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軍
[摘 要]隨著科技技術的發展,大型的、精準的農業機械在可持續農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推廣,促進了我國農業的發展,為我國機械農業高效率、高質量、低成本的實現提供了保障。
[關鍵詞]農業機械;山區農業;推廣和運用
中圖分類號:TF7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14-0199-01
前言: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不但直接影響著農民自身的利益同時影響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農業的發展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質保障,我國地域廣闊但地勢復雜,山區分布較廣,影響著我國農業的發展,農業機械在山區的推廣和運用推動著農業的發展。
1. 農業機械的發展現狀
我國從古至今就是一個農業大國,在農業的支撐下國家迅速發展,經濟、政治、文化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雄厚的農業基礎是國家發展的物質保障,現階段,機械化水平的發展與應用對山區農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農業機械化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要條件,山區與平原地區相比較,機械化的推動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由于人多地少的推動對山區進行了分塊種植,機械化和手工勞動相結合,現階段,部分山區的機械化程度提高,農業種植業由單一制向多元化轉變,集約式、高效、高產農業得到了發展,山區機械化程度得到了提高主要表現在小型播種機、收割機的廣泛應用,提高了勞動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節約了生產成本,推動山區農業機械的規范化、標準化、集約化發展。
2. 農業機械化的影響因素
2.1基本農業政策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我國的基本農業政策,符合我國的國情,是土地政策中的一項重大突破,自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度在農村地區推廣之后,農業的生產水平不斷提高,糧食產量逐年增加,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即意味著土地要有個體家庭單獨經營,將整塊土地分為許多塊,在平原地區機械可以進入耕作區地形平坦也不會對周邊種植戶的作物造成影響,可以集體協商連片耕種與收割,但是在山區,由于坡度大、地形復雜,一些機械無法進入耕種區,且土地之間不連貫無法實現連片耕種與收割,制約了山區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2.2傳統耕作方式的影響
山區由于復雜的地形條件與外界聯系不密切,農民無法獲得外界新的耕作上的新知識新方法,使得保持傳統的耕作方式,農民的知識水平與經濟的發展速度不同步,使得農業機械化知識不能在山區迅速推廣開來,傳統的耕作方式對農民的影響已經根深蒂固,使得農民不敢輕易嘗試新的耕作方法,引進新的耕作技術,農民對機械知識的不了解也使得農民操作機械的水平得到限制,此外,山區經濟水平相對較低,而機械的價格較高一些農民家庭無法承擔得起高價的機械。
2.3農業基礎薄弱
山區受地形條件的制約,經濟水平發展較慢,經濟基礎薄弱,對農業的經濟投入不足,使得山區的水利灌溉設施較少、道路崎嶇,機械不能夠進入也缺乏足夠的能源供給,很少有農民愿意購買機械,即使購買也只是小型機械,只適用于自家農業,機械的利用率低,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加速機械使用壽命的下降。
2.4農業投入少
我國對農業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區,因為山區自然條件差,農業生產水平低,故對于山區農業政策、財政方面的支持較少,無法推動山區機械化的發展。
3. 農業機械在山區農業推廣的原因
3.1山區農業發展的需要
一些小型機械在山區被迅速的推廣和使用,主要由于這些地區的地形條件能夠保證這些機械的正常運行,操作方便,結構簡單最重要的是價格在山區農民的承受范圍之內。
3.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的需要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地區傳統耕作主要依靠的工具是牛或馬等其他家畜,這些家畜也是山區每個家庭必須的工具,隨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的提出,這些家畜將會影響和諧社會的構建,如牛、馬在放養時可能會在無人看管的情況下踐踏他人的農作物,這將會引起鄰里之間的糾紛,影響社會和諧,牛棚等的存在也會影響著村容村貌的整潔,此外,大量的牛、馬等的存在將會對山區的植被造成威脅。
3.3政府的支持
為了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政府加大了對山區的支持力度,包括政策和經濟上的支持,較大的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一些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山區,除了有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外還要地方基礎政府、組織的支持,減輕了農民的負擔。
3.4傳統耕作習慣的影響
受傳統耕作習慣的影響,一些農民都保持著自耕自種的習慣,不愿為他人代耕,此外農作物的季節性強,各戶收割和種植時間大致相同故而推動了機械的購買。
4. 農業機械在山區農業應用的問題
4.1使用者的技術水平低
一些山區農民的文化水平較低,面對新型的機械不懂得如何去操作,且由于機械的引進較晚對相關機械知識了解的不多,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操作不當容易損壞機械,且對機械的相關保養維修知識缺乏,不能對機械進行定期保養,可能會導致機械由較小的故障發展為嚴重的故障甚至機械的報廢,縮短了機械的使用壽命。
4.2機型的售后和保障不夠完善
有些山區的機械型號集中且有專門的維修部門,可以隨時對機械進行維修,然而另外一些地方機械的型號不統一在維修過程中可能會存在零部件不足延遲維修,且一些地區維修部門分布不合理,無法實現對機械的及時維修和保養。
4.3機械的利用率低
一些地區農民不懂得與他人合用一部機械,大量購買機械只供自家使用,使得山區機械數量過多,只有在農忙時節才會使用機械,大大地降低了機械的使用率,且造成了機械的浪費。
4.4機械質量低
一些山區由于經濟因素的制約,選擇一些價格較為低廉的機械,這些機械的價格低但質量也差,機械自身設計不夠合理,一些零部件的精度和強度還未達到標準,長期使用將會加快零部件的磨損,容易引發故障,甚至造成財產損失和安全事故。
5. 有效措施
5.1對山區機械型號進行規定
根據各自不同型號機械的優缺點,選擇幾個性能較好的機械在山區推廣,規定機械型號,可以使得山區機械在維修過程中減少不必要的麻煩,同時保證了機械的質量水平,對農民種植起引導作用的各農機管理部門就要發揮好各自的職能,確保購買機械工作的順利展開。
5.2進行相關技術培訓
地方政府要聯合生產廠家定期安排專業技術人員對山區機械使用者進行培訓,傳授機械的安裝、維修與保養知識,讓使用者明白機械的結構以及工作原理,還要傳授一些基本的維修技術,當機械出現小故障時使用者可以自己維修。
5.3做好售后保障工作
在山區各村落設置專業的維修地點,由專業人員進行機械的維修與保養工作,維修地點設備齊全,讓農民有購買機械的欲望,實現山區機械化的覆蓋。
5.4控制機械購買數量
農民購買機械的積極性得到提高對推動山區機械化發展是一個有利條件但也要將機械購買的數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結合當地農業發展狀況、農民技術水平以及機械的使用率等指定合理的機械購買數量。
5.5加大農業政策補貼
我國山區地理條件差,因而制約了整個山區的發展,為促進山區經濟的發展,應該在對平原地區進行注冊支持的同時對山區也要進行相關的政策補貼,對相關補貼政策還要進行不斷地宣傳讓農民知道并了解,跟隨著政策而不斷發展。
5.6提高機械的科研水平
山區交通不便,使得一些機械技術不能夠及時傳入山區,因而為保證山區的發展,應該適當的建立一些機械研究所,對機械進行不斷研究,研究出適宜本地區農業發展的機械,推動地區進步。
6. 結語
農業機械在山區的推廣是現代化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農業機械在山區的廣泛應用極大地提高了山區農業的技術水平以及生產能力,推動者山區經濟的發展,政府應該大力支持,為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做貢獻。
參考文獻
[1] 羅新華,小型耕作機械在山區的推廣應用[J]現代農機,2009(01)
[2] 林潔華,小型農業機械在山區的推廣與應用,[J]北京農業,2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