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卓琦+楊天
重慶解放碑商圈劃150個“潮汐停車位”,在用車高峰期開放
2015年被稱作停車政策元年。這一年,國家有關部委陸續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停車行業發展的重要政策。
2015年8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七部委發布了《關于加強城市停車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充分調動社會資本積極性,加快推進停車設施建設。
9月,住建部印發《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加強城市停車設施管理的通知》及《城市停車設施規劃導則》。
12月,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完善機動車停放服務收費政策的指導意見》。
為破解停車難問題,各地亦新招頻出。
北京市于2015年啟動了地方立法的預案研究和立項論證,并在推動《北京市機動車停車條例》出臺;福建省提出,到2020年全省城市建成區新增路外公共停車泊位10萬個以上;貴州黔東南州2016年將投入160億元修建停車場。
增加停車位供給勢在必行,然而,對于容量有限的城市來說,更現實的還有整合現有的停車資源,使其得到充分利用。
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調查中心研究員陶希東認為,在解決停車難的方案設計中,要避免掉進“停車位供給越多、停車難問題越小”的誤區,對現有停車資源的統籌、整合,提高停車資源的利用效率,是一個可行的思路。
一面無處可停、一面長期空置
“在城市的中心區域,如果道路容量已經達到或者接近飽和,再建新的停車設施勢必會加劇擁堵。”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教授張戎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以上海五角場地區為例,這一區域的停車設施雖然較充足,但是商業區周圍的道路寬度不夠,每逢周末車流過大時易造成擁堵,這種動靜態交通不平衡的情況下,再去修建停車場,擁堵勢必加劇。
艾瑞咨詢的數據顯示,在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一方面,其平均停車泊位缺口為76%,每個城市至少有超過200萬車輛無正規車位可停,另一方面,大量的經營性停車場長期空置,近五成停車泊位并沒有得到合理利用。
《關于加強城市停車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堅持集約挖潛,鼓勵既有停車資源的開發共享,提升停車信息化水平,促進停車與互聯網融合發展。
早在國家鼓勵停車資源開發共享之前,上海、杭州、無錫、鄭州都曾試水“錯時停車”。
近日,山西、福建多地都提出要推進“錯時停車”方案,并鼓勵和引導政府機關、公共機構和企事業單位內部停車場對外開放,對居住區與周邊商業辦公類建筑推行“錯時停車”。
上海在2012年新修訂的《上海市停車場(庫)管理辦法》就提出,市中心城區新增了停車資源錯時利用制度。該《辦法》針對兩種類型的“錯時利用”作了專門規定:一是對住宅小區與商務樓宇等之間錯時利用,二是對開設時段性道路停車場,充分利用夜間道路資源。
潮汐停車試驗
在上海,規模最大的“錯時停車”案例是浦東塘橋街道的潮汐式停車項目。
塘橋街道地處浦東陸家嘴金融城南端,交通發達、商業繁榮,新老小區混合。在這里,互換停車的潮汐點已達25個。小區居民白天給白領騰出841個停車位,而他們自己則交換到了863個夜間停車位,共1704個車位。
塘橋社區管理辦公室主任丁昭琳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項目實施前,整個社區白天和晚上的車位缺口達2000多個,在社區代表大會上,許多代表都提出了停車難問題。
而這個項目的實施,直接受到2011年的永業商務樓錯時停車試點的啟發。
永業商務樓地處浦東南路、緊鄰陸家嘴金融中心,其自配的停車場較小,周圍都是主干道,白天總缺十幾個車位。旁邊的國地公寓小區內車位資源也很緊張。塘橋街道調查發現,永業商務樓晚上基本沒有什么車輛停放,而國地公寓小區白天卻有40多個空車位,雙方都存在車位的時段性閑置。
于是,商務樓和住宅小區分時段交換車位的解決方案被構想出來。
“重要的是,永業商務樓和國地公寓位置相鄰,雙方又都有需求。” 塘橋房管辦主任王功成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錯時方案提出后,在征求兩家物業公司和業委會意見后,雙方就交換車位的數量、時間段和停放管理等事項進行協商,兩個月后這一方案正式落地。
