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
【摘 要】在這一媒體轉型的關鍵時期,媒體公民意識應該如何發展、如何建構無疑成為當代媒體亟須關注和解決的問題。在回望歷史發展進程的同時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整合出更有利于媒體發展的媒體公民意識建構方向,也是媒體應該努力的方向。互聯網飛速發展,新的現象不斷產生,媒體人應擔負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共同構建媒體公民意識。
【關鍵詞】轉型關鍵期 媒體公民意識 公民意識建構
在市場化的今天,新媒體的優勝劣汰已成為業內的真實現狀,很多市場化媒體如今的生存狀態值得人們擔憂,而傳統媒體為了生存而不得不進行市場化改革以及新聞內容的改革與創新以適應受眾需求從而謀求自身的發展,這些都是中國當前媒介形態的真實寫照。在這樣一種媒介環境下,媒體公民意識概念的明晰與實踐層面上的提升成為亟須探究與解決的問題。
一、“媒體公民意識”概念的界定
媒體作為社會中的企業公民,應當具備企業公民必備的公民意識,而媒體的公民意識和自然人的公民意識一樣,都是當代正常社會秩序中的參與元素,是社會構成中的每一個平等且重要的組成體。媒體的公民意識是一個媒體獲得靈魂的關鍵,是其存在和發展的內在動力,是一個媒體所做的一切客觀活動的深層次信念的外在表達。與自然人公民意識一樣,媒體公民意識是可以區別于非公民意識的嚴格界定范圍。媒體公民意識按照具體內涵劃分,同樣也可以分為責任意識、權利意識、參與意識、法律意識四種。而媒體的四種公民意識在內容上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每一個層面的內含都有著其不可替代性和具體內涵性,都是媒體公民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媒體公民意識的理論演變與實踐發展
這一時期的媒體對于媒體自身的責任也開始愈加關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學者楊保軍先生認為“求實為本的科學精神;正義至上的人文精神;和諧為美的自由精神”是一個新聞媒體自身應當恪守的準則和最基本的價值信條,而這一概念也被學界當做社會責任的最基本要求。媒體本身制作節目與播發節目的過程就是對于自身價值信條的客觀性闡明,是其自身對于媒體公民意識最有說服力的認同和踐行的現實表達。
媒體的社會活動和其一切行為,均受到其媒體思維意識的制約,媒體意識是一個媒體所做的一切客觀性活動的思維根源,責任意識的缺失往往直接形成媒體在制作節目和報道傳遞信息的過程中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而媒體在思維意識層面就應當對于自身所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道德責任以及法律責任作出事先的預估和判斷。當媒體樹立了正確的責任意識,對于社會層面、道德層面和法律層面的價值信念進行確立后再應用于對于實踐的指導,則可以消除很多的負面影響。
三、媒體公民意識的作用與建構
1.媒體公民意識的作用。媒體自身的公民意識培養對于規范媒體自身行為、促進公民政治的正常運轉、推動國家的民主化和法制化進程以及精神文明建設都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任何一個媒體的公民意識培養過程都不是一蹴而就,都需要有一個復雜而漫長的發展過程,而這一過程的發展必然是步履艱辛同時面臨著諸多的問題和挑戰,并在不斷地解決問題之中循序漸進地進行發展。而在社會日益的影響下、學界研究水平的不斷深入以及媒體自身覺悟的提高,當前媒體也開始重視對于自身責任意識、權利意識、參與意識和法律意識的培養,而這些對于內在深層次的培養其實質上都屬于媒體公民意識的培養。媒體公民意識的起步和重視、提高對于整個社會的良性循環與健康發展都具有著重要的作用。
2.媒體公民意識的建構。媒體公民意識作為媒體社會責任的根基,對于媒介發展有著巨大的作用,對于媒體公民意識的建構不僅僅是媒體公民意識的重要來源,也是推動其發展的重要動力。社會學者布爾迪厄認為,媒介所處的社會位置使其與社會上其他的組織和個體有著不同的矢量,其他的組織和個人對于媒介影響也不盡相同。因此,對于媒體公民意識的建構,需要進行操作的不僅僅是媒介自身。
首先是社會層面。美國傳播學學者休梅克認為,傳媒的層面包含五部分,媒介生態環境對于媒介自身的影響極為重要,任何媒介都不可能脫離社會體系而存在,因此媒體公民意識首先需要加強對于社會體系以及社會層面的建構。包括國家法治、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筑領域的完善。
其次是媒介自律層面,中國的媒介由于長期以來保持著黨和政府喉舌,缺乏作為大眾傳媒應該具有的社會責任感。而伴隨著第四次中國新聞改革的深入,媒介越來越成為當代社會最重要的機構之一,市場化的深入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也在嚴峻地考驗著媒介自身,因此對于大眾傳媒公民意識的建構必須在考慮媒介自身特性位置后找準定位,加強媒介自律、堅守社會責任。
最后是公民素養層面,公民意識是法治國家的基石,一方面普通自然人公民是社會細胞,另一方面組織社會機構是機構層面的公民。而自然人公民是媒介的檢驗者,公民的接受是媒介的最終目的。市場化時代,媒介為了獲得利潤必然迎合受眾,也就是說媒介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公民受眾,全社會的公民素養提高必然推動著媒介公民素養的提高。
(作者單位:沈陽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 趙月枝.傳播與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分析[C]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8;[2] 劉少杰.當代中國意識形態變遷[M].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3;[3] 程曼麗 王維佳.對外傳播及其效果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5;[4] 羅伯特·哈克特 趙月枝.維系民主·西方政治與新聞客觀性[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5] 趙月枝.公共利益,民主與歐美廣播電視的市場化[J].新聞與傳播研究,第5卷第二期,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