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日,“國內首款住房防跌險”即將出世的說法在保險業傳開。有人當成愚人節玩笑,有人表示“坐等”。據媒體報道,一些急于去庫存的地產商對此充滿興趣,有地產營銷企業找到打算推出這種保險的“最惠保”平臺接洽。
在互聯網金融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下,互聯網保險產品創新,真可謂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從“火鍋燙傷險”、“車輛貼條險”、“扶老人險”到“收視率險”、“看球喝高險”、“霧霾險”、“股票跌停險”……互聯網時代的“奇葩”保險到底如何買?
“保險生活化”是重要創新方向
吳軍(靠譜保CEO,曾供職知名保險集團)
面向新市場,是保險創新比較困難的地方。多數行家將創新的視線聚焦于保險產品本身如產品形態,容易忽略開拓新的藍海。
其實完全可以擴大產生風險的標的的范圍:從人身、財物擴大開來,比如消費體驗、情緒、感受,甚至人文關懷。
互聯網的信息對稱功效,讓消費者地位上升,服務要求越來越高,且保險消費意愿由隱形而顯性,消費主動性、頻次和金額提升,帶來更廣泛的保險產品創新空間:“保險生活化”成為重要的創新方向,“服務即產品”從隱性理念上升為顯性指標,消費者不再為買保險而買保險,保險隨著互聯網潤物細無聲滲入衣食住行娛購醫甚至感情生活,從經濟補償升格為對沖負面體驗的工具,由此將衍生出無數花樣翻新的保險產品,或許很多保險產品看上去根本不像保險,更像是服務標準。
持續大熱的“航延險”、這兩年上演的“賞月險”“高溫險”“喝高險”“奶粉險”即屬此類,甚至游走于保險邊緣的“延保”亦然。可以推斷,“孩子被遺棄”“上班遲到”,甚至最郁悶的“打字未保存”也可以考慮進來,各種捐款是否能落實到位,也可以讓保險參與進來實現監管透明。
此類保險創新令人糾結之處,倒不是缺乏可用于評估定價的歷史數據,而是很難界定到底是“創新”還是“噱頭”,是保險還是賭博。兩者一天使一魔鬼,本是一體兩面、一線之隔,如何拿捏尺度、說服監管,比市場開發更需要智慧。千萬別學“霧霾險”,賺的還沒罰的多。
找準“痛點”的“奇葩”險就值得買?
葉偉(上海市政府公務員)
有評論人士這樣形容互聯網保險創新:它就像小丑手里的道具盒,琢磨不透即將跳出來的是博君一笑的彩色彈珠,還是能轟垮一棟樓的雪茄炸彈。
個人認為,通過保險產品的創新,捕捉新型社交生態下產生的新型糾紛領域,滿足碎片化卻真實存在的潛在需求,或者對大眾的需求進行主動引導,本身無可非議。最起碼,可以打破人們對于保險的“刻板印象”,即保險能夠起作用的條件是人身意外、大病或者財產受到損失,驚嘆“原來保險也可以長這樣!”
2015年,一款名為“扶老人險”的險種上線僅三天,就有2.6萬人參與投保,我也是其中之一。這不能不說該保險產品設計者通過調研用戶槽點,輔以場景運營,抓住了“消費痛點”,這種痛點跟金錢無關,它賠付的不是金錢,而是兩年免費法律咨詢權益。
但也有些“奇葩”保險是靠營銷或噱頭取勝,比如創造概念引發話題。如:花上299元買個“結婚險”,三年之后結婚就可以領取5999元。不過,這是有條件的——投保人必須和投保時指定的對象結婚,不結婚不賠,太早結婚不賠,跟別人結婚也不賠。
其實,“結婚險”就是一款被“包裝”過的人身意外傷害險。
“住房防跌險”看上去很美,但你還記得被叫停的“股票跌停險”嗎?彼時,保監會給出的風險提示是,“跌停險”類似對賭游戲,有博彩嫌疑,利用“跌停險”對股價波動進行保障,或放大金融風險。
保險的創新不應該脫離客戶的實際需求和感知,更不能與保險的本質背道而馳或引人誤入歧途。比如,學生買了“考試過關險”,是不是就不用學習了?