2012年,塘橋街道將潮汐式停車進行推廣,在全區為有停車困難的小區與商務樓、駐地單位進行牽線和配對。
停車公約
丁昭琳告訴本刊記者,隨著潮汐式停車的全面鋪開,擔憂、質疑也開始出現。由于潮汐式停車實施前期都是采用口頭承諾的方式進行協議,難以提供強有力的約束,所以為了明確參與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塘橋街道出臺了《塘橋社區“潮汐式”停車公約》。
業主之前擔憂的主要問題,如停車費會不會被物業獨吞,到了時間車主不把車開走怎么辦,是公約的核心內容。
潮汐式停車點海富花園的物業經理黃杰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按照小區《業主大會議事規劃》規定,潮汐停車所得的停車費,物業管理方與業主“三七”分,并定期公布。如果車主違反停車公約及停車協議,塘橋房管辦有權對其進行警告,經警告三次未整改的,將取消其停車資格。
海富花園是一個商住兩用小區,目前有628套住房,559個車位,其中商用部分占70%,因此,車流量主要集中在工作時段。在工作時間,這個小區每天的車流量大概有1200多輛。停車場經常處于飽和狀態,車輛需要分流到附近的其他小區。
目前,海富花園拿出來的夜間潮汐車位有196個,用來接收新都花園、仕嘉名苑的車主。
據本刊記者了解,在塘橋潮汐式停車模式有多種,既有一對一的模式,也有一對多的模式,在收費方式上,有按月繳納的,也有按次收費的。
迄今為止,塘橋的潮汐式停車項目已經開展了五年。據王功成介紹,其間只出現過一起車主被取消停車資格的情況。
相對于塘橋的成功,杭州的翠苑街道九蓮社區的“錯時停車”試驗,結果卻相反。由于居民反對聲音太多,僅實施一年的該試驗就被叫停。九蓮社區居民委員會在2009年5月推出一項停車新規:在該小區停車必須房產證、車輛所有權證和駕駛證“三證合一”,這相當于拒絕了外來車輛進入小區,“錯時停車”就此終止。
陶希東認為,潮汐停車作為一種創新性的車位共享互惠模式,是一種有條件限制的停車方式,“各地居委會、街道等基層工作的態度、機制、能力以及居民心態的開放度等方面差異巨大,這決定了潮汐式停車不會在每個城市都取得成功。”
政府能做什么
2015年前后,市場力量逐漸瞄準了這一矛盾突出同時潛力巨大的領域。據粗略統計,中國的停車類手機應用已不下100個。然而,對車主而言,安裝使用多個停車APP非常麻煩,單入口、廣覆蓋、完整的城市停車地圖被視作未來的主流需求。
上海市交通委主導開發的“上海停車”APP,目前已經面向社會公眾開放下載。目前,該APP已基本覆蓋中心城區經營性停車場所,并能提供部分場所的實時泊位信息,并力爭于2016年底實現上海全市公共停車資源的全覆蓋。
杭州市城管委也在其城市管理APP“智慧城管”中添加了停車誘導服務,計劃在2016年4月底前,完成錢江新城、西湖景區、武林商圈等區域內實時停車數據的收集和發布,并在年底前完成全市85%以上對外開放的停車場庫實時停車數據的收集和發布。
“快停車”APP創始人趙世和“e代泊”創始人呂葉都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政府應該積極參與到智慧停車建設,以改變目前停車管理分散,數據難以共享,各方各自為政的局面。
呂葉暢想:如果未來一個城市的停車數據可以做到完全正確、實時共享,那么以后他甚至都不需要提前租下車位,代泊司機接單后選擇最近的空閑停車場就可以。
要實現這個目標,解決多頭管理問題,成為繞不過去的坎。
陶希東介紹,按照一些城市的停車管理辦法,一個停車場的行政管理涉及多達十幾個部門:交通行政部門負責主管;發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審批、核準和備案,并對收費標準進行監督檢查;公安交管部門負責停車秩序管理和道路車位設置;此外還有規劃、住房城鄉建設、財政、國土資源、質量技術監督、工商行政管理、稅務、人防、城市管理綜合執法等部門。
“多頭管理容易造成權限不明確、職責不清晰,大家各自為政,執行力較弱。”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鄭實曾在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說。
作為北京市政協委員,他曾建議研究建立城市公共停車資源的多部門協調運行機制,設置統一專業的、有執法權的停車管理行政主管機構。
另一方面,在現行法律法規中,對于不按規定規劃建設停車場及車位的現象,缺乏有針對性的處罰措施,執法部門也不明晰,給實際的監督管理工作帶來很大難度。
東南大學交通法治與發展研究中心執行副主任顧大松則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立停車管理政出多門,欠缺系統的思維,特別需要從城市交通的科學布局出發,以大交通理念統籌停車主管部門及相關職能部門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