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雷露
?
讓每一戶農戶走出一名農民工
■文/本刊記者雷露

黃甲街道“就業趕場”招聘會現場
說起成都雙流縣黃甲鎮,很多老成都人馬上會想到“羊肉湯”。一鍋白湯,一碗羊肉,依然是記憶中的味道。現在,隨著天府新區建設號角的吹響,黃甲鎮也搭上了發展的快車。
緊鄰雙流國際機場,承載西南航空港經濟開發區的區位優勢,讓黃甲鎮轉身成為了成都經濟轉型產業發展的前沿陣地。這里也從“千年麻羊鄉”轉變為“現代工業鎮”。
如今的黃甲鎮,廠房林立,城鄉巨變,好不氣派。但現代工業崛起的同時,也給當地帶來了異常艱巨的勞動力就業轉移任務。失地農民、農村富余勞動力以及返鄉農民工的極速增多,如何在家門口就業成了難題。
面對新格局和大趨勢,雙流黃甲街道黃瓦居農民工綜合服務站,提出了“讓每一戶農戶走出一名農民工”的口號,服務當地百姓和外來務工人就業,并經常為農民工開展不同類型的就業培訓,有序推進農民工市民化。小小服務站,成了農民工的大家庭。
“工資是多少?”“有社保沒?”“單休還是雙休?”2月25日上午9點,成都市雙流縣黃甲街道就業培訓社會保障服務中心大廳前人頭攢動,聚滿了前來找工作的老百姓。
據悉,這是開年后的第一場招聘會。黃甲街道黨工委副書記、紀檢委書記李華章說,本場招聘會吸引了60余家用人單位前來參加,招聘單位給出的工資待遇較過去有所提高。“招聘現場爆滿,無論是來的企業還是求職者人數都超出了預計。”
李華章告訴記者,從2010年開始,黃甲大量失地農民、農村富余勞動力省內轉移就業需求增多,為方便農民工辦理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促進群眾勞動就業,成立了黃瓦居農民工綜合服務站。“服務站通過每周四定期舉行招聘會,也就是老百姓常說的‘就業趕場’,搭建就業平臺,切實解決被征地農民持續增收問題。”
家住公興鎮的小林,之前在西昌的一處工地上打工。然而今年卻不打算外出務工,希望在離家近的地方找一份司機的工作。“我考了駕照,但還沒有實際操作過。”當小林向一家運輸公司的招聘人員說明情況后,對方告訴他,公司提供前期培訓,并且還有師傅帶領。之前還擔心沒有工作經驗的小林聽到招聘企業的話,放寬心了,在招工信息表上仔細地填下了自己的個人信息。
2010年以來,通過黃甲街道的“就業趕場”,從招聘會走向工作崗位的求職者達12074人次,其中街道內4338人次,縣內3627人次,市內3296人次,市外813人次。
李華章說,服務站開展的“就業趕場”,實際上是在求職者和用人單位之間搭建了一座聯通橋梁,能有效解決轄區內求職難、招工難的現實矛盾。為了使求職者和崗位更匹配,服務站還隨時跟進最新情況。求職者減少時,工作人員要去勞動者密集地宣傳就業政策;登記單位減少時,工作人員還要深入用人單位征集崗位,做到基本持平,“平均每周都有30家企業來登記招聘信息,不怕老百姓找不到工作”。
近年來,“就業趕場”已成為制度型模式,吸引了眾多求職者,形成了區域性頗具影響力的勞動力市場。在解決當地失地農民就業問題的同時,周邊鎮(街道)乃至其他區市縣的農民工求職者也慕名而來。
四川省農勞辦晏珠告訴記者,全省范圍內將會有多場針對節后務工的招聘會,黃甲這種結合當地群眾生活習慣推出的“就業趕場”服務既接地氣又促進就業,將會在下一步的工作當中進行推廣,讓更多農民工充分就業。
隨著四川經濟總體布局的確立和天府新區總體規劃的出臺,越來越多的優秀企業落地黃甲,為黃甲帶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對勞動者技能水平提出了新要求,勞動者因沒有技術而求職遇阻的情況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凸顯。“不讓勞動者被擋在技術門檻外”成了服務站面臨的新挑戰。
“沒技能,就送技能。”李華章表示,服務站開展了“兩免四制”,有效促進農民工穩定就業。“兩免”即雙流藉勞動力終身免費培訓、免費職業介紹,“四制”即登記實名制管理就業、就業責任制保障就業、服務全程制促進就業、效果公示制檢驗就業,以此提升就業質量,促進穩定就業。
唐敏是黃瓦居小區一家美容美體店的老板,今年30歲,在成都從事了幾年美容美體工作后學了一身手藝。“我不想一直給人打工,想自己做老板。”2014年,唐敏參加了街道組織的美容專業創業培訓,“以前只有手藝,現在又學會了經營。開業一年多了,生意還不錯。”
唐敏從一名普通打工者,通過技能培訓搖身一變成了創業者,離不開黃甲街道“兩免四制”的好政策。
黃甲街道黃瓦居農民工綜合服務站主任付燕告訴記者:“我們的工作流程一般就是:收集他們的求職、培訓意愿,達到開班標準,我們就會邀請相關老師來開展免費技能培訓,并加強聯系企業掌握用工信息,為勞資雙方搭建雙向選擇的橋梁紐帶。”
近三年來,服務站開展家政服務、母嬰護理、手工藝制作、新市民培訓、準員工培訓等就業培訓31期,參訓人員1461人,其中1398人通過培訓走上了就業崗位;開展創業培訓3 期70人次,農民工成功創業43人,帶動就業258人。
位于黃甲車站對面的黃瓦居農民工綜合服務站,盡管其辦公、活動場地只有幾百平方米,但卻是廣大農民工一個溫暖的大家庭。
雙流縣黃甲街道黃瓦居農民工綜合服務站成立6年多來,他們通過舉辦“就業趕場”和深入推進“兩免四制”,形成了“找工作到黃甲”“招員工去黃甲”的雙效應,為廣大農民工兌現了——“來這里,為您找到工作”的務實承諾。

求職者現場填寫求職信息
付燕表示,目前他們以農民工綜合服務站為平臺,在街道七個社區都建立了就業和社保工作站,并配備了13名工作人員,除了提供培訓、就業和創業等服務外,還給廣大農民工提供就醫、子女入學、社保和勞動維權等一系列服務、幫助。
據悉,近三年來,服務站調處勞資糾紛186起,共挽回經濟損失1080萬元,免費為農民工提供法律咨詢和法律援助23次,對黃甲衛生院實施提檔升級,完善7個社區醫療站,并面對城鄉群眾開通“流動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等,讓廣大農民工在此深切體會到家的溫馨。
“全國優秀農民工和農民工工作先進集體”表彰大會上,雙流縣黃甲街道黃瓦居農民工綜合服務站榮獲“全國農民工工作先進集體”稱號,該站也是成都市唯一獲此殊榮的農民工工作先進集體。面對獲得這份殊榮,服務站的工作人員很謙遜,他們表示這是對過去工作的肯定,也是對未來工作的鞭策,今后的路還很長。
付燕坦言,服務站對接的是基層百姓和企業,工作內容繁重,對工作人員素質水平提出了高要求,為做好充分就業、技能培訓和社會保障等事關百姓民生福祉的工作,服務站將永在路上,無怨無悔。下一步,服務站還將加大全民創業促就業系列活動、就業扶持政策的宣傳、創業培訓等工作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