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奇
摘要:農村由“全耕時代”到“半耕時代”,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本文分析了當前我國農村形勢,提出當前對“三農”問題的研究,應關注十大方面的演進。
關鍵詞:村莊空心化;群體弱勢化;收益分配權
農村由“全耕時代”到“半耕時代”,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從大的方面說,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發展,但是產品劣質化問題比較突出;農村經濟社會有了很大進步,但是村莊空心化問題逐漸突出;農民生產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群體弱勢化問題依然突出。當前對“三農”問題的研究,應關注十大方面的演進:
一是從全面與“不足”作斗爭向局部與“過剩”作斗爭演進。今天中國人終于斬斷了世世代代在溫飽線上掙扎的代際傳遞,已經穩定進入農產品總量供給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的時代,二億多噸玉米庫存的積壓,突顯出結構性過剩的問題正擺在我們面前。但我們在長期與“不足”作斗爭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還沒有像發達國家那樣數十年來就與“過剩”作斗爭的經歷。需求側已經升級,供給側如何適應需求側的升級而升級,中國農業正面臨應時而動調整結構的重大變革,既要滿足社會和市場需求,又不致傷害農民利益,是一個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全方位的深入研究探索。
供給側改革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目的是提高供給結構對于市場的靈活性和適應性,關鍵在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而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產品的質量低下、效益不高等問題突出,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消費要求,國人在海外爭搶洋奶粉、購買國外進口的有機食品等現象都凸顯出了我國的農產品在整體上仍缺乏國際競爭力。農業領域面臨的這種情況,與當前我國制造業、服務業面臨的情況非常相似,都是由于生產的中低端產品過剩,而高精端產品稀缺,需要在供給側進行改革,使農業生產實現差異化,將目前對中低端一般性產品的過度生產,逐步向高精端特殊性產品的生產過渡,充分滿足不同類型的消費需求。從長遠來看,不再單純地追求產量也有利于科學耕作,減少化肥農藥的污染,改善耕地的質量,提高土地生產的可持續性。
二是從關注農地的所有權向關注農地的收益權演進。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所有權已演化為自物權和他物權,不論哪種所有權,都在逐漸被淡化,人們更多關注的是收益權。所有權歸誰越來越不重要,有了所有權不善經營使用,便產生不出效益,因此,經營使用權比所有權更重要。而善經營管理產生的效益,最終體現在收益分配上,收益分配權成了人們最終的關注焦點。今天的農地托管、農地合作、農地入股等一些新的創新經營方式,就是讓別人為自己種地,是誰種地不管他,只要取得合理的收益就行。這種現象體現的就是對收益分配權的關注。這是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家庭農場,促進農民合作組織發育,培養現代化職業農民的最好契機。
當前引導農民關注農地收益權,現實中仍然存在著諸如土地承包經營權交易機制落后、一些不規范的征地程序中嚴重侵犯了農民的財產權利等問題。要賦予農民更多的收益權,首先要扎實做好農地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立”工作,擴大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權能,使農民在穩定土地承包權的基礎上,可以放心地流轉經營使用權,實現土地流轉經營使用權的流轉和聚集,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此外,農民流轉土地的過程需要在一套規范有序的政策和措施下進行,農民要在自愿、有償、依法的前提下,合理地獲得土地收益,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現強迫農民流轉土地、侵犯農民權益的做法。一旦不按市場規律和農民意愿推進流轉,埋下的隱患很可能導致大規模群體性事件。
三是從需求“得利”向需求“便利”演進。長期以來,我們的制度設計重在讓農民“得利”,今天讓農民得利的文章已經做得差不多了,他們已不在乎各種補貼中的那幾個小錢,他們最渴望的是辦事便利,“給物給錢不如給個方便”是群眾最強烈的呼聲。他們熱盼證明“你媽是你媽”的荒唐盡快廢除,他們急待把一只雞變成燒雞出售,需要半只雞重的申報材料盡快簡化。從“得利”到“便利”,把“得利”寓于“便利”之中,是適應農民新需求,創新機制,深化農村制度供給改革的重大轉折。
