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瑩
2016年4月1日起,山西省晉中市和江西省吉安市開始正式實行2.5天休假模式:兩地的機關、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一個月可享有兩次周五下午調休安排。這是全國最早在文件中落實2.5天休假模式的兩個城市。
相關消息公布后,傳統媒體報道量迅速攀升,并于4月1日當天就達到傳播高峰,隨后報道熱度開始滑落。由于4月2日~4日為清明小長假,“對沖效應”對輿情傳播的影響較為明顯。4月5日節后第一天,該事件報道量小幅回升。
總體看來,輿論關注熱點表現在:該假期能否起到滿足人們休閑度假的需求,機關單位“先試先行”是否合適,全面普及是否現實等。
有輿論認為,該休假模式對社會和個人而言都是福利,值得探索嘗試與期待,因為“2.5天休假”符合社會和個人的發展規律,是假期創新,不僅能為社會帶來更多的消費需求,緩解經濟壓力,還能鼓勵個人提升效率,更好地工作。
也有聲音對“2.5天假”的預期效果表示懷疑。北京旅游學會副秘書長劉思敏認為,2.5天休假實際上是一個調休政策,“跟雙休日其實沒有本質的區別,還得通過調休加班工作。”
關于機關事業單位是否應該“先試先行”,輿論也持不同觀點,甚至有媒體提到了“社會公平”。有觀點認為,機關事業單位先行實施就是一種“變相福利”,理由是:雖然國家旅游局明確指出,彈性作息需在遵循國家法律規定每周40小時工作時間的前提下,將周五下午的工作時間提前安排到其他工作日中,但如何保證“每周40小時”上足上夠,需要有制度監管。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表示,從全局觀點上決定在某個地區進行示范,不應該由地市來制定,“公務員和事業單位明確覆蓋,勞動者和用工企業則有執行性問題,確實容易引起質疑。”
但與此同時,也有觀點認為誰來試不重要,關鍵得有人來試,若都不試,“2.5天假”就只能是“畫餅”。“這也符合國家層面‘鼓勵彈性作息的精神——有條件的地方和單位可根據實際情況,為職工周五下午與周末結合外出休閑度假創造有利條件。”
不過,對于“2.5天假”何時能夠在全國實行,輿論場則呈現出“一邊倒”的“不看好”。因為,目前的“2.5天休假”只是政策性鼓勵和倡導,而對于普通機關、事業單位之外的商業企業員工來說,絕大多數都是“一個蘿卜一個坑”,少一個人就得補一個人。而企業要執行此項制度,難度要比機關事業單位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