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瑾

隨著計步軟件的流行,越來越多的人熱衷于每天在網上曬出自己的步數,還有人為了得到靠前的排名而“搞突擊”。每天堅持鍛煉很好,但這種盲目攀比,只求量不管質的鍛煉方式存在隱患。那么,怎樣才能讓計步走更有效果呢?
保證運動強度和運動量運動效果與兩個因素有關,一是強度,二是量。計步軟件主要反映的是量,顯示不出強度,即使有熱量換算,很多也不準確。熱量消耗不僅取決于走路的距離和速度,還要考慮自身的體重、運動方式和運動時的重心波動等因素,多數軟件達不到這個要求。
衡量運動強度主要看心率,一般而言,年輕人運動后心率達到150次/分鐘,老年人為120次/分鐘,可達到安全有效的運動強度。每個人的身體情況不同,運動后要達到的心率標準也有所區別。因此,單純依據步數來排名不可取。
長期堅持才有效有的人計步走只是出于一時興趣,沒有長期堅持。通常建議長期堅持,每天集中鍛煉45分鐘到1個小時,零散的走路看起來步數很多,但效果可能有限。走路時,應選擇路面硬度合理、平整的地方,以免傷害膝關節和踝關節。
太晚運動影響睡眠適度運動能促進睡眠,但很多上班族計步走集中在晚上,大量運動后,人體神經系統可能過于興奮,影響睡眠。建議平時容易失眠的人,不要在晚上(尤其是睡前1~2個小時)計步走。
配合上肢訓練走路主要鍛煉了腿部的骨骼和肌肉,對上身的鍛煉有限。建議大家豐富鍛煉的方式和種類,例如打太極拳、游泳等,都是不錯的選擇。運動時最好結伴,不僅能相互督促,加強交流,還能相互照應。
特殊人群謹防增加心肺負擔對多數人而言,每天合理鍛煉對身體確實有益,還能輔助治療糖尿病、高血壓、脂肪肝等疾病。不過,鍛煉應根據年齡和身體狀況進行個體化選擇。走路能鍛煉骨骼和肌肉,改善心肺功能,但為了追求步數在短時間內快速走路或跑步,對心肺功能要求較高,對特殊人群而言可能不利,特別是冠心病、老慢支等心肺疾病患者,可能誘發或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