只有政府權力的減法,才能換來市場活力的加法。在網上辦事已經極為普及的今天,農民卻經常為了一紙證明,往返于村委會、鄉鎮政府、縣直部門之間,不僅額外增加了費用成本,耗費了時間,也錯過了最好的市場機會。安徽亳州開展互聯網服務,努力實現“七零化服務”目標,深受農民稱贊。“七零化服務”即“服務范圍零盲區、服務辦理零距離、服務對象零見面、服務獲取零花費(全由政府出錢)、服務程序零缺陷、服務效率零誤時、服務質量零投訴”,這一做法應在全國推廣。
四是從引導就業向激勵創業演進。引導被動的就業已經時過境遷,無創業何來就業?無創新何來創業?現實需要營造的是一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讓各種人才的創造力競相迸發。創業創新就是鯉魚跳龍門,政府應千方百計縮小水位落差,讓更多的鯉魚跳過去。長期以來,我國的農民依靠出售低價的初級農產品,難以獲得合理的收入。無論是實現從初加工向深加工的轉變,還是實現整條產業鏈的前沿后伸,創新和創業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農民創業創新不僅帶來了就業機會,提升了農產品的附加值,也改變了長期以來農產品數量多、無品牌、同質化嚴重的現象,通過自主的研發和創新,形成獨有的核心競爭力,也提升了中國農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實力。
比如鄉村旅游是中國農民的第三次創業。第一次是離土不離鄉的鄉鎮企業,第二次是離土又離鄉的進城打工,鄉村旅游是既不離土也不離鄉,它激活了農村閑置資源,如把打工者留下的“給老鼠住的房子”改造成“給老板住的別墅”;推進了三產融合,使農副土特產品身價倍增;促進了城鄉資源互動,是農村供給側改革的最好實踐;是現階段農業增效、農村增富、農民增美、政府增收的最好捷徑。各級政府應及早動作,為農民的第三次創業鋪路搭橋。
五是從關注農業向關注農民演進。重農思想貫穿于中國五千年文明史。歷朝歷代,無不以農養政、以農養國、以農養城,連“進口”的佛家思想也提出“農禪并舉”的重農觀。但歷史上的重農皆為重業而不重人,且農民成為被剝奪最嚴重的對象。2006年我國結束了長達2600周年的農業稅,徹底療治了這一歷史沉疴。但“三農”問題依然嚴重,如各行各業都可退休,農民沒有退休制度;各行各業都不得使用童工,農民沒有“童農”,那么多農民都在”違法勞動“。在糧食十二連豐的背景下,重農尤其要擺正業與人的關系,重業更要重人,重業必先重人。沒有農民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農業的現代化。
過去幾十年,我國每年的一號文件都聚焦農業農村,國家財政支農力度也不斷加大,農民收入也不斷增加。但是,當我們來到農村、深入農民的時候,卻發現農村日漸凋敝,很多地方人走村空,鄉愁變鄉憂。社會歧視農業,農民不愿務農的現象彌漫于農村角角落落。農業現代化的核心在于“人”的現代化,實現“人”的現代化就要培養新型的職業農民。新型的職業農民應當起碼具備高度的專業技術、穩定的收入、一定的資格準入門檻和較高的社會尊重。如果還把農業當成賤業,把農民作為現代化的犧牲對象,農業現代化只能是一句空話。
六是從發掘個體能量向發掘群體能量演進。家庭承包經營充分釋放了家庭能量,極大調動了農民個體的積極性,但隨著經濟市場化、全球化的發展,尤其是互聯網的普及,作為單家獨戶的個體農民已經無法適應這一變革,單打獨斗不僅不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也讓農民在市場上無法掌握話語權。組織起來,建立多種形式的命運共同體是應對這一變化的關鍵。1898年光緒皇帝就曾頒發上諭,要求“各州府縣力推農會”,說明在晚清時期,有識之士就已認識到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已是日漸衰微,難以維系。發達國家的一個農戶要參加許多農業組織,而我國許多農民卻沒有參加任何一個組織。目前全國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尚不到150萬家,且要么大企業主導、要么退休干部當家,真正由農民自己組織為自己服務的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大多數由農民建立的農業合作組織普遍存在體量小,職能低,未能真正實現農業組織應有的功能。一個現代化的農民合作組織,最起碼應當具備組織生產、中介銷售、產業載體和社會服務這四大職能。組織生產是集中優勢、實現農民規模經營的必要手段,中介銷售是解決農民抵御市場風險的必要保障,產業載體是提高農業標準化生產水平,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的必要方式,社會服務是保障農民合法權益,維系產業鏈條,對農村生產經營體制的必要補充。
怎樣解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數量少、體量小的問題,實現由“組織農民”向“農民組織”的飛躍,是發掘群體能量,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有效對接的關鍵。
