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一默
【摘 要】作為美國最權威的報紙,《紐約時報》在互聯網時代遭遇了發行下滑、廣告下降、收益欠佳的窘境。該報的互聯網新媒體運作歷時近20年,在報業數字化領域成為標桿,也有典范之作。它的方法包括:注重技術,并整合于新聞傳播;分析用戶,發掘受眾;探索互聯網互動、互聯、互交的特性,用“互聯網思維”來創新與傳統媒體的融合之路。
【關鍵詞】《紐約時報》 媒介融合 趨勢 數字化
無論美國還是歐洲,近5年內紙媒退網媒進已是不爭的事實。《紐約時報》也不例外,2015年紐約時報廣告年總收入為6.38億美元,全年數字廣告收入為1.971億美元,占比不到三分之一。在互聯網爭奪受眾注意力的大背景下,傳統紙媒紛紛謀求媒介融合的新路。
一、《紐約時報》的新媒體發展歷程
1996年1月,紐約時報公司建立了自己的報紙網站www.nytimes.com,提供《紐約時報》的在線閱讀。2004年和2005年《紐約時報》網絡版連續兩年被評為全美最佳報紙網絡版,在網絡上的營業收入從2004年占總體收入的4%(一說3.3%)上升到2006年(一說2007年)的8%。2005年10月份的訪問數量為1140萬,全美訪問量最大。2006年,《紐約時報》持續的財政困頓年。2007年,與微軟合作,開發時報閱讀器(Times Reader)。對一般性新聞實行免費,而對專欄作品和其他額外內容進行收費。2007年8月8日,《紐約時報》(網)放棄了收費的做法,改為全面免費。2009年7月,《紐約時報》再度傳出要對網絡版收費的計劃。2011年3月,《紐約時報》完成了一次重要轉變,它為自己的網絡版建立起付費墻(Paywall)制度,成為第一份這樣做的美國大眾新聞報紙。2012年,《紐約時報》的數字發行量超過了紙質發行量。
2015年四季報與2015年年報雙雙贏利。
二、《紐約時報》的媒介融合做法
1.注重技術,并整合于新聞傳播。1996年,時報建立報紙網站時,就成立《紐約時報》互動新聞技術部(Interactive News Technologies Department)。2005年8月,《紐約時報》已將數字部門與報紙部門融為一體。實踐證明,這種空間上的融合變得越來越有意義。 “把新聞內容從紙張搬到互聯網上的事情比你想象的要更為復雜。”既有新聞素養,又有編程經驗的融合人才是理想人選。到2014年初,《紐約時報》的IT 部門人數已經迅速擴張到500人。
在開發運用新媒體方面,2007年,與微軟合作,開發時報閱讀器(Times Reader)。對一般性新聞實行免費,而對專欄作品和其他額外內容進行收費。iPad成為《紐約時報》網絡版內容的重要閱讀終端。2006年3月,《紐約時報》推出了DealBook,這是一項新的在線財經新聞服務,即時報道華爾街新聞和金融新聞。NYTNow在改變新聞在移動設備上的呈現方式,“cooking”在重構數字平臺上的服務性新聞;“Timersinsider”讓人們看到《紐約時報》記者是怎樣工作的,“Upshot”交智能分析、寫作、數據可視化與個性化相結合。
付費墻。從收費到免費到付費墻,2011年3月,《紐約時報》網絡版建立起付費墻(Paywall)制度。2012年,業內人士分析付費墻為《紐約時報》貢獻了12%的訂閱收入。目前,數字訂戶數增長很快,成為《紐約時報》的重要“造血”源,但能否抵消線下發行下降帶來的損失,有待不邂探索。
2.分析用戶,發掘受眾。到2015年,《紐約時報》的網上付費訂閱數為110萬左右。據《紐約時報》2015年1月提價方案,大紐約地區的訂戶一年訂費約660美元,其他為838美元。這個支出對美國中產者都是合理的。
從2009年的數據顯示,印刷版《紐約時報》的讀者平均年齡是62歲,10年未變,但網絡版《紐約時報》卻吸引比較年輕的讀者,平均年齡37歲。只有吸引年輕人,才是保證網絡版的長久之主,所以對用戶、讀者、受眾資源進行深入分析。
