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亞娟

與蘇錦重逢是在書展最后一天,彼時,我們已經有半年多沒有任何聯系了。本以為生命中再無交集的人突然出現在我面前,還說要請我喝咖啡,我還是蠻訝異的。
我們選了臨窗的位置落座,在咖啡的香氣中,蘇錦說:“亞娟姐,我現在開始后悔了,當初就不應該聽我媽的建議回家鄉工作。現在我每天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情,還要強顏歡笑地應對各種復雜的關系,真是身心俱疲啊!你說我現在該怎么辦?”
蘇錦曾是我部門的一位編輯,半年前,因為工作上遇到了一些不順,加上她媽媽不停地在電話中跟她鼓吹在家鄉為她謀得了一份多么安穩的工作,于是,她提出離職,我并不感到意外。
對于現在突然出現在我面前,并拋給我一個那么沉重話題的她,我一時真不知道如何回答。我跟蘇錦說:“你的具體情況我不是很清楚,但我的故事或許能給你一些啟發。
“年少時,我人生的很多次選擇都是由父母做出的,我自己并沒有選擇的機會,或者說我沒有賦予自己選擇的權利。
“中考填志愿時,父親讓我填了師范學校和重點高中。高二文理分班時,明明我喜歡文科,父母卻認為‘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讓我選了理科。高考失敗,我的分數和本科無緣。在選擇復讀還是直接上一所大專院校時,父親選擇了讓我讀大專。
“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題,是從我離開父母身邊開始的。高中時寫小說被父母認為是不務正業,現在進了大學,終于可以泡在圖書館讀喜歡的書,聽喜歡的音樂,寫喜歡的文字。我給自己的唯一壓力是——我一定要考上本科。定這個目標有兩個原因:一是我希望能充分利用讀大學的時間來提高自己,以彌補高考失利的遺憾;二是學歷更高意味著在求職時有更多選擇權和自主權。
“大二時,有了‘專轉本’的機會,但是高昂的學費讓我有些望而卻步,畢竟家中經濟條件有限。我打電話跟父母商量要不要參加‘專轉本’考試,他們并不支持,理由是沒錢。打電話的那個夜晚我失眠了,輾轉反側,最終決定去參加考試。
“這是我第一次違背父母的意愿,也是我第一次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題。我無法想象如果當初不去考試今天會怎樣,我只知道,自己從來沒有為那個決定后悔過。后來,我通過‘專轉本’的初試和復試,進入一所重點大學。學費問題是我自己解決的,通過助學貸款和給雜志寫文章賺稿費,我順利讀完了大學。從那之后,雖然父母還是會時不時給我意見,但我僅作參考,每次做選擇的決定權還是在自己手中。”
蘇錦聽我說完這些,似有所悟,她望著我,真誠地說:“亞娟姐,我明白了。當初我要是不聽我媽的建議回老家,說不定現在已經做出一番成績了。實不相瞞,我已經辭了家鄉那份安穩但無趣的工作,準備重新做與文字相關的工作,我的愛好在這里,我愿意用汗水來澆灌我的夢想,我想,我終有一天會成功,像你一樣。”
“如果你說的成功是指遵從自己的內心做自己想做的事,那我可以做你的榜樣;如果你是指權力、財富、地位的話,我還差得很遠。”我笑了,繼續說道,“當然,后一種成功有的話咱也不拒絕。但我還是覺得,無論何時何地,做快樂的自己,能夠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比所謂的成功更重要。”
縱使人生的選擇題沒有標準答案,選擇的時候也要遵從自己的內心。而且,你會發現,只要是遵從自己內心做出的選擇,你一定會比任何時候都要努力,因為你想用行動去證明:你的選擇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