一組可做佐證的數據是:中國保監會發布的《2015年保險消費投訴情況通報》顯示,2014年涉及互聯網銷售保險的投訴1441件,占總投訴量的4.79%,同比增長了46.51%。
互聯網保險創新要堅守法律底線
付金(北京市門頭溝區法院助理審判員)
互聯網保險市場需求是保險產品開發的先決條件和催生因素。互聯網保險實現了保險信息咨詢、保險計劃書設計、投保、繳費、核保、承保、保單信息變更、續期繳費、理賠和給付等保險全過程的網絡化。其中,區別于傳統保險的關鍵,在于保險內容的大膽創新,進一步滿足了市場需求。
獲取“眼球經濟”是許多保險公司推出“奇葩保險”的主要目的。“奇葩保險”推出后,一旦有消費者購買,就可以合法獲得客戶資料信息,以便于日后向其推銷其他正規保險產品,從而起到籠絡潛在客戶的目的。因此,“奇葩保險”層出不窮,有背后的經濟利益和市場需求的共同推動。
互聯網保險產品的推出,仍然應遵循其既定行業規則,需要在保險法律規范內進行創新,而不能任意為之。保監會此前叫停的“貼條險”,推出主體是一家網絡科技公司,其并不具有保險業務的經營資格。某社交平臺提供“股票跌停險”預約渠道,其主體資格亦值得懷疑。 那么,如果正規保險公司推出內容“奇葩”的保險產品,是否就符合法律規定呢?亦非如此。
各類保險產品是否符合法律規定,關鍵看三個基本條件,即“投保人對保險標的具有經濟利益”“遭受經濟損失”“損失因保險事故的發生而造成”。
因此,即便正規保險公司推出“股票跌停險”等,因其不符合保險法的相關規定,也不能受到法律保護。先前有保險公司推出“賞月險”“霧霾險”等險種,就是因為不符合“投保人對保險標的具有經濟利益”“遭受經濟損失”兩項條件,而被保監會叫停。因此,保險創新須有堅持法律底線思維,不能只是尋求標新立異而“跑偏”,甚至成為變相賭博。
要像看產品說明書一樣讀懂保單
王國軍(對外經貿大學保險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5年,我國保險市場上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超過100家,互聯網保險的保費收入估計可以突破1700億元。這個數字是2014年858.9 億元的兩倍,是2011年的30倍。互聯網保險保費收入占行業總保費的比例超過5%,貢獻了全保險行業保費增長率15%以上的份額,成為拉動保險業保費收入增長的最重要的驅動力。
這么大的一個市場,又這么有前景,不納入監管肯定是不行的,而保險監管部門也的確做到了隨時跟進、小心呵護、嚴格規范、保駕護航。近年來,保監會在不同的時點上出臺了一系列文件來規范互聯網保險市場,并及時批設了以眾安在線為代表的多家互聯網保險公司,在降低行業風險的基礎上,促進了互聯網保險的健康發展。
要做一個聰明的保險消費者才是根本。要加強消費風險防范,理性消費,提升風險識別和自我保護能力。保險是一張合同約束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關系,不出險是看不見服務的。消費者購買時一定要對要購買的保險有所了解,盡量去獲取保險知識,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樣的風險保障。保單要看得清清楚楚,就像看產品說明書一樣,若自己看不懂要向懂行的請教。
比如,之前流行的“霧霾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如果將其視為專門的霧霾致病保險產品,就會出現一種無法解決的問題,即目前保險業積累的有關霧霾致病的數據寥寥無幾,醫學界也沒有明確的診斷指標,被保險人更無法提供說明自己是霧霾致病的證據,保險理賠也就無從談起。
但是,如果不將這些產品視為霧霾致病的專業保險產品,那么“霧霾”二字就等于是個噱頭,沒有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