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暉 王亦兵
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有不同的價值目標和取向,當它們在接觸的時候,由于交際雙方對不同的交際符號理解有所不同,因此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差異,由此便形成了文化沖突。
1.類型與原因
按文化沖突影響的結果來分類主要有積極的文化沖突和消極的文化沖突。
按文化沖突表現的形態可以分為詞匯語義上的沖突、禮貌語上的沖突、言語行為上的沖突、體態語上的沖突、時間觀念上的沖突、空間距離上的沖突、飲食上的沖突宗教信仰上的沖突等等。
造成漢語國際教育中文化沖突的原因有很多種,主要有價值觀差異、思維模式不同以及社會行為規范的迥異。其中,價值觀占核心位置,主要包括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權力距離等;思維模式則體現在交際風格與交際方式上;社會行為規范則包括風俗、宗教等方面。
2.文化沖突對漢語國際教育的影響
眾所周知,漢語國際教育是一項以跨文化為基礎的交際活動,而在這項活動中,文化沖突必不可少。有關文化沖突對漢語國際教育的影響,我們要從正反兩方面來分析。
在積極影響方面,文化沖突能讓交際雙方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緊密。教師和學生在遭遇文化沖突后會促使各自進行反思,這個過程會使雙方了解對方的文化背景。其次,文化沖突有助于漢語課堂教學。課堂上的沖突能促進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教學計劃以提高教學。最后,由于文化沖突,漢語教師會建立更加敏銳的跨文化意識,學習者能意識到自身的不足并及時調整,形成多元文化意識和包容的態度,這些對于漢語國際教育的推廣都十分有利。
在消極影響方面,文化沖突可能會造成師生關系緊張,影響學習與教學。其次,文化沖突可能會影響漢語課堂教學,引起學生的不滿,使學生降低學習漢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失去對漢語學習的熱情和興趣。最后,文化沖突會讓學生對中國文化產生誤解,進而對中國產生抵觸情緒,不利于中國文化的傳播。
面對消極影響,其應對策略如下:
1.教師培養自身跨文化教學能力
跨文化教學能力是漢語教師的專業素養,會影響課堂的教學質量,也影響漢語學習者對中國教師的認知。
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教學內容和教學計劃,還應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和文化背景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學交際中,教師不僅自身要克服文化沖突問題,還應幫助學生克服。教師還應靈活的應對教學中的突發事件,做到沉著冷靜。對于學生的不同觀點要包容,避免過度強調中國文化。同時教師還應幫助學生建立跨文化意識和寬容的交際態度。
2.師生培養自身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跨文化意識、跨文化態度、跨文化交際知識和技能。
跨文化意識包括換位思考和移情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師生要互相了解和欣賞彼此,在表達自己內心感受的同時也要傾聽和留心別人的想法和做法。在跨文化交際中,漢語國際教育下的師生都應擁有積極、開放、尊重、包容的交際態度。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雙向交流,降低文化沖突。
3.師生共同建構多元化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受文化的影響,不同文化的人對同一個事物會有不同的看法。
在尊重本民族文化的同時,也要尊重他民族文化,求同存異,互相理解。師生雙方要做到彼此認同與通融,形成多元化思維方式,以減少文化沖突。要避免陷入定勢思維,轉變思維習慣,在教學交際中保持謹慎。
[1] 陳國賁.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沖突和融合[J]. 浙江學報,2005,(03):153-159
[2] 藍晨興.跨文化交際沖突探析[J].現代交際,2016,(403):53-57
[3] 蘇國勛,張旅平.全球化:文化沖突與共生[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