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倫

宋代名醫錢乙創制了一個補腎方子,今天仍廣泛應用,這就是六味地黃丸。六味地黃丸到底能治什么呢?什么人可以服呢?我們可以通過一個醫案來看。
一天錢乙剛回家,突然有人敲門求診,是王先生。王先生說:“我家在東京汴梁城(現河南開封市),能不能到我家看一看,孩子病重。”錢乙到王先生家一看,大吃一驚,小孩病得確實重,睡覺時常常眼睛閉不上,手足抽筋,身上溫度不高。他問家長,之前的醫生開的是什么藥。王先生說:“因孩子上吐下瀉,醫生說是邪氣,得用瀉法,結果,瀉下藥用過后孩子變得虛弱,出現以上癥狀。”錢乙聽完,說孩子得了慢驚風。此為小兒驚風的一種,抽搐昏迷為其主要癥狀。慢驚風是身體虛弱引起的,起病慢,不容易好。他開方栝樓湯。孩子服完后就出現轉機,開目升溫了。可是孩子兩天沒大小便了,王先生認為是治療出了問題,便請周圍的醫生來看,孩子服了醫生開的八正散,身子都涼了。于是又請來錢乙。錢乙進客廳聽王先生說了事情經過,便說:“你怎么這么著急呀,本是津液都沒了,這樣治就更沒了,哪來大小便呀?這時得補脾胃。”于是開了益黃散。一上午服四服,用藥后,到中午時,孩子能夠飲食了。奇怪的是,這孩子本來會說話,此時能出聲卻不說話。所有人都奇怪。
錢乙說,別急,前邊的瀉大便導致脾虛,利小便導致腎虛,現在得補腎。就開了地黃丸。開這方子時,他沒想到這地黃丸是日后知名度很高的方子,這就是六味地黃丸。
六味地黃丸共有六味藥,即熟地、茯苓、山萸肉、丹皮、山藥、澤瀉。這個方子不是錢乙自己創制的,是張仲景的《金匱要略》收錄的,叫金匱腎氣丸。錢乙對其做了修改。
六味地黃丸到底有哪些奧秘呢?它原來一共有八味藥。除了有上文提到的六種滋陰清熱藥外,還有附子和桂枝(后來改為肉桂)。錢乙認為小孩陽氣足,不缺少陽氣,往往缺少的是腎陰。所以把另兩味去掉。剩下的就叫作六味地黃丸。其中,熟地八錢,山萸肉四錢,山藥四錢,茯苓、澤瀉、丹皮各三錢。熟地由鮮地黃炮制而來,清熱涼血滋陰。山萸肉是臣藥,是山茱萸果實曬干而成的,色赤,入心,味酸入肝,作用是滋補心陰,補肝陰,收澀腎經。山藥,歸肺經、脾經、腎經,小孩尿床吃這個就好。丹皮,能入肝經血分,清肝火。茯苓去腎經水濕。澤瀉去脾經水濕。其中三味補、三味瀉。這就清楚六味地黃丸的作用了。可這原是給小孩治病的,怎么變成了大人用的呢?
李東垣《醫學發明》中說,腎氣虛,久新憔悴,寢汗發熱,五臟齊損,瘦弱虛煩,骨蒸痿弱下血。這個方子專門治陰虛有熱的病,大人也能用。經醫家不斷試用,居然成了滋陰清熱第一方。到底有什么癥狀才能用這個方子呢?它主治的是腰膝酸軟、頭目眩暈、耳鳴耳聾、盜汗遺精、骨蒸潮熱、手足心熱,這都是陰虛有熱的表現。要記住,六味地黃丸有明顯的適應證,千萬不要把它當成保健品。必須有適應證才能服,要找中醫生來幫助判斷。
什么樣的人不能服呢?以下三類人不能服用:一是體內有實邪者,像體內濕熱者,用它滋補會越來越糟糕。二是陽虛者,腎虛要分陰虛陽虛的。陰虛者用這個,陽虛者得服金匱腎氣丸,要分清陰陽。三是脾胃虛弱的人。六味地黃丸中的熟地滯膩,脾胃不好者服用它就沒食欲。要調理好脾胃才能服。
王先生的孩子不能發聲,是腎氣不能上承陽氣,屬腎虛,得補腎。服用六味地黃丸半月后孩子能言,一個月后就痊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