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麗麗

跟老年人一起生活,存在代溝是難免的。在這些“溝溝坎坎”之中,非常典型、大多數家庭都會遇到的一條“溝”就是老年人過度節儉。
小林是個北漂,別人都說漂泊在外的孩子格外想家,可小林并不怎么愿意回家。說起理由,居然是“我爸媽小氣到了你們無法想象的地步,回家都沒法正常生活”。
小林舉了幾個例子:冬天的時候,因為害怕洗衣服用水量大,父母在家里的暖氣管上偷偷接了一個水龍頭,這樣就可以把暖氣里的熱水引出來洗衣服了。可暖氣里流出來的水是工業廢水,表面看著清澈,誰知道里面有沒有有毒、有害物質?家里的飲水機,也不能隨便開,因為燒開水要用電。每次都是燒一會兒,覺得水熱了就關掉。爸媽的理論是“純凈水不用燒開了,生的就能喝”。
梁女士的媽媽也是從那個困難時代走過來的人,多年來勤儉節約的習慣一直保持著。吃穿用行上節儉一點也就罷了,家里人也都理解,從來不干涉她。可獨獨有一個習慣,讓全家人很難接受,那就是舍不得用自來水沖馬桶。家里人喝剩下的茶水、洗衣服用的水等,凡是能存的,她都要留起來。就這樣,家里大大小小的盆子越來越多。
最讓人揪心的是安全隱患。有好幾次,老人被灑在地上的水滑了個趔趄。每次梁女士看到媽媽去倒水,都捏著一把汗。
尹女士的婆婆是個脾氣很好的老太太,可婆婆來了一個多月,尹女士漸漸覺得有點不適應了。原因就是婆婆節儉得讓人接受不了。尹女士告訴記者:“婆婆洗碗時從來舍不得用洗潔精,很多碗碟還沾著油漬就直接放進了碗柜;嫌小區旁邊的菜市場菜貴,她總是舍近求遠,坐著公交車去三四千米以外的城鄉結合部趕集,來回的車票錢可能都比她省下來的菜錢多……”
其實,很多老年人都有節儉的習慣,而且在這方面真是“一山更比一山高”。對于老年人這個節儉法兒,北京市西城區平安醫院心理科主任鄭曉星并不陌生,在她接診的人群當中,這是常見的現象。鄭曉星說,勤儉節約是傳統美德,但如果節儉達到了上文所說的程度,就已經不是普通的節約了,而是極端案例了,需要進行心理調整。在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作“囤積心理”,就是形容很多老年人的節約心態的。這部分老年人經歷過物質極度匱乏的歷史階段,因此形成了心理匱乏,他們總是竭盡所能地想把東西捏在手里,盡可能地節省每一分錢,覺得這樣才安全。而現在的年輕人生活在新時期,物質生活已經很富足,沒感受過缺吃少穿的難處,少有危機感,所以不能理解老年人,甚至有人會因此跟老年人發生沖突。
那么,老年人和年輕人應該如何調適自己的心理呢?鄭曉星說,年輕人還是要盡量理解老年人,給予他們關懷,讓他們覺得生活是有保障的,慢慢放下那些不安全的心理包袱。另外,還要給老年人安排一些業余活動,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接受外界的信息,看到時代和社會的發展,感受物質生活上的進步。而老年人自己也要開闊眼界,盡量多接觸社會,不要總停留在對過去的回憶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