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菁菁

夏天,陽光越來越猛烈,如何美白和防止變黑受到不少女性的關注。曾經受到不少女明星追捧的“美白針”,卻在法國被“封殺”。記者調查發現,在中國,“美白針”也并未獲批準,專家提醒消費者不要輕信美容院推銷的“美白針”。
據業內人士介紹,打“美白針”就是把美白藥品以滴劑的形式注射進血管,通過血液循環讓人體吸收藥物,使皮膚變得有光澤并變白。“美白針”里的成分大部分是抗氧化藥物,其中包括谷胱甘肽、氨甲環酸和維生素C等。理論上說,谷胱甘肽有助于身體排毒,也可幫助細胞抗氧化;氨甲環酸則可以用來控制黑色素的酵素作用,減少黑色素形成;維生素C也具有抗氧化作用。
但是,法國國家藥品與健康產品安全局發布禁令稱,將嚴禁任何用于皮膚美白或改善皮膚光澤的注射產品,因為各類“美白針”屬于藥品范疇,并未在法國獲批準上市,也缺少規范的質量標準和效用風險評估。據了解,美國對于“美白針”也曾提出消費警告,指出“美白針”類產品具有潛在不安全性而且無效,注射方式如果操作不規范,還存在感染艾滋病、肝炎等各類傳染病的風險。此外,記者查閱資料發現,早在2008年新加坡便緊急叫停包括“美白針”在內的7種美容服務;而在“以白為美”的日本,“美白針”也屬于一種經驗療法,基本只在小診所開展,“美白針”的使用劑量隨意性很大,該療法目前尚缺乏嚴格的臨床研究依據。
據悉,“美白針”被封殺,主要是基于安全性問題。據法國中毒防治中心統計,2015年,法國曾出現兩例因使用美白注射產品產生不良反應的病例,其中一位患者出現惡心、頭暈、心悸、腹部不適等一系列癥狀。
廣東省皮膚病醫院激光美膚中心主管王輝稱,“美白針”其實是一些機構為了賺錢而制造的噱頭,其實在正規醫院并沒有這樣的美白類注射針劑。記者隨后咨詢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南方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等三甲醫院得知,無論是皮膚科還是整形美容科,都沒有開展“美白針”業務。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整形美容科一位專家指出,所謂的美白針,其基本成分是有美白效果的藥物,如維生素C、維生素E和谷胱甘肽等。不過,使用這些藥物是有講究的,有的藥物使用過多,會產生不良效果。“不少不正規的機構推出的美白針,要么是自己配制的,要么是從非正規渠道購買來的。很多機構就是把幾種能抑制黑色素的成分隨意組合,變成所謂的美白針,產品本身質量無法保證。”該專家指出,“靠經驗”搭配的美白藥物或抗氧化藥物都不安全,所以大型公立醫院整形美容科都不敢貿然使用沒有獲批準的產品,尤其是注射到血管里面的藥品。
王輝表示,“美白針”里搭配的一些有抗氧化功能和保護肝臟作用的藥物,雖然從表面上看對人體沒有害處,但是經過不合適的搭配或不規范的廠家生產后,就有可能出現一些難以預料的情況,隨意注射“美白針”對健康有很大危險。
“目前,美白針在一些工作室和美容院流行,主要是這些機構標榜美白針具有快速美白的功效。”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皮膚科專家劉仲榮表示,凡是標榜“快速美白”的方法,消費者都應該提高警惕。實際上,美白是個循序漸進的慢性過程。有的人天生膚色偏黑或偏黃,很難通過藥物來改變,尤其是美白并不等同于祛斑,各種斑的形成原因不一樣,還需要分類治療,想通過所謂的“美白針”達到全身美白又安全的目的是不切實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