七是從增強農民的發展動力向提升發展能力演進。改革開放以來,通過放活土地(由生產隊集體耕種到分戶承包耕種)、放活經營(由計劃種植到取消統購統銷)、放活領域(由只能從事一產到可以經商辦廠)、放活空間(由只在本鄉本土到可以進城出國)、放活組織(由只能單打獨斗到可以合作入股)等政策措施,農民發展生產、創造財富的積極性空前高漲,但苦于能力所限、水平不高,大都望市場興嘆,望現代化興嘆。五億多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時間不足8年,且種地的大都是“386199部隊”(即在農村的婦女、兒童、老年人等留守人員),現代化的理念、技術、管理、設施等元素無法長進農業,發揮效應。農業腿短就短在缺乏現代元素的注入,而注入的關鍵在人,當務之急在于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
提升農民的綜合素質,必須采用多種手段“多管齊下”,一是要開展農民的職業教育,改變現在的職業教育大多不貼合農民的特點,不適應農村實際的情況;二是發揮能人大戶的帶動作用,讓農民在身邊的能人大戶的帶領下,從最初的模仿學習開始,潛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經營水平和技術能力;三是做好農村文化的傳承,引導農村移風易俗、破除陋習,增強農民的誠信意識、法制意識、品德意識和環保意識;四是加強對農村的實用技術培訓,讓農民掌握現代化的耕作方法,具備一定的農業科技知識,提升農民應對自然災害的抵抗力;五是要普及網絡知識,讓農民都可以利用網絡更新知識、掌握信息,與市場直接對接,享受到“互聯網+”帶來的便捷。
八是“前喻文化”向“后喻文化“演進。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對人類文化的傳播提出“三喻”論,農業社會,文化的傳播是前輩靠經驗的積累向后輩傳播,即“前喻文化”;工業社會文化傳播在同代人之間進行,即“并喻文化”;信息社會,文化傳播發生反轉,后輩向前輩傳播,即“后喻文化”。面對瞬息萬變的電子技術,老人回家問問兒子、孫子的事經常發生。但中國鄉村有6100萬留守兒童,3000多萬流動兒童(即隨打工父母在城里流動讀書)和無法統計的流浪兒童,他們就是農村的未來,今天我們為農村留下一群什么樣的孩子,這群孩子就會給我們留下一個什么樣的農村。
當前,這三大兒童群體得不到良好的學校教育,城鄉教育資源分配日益不平衡,農村學校由原來的59萬多所撤并到27萬多所,留守兒童在農村很難接受到良好的學校教育。流動兒童由于跟隨打工的父母不斷變換學習地方,沒有穩定的學習環境,往往小學沒畢業就跑了三五個城市,學習大受影響。而流浪兒童的教育救助一直以來難以令人滿意,他們往往反復流浪,接受教育無從談起。除此以外,由于農村兒童群體的家庭教育嚴重缺失,很多兒童在學校中被老師視為“問題兒童”,對其放任不管,將責任歸咎于父母缺乏管教上,又造成了惡性循環。在“后喻文化”時代,如果任由這種現象延續,鄉村的敗落將是別無選擇。全面檢視二十多年來撤點并校的負外部性,徹底改變“村空、鄉弱、城擠”的教育資源配置現狀,使農村孩子真正能夠普照到義務教育“免費、就近”的陽光,是解決鄉村“后喻文化”“無后”的關鍵。
九是從“無根生存”向“有根生活”演進。二億七千萬的農民工大流動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現象,世界上超過一億人口的國家僅有12個,超過6000萬人口的國家僅有23個,二億多人口的大流動,可稱得上是“大國中流動著的一個大國”。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流入最沒有準備的城市,承托起規模最大的制造業,創造出數量最多的廉價商品,用最低廉的成本改寫了世界經濟版圖,使中國在世界經濟普遍下滑的背景下一躍成為第二大經濟體,但他們從80年代至今四處漂泊。外出打工,本是迫不得已的事情,“一萬打工錢,三代離別淚”,卻長期被贊美、被歌頌、被夸耀。而農民工追求安定生活的夢想始終沒斷過。中國眼下的問題就是解決“農民、市民、流民”的三民問題,而各級各地出臺的政策,大多是針對農民和市民這兩個原住居民群體,“流民”問題一直懸在半空,目前一些大城市的積分制對于從農民中走出的“流民”而言就是遠方的天際線,存在著,但追不上。大力發展小城鎮,讓“游民”不游,實現就地就近城鎮化,抑或讓他們的遷徙不再單槍匹馬,能以家庭為單元,是當下需要深入研究的大問題。
十是從閉塞的村莊向地球村演進。村莊的概念在交通通訊高度發達的今天,已經沖破地理上的村域范圍,村里人在外面有多少打工的地方,村莊的虛擬空間就會延伸到多少地方。如果一個村莊有人在世界五大洲打工,這個村莊的虛擬空間就拓展到五大洲。因此,在村莊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的發展中,既要關注在場的村民,還要關注那些不在場的村民。那些不在場的村民往往素質更高、影響力更大,他們可以通過互聯網隨時參與村莊的事務,甚至左右村莊的命運。這是鄉村治理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
簡化人類社會管理的發展歷程,可以概括為“三顆腦袋”,一是砍腦袋,野蠻蒙昧時代,不聽話就殺頭;二是洗腦袋,光殺頭不行,想坐轎還要有人抬,就把殺頭改成了訓教,強制執行,讓被管理者聽話;三是數腦袋,即通過民主的方式,數一數多少人贊成,多少人反對。尤其今天互聯網時代,經濟可以“眾籌”,社會建設也可以“眾籌”,網上征求意見已是制度出臺的必修課。政策眾籌,充分發揚民主,同時做好引導解釋,是鄉村民主的新課題,也是新機遇。
(作者單位:安徽省人民政府,作者系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首席專家,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宗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