓公眾參與到保存與傳承文化的過程之中。
2.文化反思
東西方各自的文化記憶和彼此文化之間的碰撞,必然會創造出深刻的記憶痕跡及新的多樣化狀態。不少西方有識之士對西方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在他的《東洋冥想的心理學》中指出,應該轉換西方人已經偏執化了的心靈,學習整體性領悟世界的東方智慧。1988年,在巴黎召開的主題為“面向21世紀”第一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國際大會上,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漢尼斯·阿爾文(Hannes Alfvén)博士在閉幕會上說,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個世紀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西方學者開始在對自身文化進行反思的同時,轉向東方并重視中國哲學。法國漢學家于連·法朗索瓦(Jullien Francois)在《為什么我們西方人研究哲學不能繞過中國》一書中特別強調中國哲學,他說:“中國文化由于具有自我反思的特點,所以與人類學是對立的,卻能夠讓我們進入哲學。”這就是說,西方學者已經認識到在對自身文化的認知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是可以作為參考系的。因此,我們應更好地對自身文化進行系統的、全方位的研究,并且很好地了解西方學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種種看法,包括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他人角度自我反思,并理性解決文化差異問題。
跨文化交流中普遍存在三種狀況:一是交流雙方持不同的觀點參與文化交流,但是兩種文化觀念、價值標準不能相互融合,從而導致交流失敗;二是交流雙方能夠將不同的文化、價值取向堆砌在一起,但是交流時仍各持不同的文化觀念,從而發生沖突,導致文化間的交流失敗;三是交流雙方將不同的文化、價值標準融合起來,并對文化差異達成共識,促成交流成功。不言而喻,我們的努力方向和最終目標應為第三種情況。
跨文化交流當中文化的差異不是重點,態度才是關鍵。我們只有懷有謙虛之心,在弘揚自己優秀文化的同時,虛心學習多種文化,不懼別人指出自己的短處,勇于面對,取長補短,才會得到他人的尊重。
[1] 莊小華. 中西方文化交流與沖突的原因探究[J].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7):143-144.
[2] 張同樂. 中西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75-77.
[3] 王絢. 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差異及啟示[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1(8): 62-64.
[4] 沈福偉. 中西文化交流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5] 拉里·A·薩默瓦,查理德·E·波特. 跨文化傳播[M].閔惠泉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6] 史景遷. 文化類同與文化利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