另外,在吸引用戶閱讀上,《紐約時報》注意網頁閱讀如何更符合視覺原理與閱讀習慣。2009年左右,《紐約時報》研究開發中心將網絡視頻看成是具有重要發展潛力的領域,報紙將重點培訓紙媒記者熟練使用攝像機。通常情況下,《紐約時報》網站每周都會提供25個新的視頻作品,《紐約時報》不是去迎合,而且激發創造用戶的好奇心去點擊。比如2008年的總統大選,時報運用一個數據平臺,以使得在選舉日網站能實時地在一張地圖上顯示出選舉結果、數據和相關圖片。最終呈現的地圖使讀者能最直觀地看到結果,也可以讓讀者進一步點擊以去了解更具體的信息。《創新報告2014》建議創建受眾拓展職位。
3.互(動,聯,交)——“互聯網思維”。應該說,《紐約時報》使盡了傳統紙媒向網絡媒體轉型的種種努力,有失敗,也漸漸摸到門道。人們使用互聯網目前只處于初級階段,在實踐中,網絡的“相互”、“交互”性被《紐約時報》網開發得較多。在整個2012年,《紐約時報》做了超過60個互動的信息圖,每一張都少不了由數據在底層作支撐,并用讀者更加容易理解的方式解讀出來。
《紐約時報》注重網絡接觸與展示信息的獨特性。在互動圖表《新罕布什爾州初選》中可以看到一張新罕布什爾州的電子地圖。隨著鼠標的移動,新罕布什爾州每個縣的初選投票情況浮現在頁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每個縣對6位候選人的票數及支持率。這則圖表以可視化的數據補充了文本的信息。
總體,傳統媒體的聲音、圖片、視頻、文字等視聽都只是作為傳播的元素出現,呈現完之后,就處于單向度的狀態,反饋互動機制缺乏。但在互聯網媒體中,僅有視聽元素遠遠不夠,它還要整合入空間,觸摸,移動,進行全方位的感覺與接觸。互聯網上不僅有海量的信息,而且可以全方位整合這些信息,以信息獨特的呈現方式,讓受眾有非同一般的感受與體驗,完全超越傳統媒體。在網絡媒體中,接受信息的媒體介質、接受信息的時空感受等等,這是傳統媒體所望塵莫及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雪崩》,它用現場視頻、3D圖片、氣象圖表、文字報道和聲音等多媒體形式,展示在不同的終端:臺式電腦、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上,對華盛頓州的雪崩作了全方位、全體驗的報道,6天之內就獲得了290萬訪問量,創新了傳統的雪崩報道方式。
結論:作為百年老報的《紐約時報》,是以本身的實踐向傳統新聞業豎起了最高標桿——不偏不倚,無私無畏。如今,在新媒體時代,互聯網思維+一流報紙的內容才可能帶來成功的網絡訂閱。兩得不可偏廢。雖然時報網站收益、點擊、發展態勢不如新生的《赫芬頓郵報》、buzzfeed等網站,但正如歷史上,《紐約時報》是以信息的權威性著稱,而不是商業成功為標桿,同樣,現在,《紐約時報》運用新技術,讓用戶直接訂閱內容,走“回”了紙媒在18世紀時的路。應該說,對中國媒體來說,《紐約時報》的新媒體之路有值得借鑒處,但不可復制。因為《紐約時報》是獨一無二的。
(作者單位:遼寧報業傳媒集團)
[參考文獻]
[1]鈦媒體:《<紐約時報>的轉型救贖之:秀財技》,http://tech.sina.com.cn/it/2016-02-27/doc-ifxpvysv4948571.shtml,2016年3月1日;[2]鄭敏:《<紐約時報>的新媒體之路》,《中國記者》2007年;[3]徐濤,蘇希杰:《新媒體時代的<紐約時報>實驗》,《第一財經周刊》2013年2月28日;[4]閆月英,王娟,丁梅:《融合報道的生產與傳播——以<紐約時報>網絡版為個案》,《新聞知識》201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