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友
?
戀愛不成,四種贈予情形當返還
楊學友
為使戀愛后走向婚禮殿堂,一方往往會主動贈予錢財給另一方。當財產未能助力婚姻,婚戀未果后,因對婚約贈予財產的基礎、性質、目的理解、認識不同,贈予方要求返還財產,受贈予方會以自愿、無償贈予為由拒絕退還。而下面案例告訴我們:“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更沒有無緣無故的贈予。婚戀不成,以下贈予情形應當依法返還!
[案例]杜老先生與李阿姨于2014 年1月確立了戀愛關系。戀愛的一年時間里,除了相互間來往花費外,杜老先生通過郵政儲蓄多次匯款給李阿姨共75000元。2015年春節前夕,二人因為種種原因解除戀愛關系。杜老先生要求李阿姨全額返還匯款,李阿姨雖承認杜老先生匯款給她,但同時認為,這些匯款是杜老先生自愿贈予,拒絕退還。杜老先生則認為自己付出的目的就是想與李阿姨結婚,婚戀不成,對方又不肯退還,豈不是落得個人財兩空。讓杜老先生糾結的是,起訴會得到法律的支持嗎?
[分析]《民法通則》第六十二條規定:民事法律行為可以附條件,附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在符合所附條件時生效。杜老先生在戀愛期間從銀行給李阿姨的匯款屬于雙方在特定的身份關系即戀愛關系的前提下,杜老先生以雙方結婚為目的的附條件的贈予,這種贈予財物是有前提條件的,那就是與李阿姨成就婚姻,即一種附條件的贈予。附條件的贈予只有在所附條件成就時生效,如果雙方因任何一方拒絕未能登記結婚,雙方之間不存在婚姻關系,贈予所附的條件沒有成就(即一方當事人拒絕締結婚姻)時,作為債權行為的贈予合同無效,贈予不發生法律效力,受贈予人應當返還贈予物。

[案例]朱某于2014年3月通過婚姻介紹所與陳某相識,不久確立戀愛關系并同居。期間,朱某于2014年6月8日出資購買了一輛價值11萬元轎車并登記在陳某名下。同年11月,陳某向朱某提出分手。朱某要求陳某返還轎車,陳某以朱某系贈予行為,且贈予物已經登記生效,不存在退還一說。案經朱某起訴,一審法院以朱某自愿出資購車贈予陳某,且實際交付后贈予行為已完成,朱某主張陳某歸還的訴訟請求于法無據,不予支持。朱某不服提出上訴后,二審法院審理認為,本案雙方當事人在均認可朱某系出于能與陳某結婚為目的,而出資購車及送車。因此,朱某行為可視為附解除條件的贈予行為,即贈予行為已然發生法律效力。現雙方沒有締結婚姻關系,贈予行為則失去法律效力,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當然解除,遂改判:陳某于判決發生法律效力之日起30日內將訟爭轎車返還朱某。
[分析]朱某贈予是出于能與陳某結婚,不是單純地以無償轉移財產為目的,而是一種附解除條件的贈予,目的是與陳某締結婚姻關系,而陳某對朱某的這一意圖顯然是知曉的。陳某在這種情形下接受了轎車,應視為其同時接受贈予行為所附之條件,并受該條件的約束,而不能將贈予物與所附的條件割裂開來,只接受贈予物,而不接受贈予所附的條件。現陳某提出分手,朱某贈予的目的落空,該贈予行為所附的解除條件成就,贈予行為喪失法律效力,陳某對其取得的轎車便失去了占有的合法依據。因此,二審判令陳某將訟爭轎車返還給朱某正確。
[案例]方某與汪某在家庭離異后經婚姻介紹所介紹認識。相處半年后,方某于2014年4月將裝有30000元現金及寫有“請收下我捐資助學款,如你不能與我結婚,就履行借錢的普通規則,有文字為證”內容的信交與汪某。汪某收下此款并以該款用于其兒子上學費用。同年12月,方某要求與汪某結婚未果后,要求汪某“立刻寫借條或盡快退款”,但汪某始終未退款也未寫借條。其拒絕退還的理由是,方某贈予的是捐資助學款,該款具有社會公益性質,屬不可撤銷的贈予,故方某不能再要回該款。
[分析]《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條二款規定:贈予人在贈予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予。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予合同或者經過公證的贈予合同,不適用前款規定。本案方某贈予汪某用于其子上學,雖受益對象明確,利益內容確定,但該贈予和社會公益性質的贈予有所不同。從方某出具的“如你不能與我結婚,就履行借錢的普通規則,有文字為證”內容看,方某贈予的真實目的是為了與汪某結婚,而非無償、無條件的社會公益捐贈。社會公益具有公共性,是一定范圍內的不特定多數人支持和享有的共同利益。其最大特征在于受益對象的不確定性和利益內容的不確定性,它代表了社會公共道德和社會公共利益。因此本案中的贈予并不具有社會公益性質,而且亦未經過公證,方某有要回贈予財產的權利。
[案例]羅先生與田真確定戀愛關系半年后,田真相中了山水花園小區內的一套房子。田真遂向開發公司交付了5萬元的定金。羅先生父母非常看好兒女的婚事,主動拿出“老本”19萬元通過轉賬到房地產開發公司作為購買房屋之用。田真繳納剩余房款后很快辦理了房產登記,權利人為田真個人。然而,事后不久,雙方因感情失和解除了婚約。事后,羅先生父母多次約見田真要求退款,田真以諸多理由拒絕面談此事。無奈之下,羅先生的父母將田真告上法庭,要求法院判令田真返還不當得利購房款19萬元。法院經審理認為,原告為被告田真支付部分房款是基于兒子與田真戀愛、準備結婚這一事實。其贈予購房款雖未明確是贈予還是墊付,但出資行為的基礎或條件是自己的兒子與被告田真結婚。當羅先生與田真分手,婚姻關系不可能成為事實,原告的贈予或墊付就失去了基礎與合法根據,成為不當得利。遂判決田真自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支付原告人民幣19萬元。
[分析]本案羅先生父母親出資購房款時,未明確是贈予還是墊付,但其真實意思是通過出資付款,使田真將房屋認購下來,以促使雙方結婚,即最終達到其子羅先生與田真結婚的結果。現田真與羅先生的婚姻關系不能成立,則父母無義務墊付該筆房款,而田真繼續占用該房款有悖我國《民法通則》的公平原則。同時,田真占用羅先生父母出資部分款項失去法律依據,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得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