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鵬
(河南省信息中心 經濟預測部,河南 鄭州 450000)
周口市產業集聚區發展狀況調研報告
郝 鵬
(河南省信息中心 經濟預測部,河南 鄭州 450000)
周口是傳統農業大市,河南省第一產糧大市。近年來,周口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的各項工作部署,把產業集聚區作為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的總抓手,作為事關當前和長遠發展的總支撐,搶抓機遇,科學謀劃,有效運作,扎實推進,取得了顯著成績,科學發展載體體系得到完善,產業集聚區發展水平不斷提升,企業項目加速集聚,規模實力明顯增強,提質增效效果顯著,為實現周口崛起提供了有力支撐。
產業集聚區;周口市;發展狀況;調研報告
按照省委省政府“三規合一”、“四集一轉”、產城互動的基本要求,為充分了解周口集聚區發展狀況,按照中原經濟區“三化”協調發展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的統一部署,在周口市發改委及各產業集聚區管委會的大力支持配合下,筆者赴周口實地調研,采取座談、問卷、走訪等多種形式,取得了大量詳實的第一手資料,力爭通過深入了解和深度分析,為周口產業集聚區科學、健康、高效的發展建言獻策,為我省其他產業集聚區發展提供經驗和借鑒。
此次調查采用問卷調查與座談會走訪相結合的方式,調查對象涉及沈丘、西華、淮陽、太康、商水、鄲城、項城等11個產業集聚區的417家企業 。受訪企業中工業企業占81.4%,私營企業占86.2%,高新技術企業占23.6%。擁有自主品牌的占68.7%,勞動密集型企業占62.3%,處于成長期的企業占55.8%。
由于問卷篇幅較大,以下僅就部分問題進行分析。
從全市平均結果來看,近八成企業給集聚區總體環境給予了“很好”的評價(表2-1),而獲得好評最少的則是集聚區金融支持與配套服務(較好以上評價比例合計為91.1%,下同)。

表2-1 集聚區總體環境評價(%)
調查顯示,企業選擇入區的動機主要是政策導向、成本導向、資源導向和市場導向,所占比例分別為31.3%、30.6%、16.7%和12.4%。可見,優惠政策和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供給仍是產業集聚區吸引企業的優勢所在。
企業對配套服務環境的總體評價中“很滿意”占57.3%、“滿意”占37.2%(表2-2);具體來看,在企業認為最滿意的為社會治安狀況(93.9%),最低的為醫療衛生狀況(80.6%)。

表2-2 企業對園區基礎設施的滿意度(%)
從被調查企業入區后的盈利情況來看,“基本達到預期”的占比最高,為51.4%;“比預期好”的占比次之,為27.0%;
企業與區內其他企業的分工協作情況直接反映出產業集聚區的集聚經濟效應。如果集聚區企業與區內其他企業的分工協作密切,由于信息交流成本低,交通運輸成本低等因素,企業會表現出因分工協作帶來的經濟效益。調查顯示,與區內其他企業的分工協作和業務聯系情況,選擇“一般”的比例最高,為44.6%,選擇“較緊密”的比例為23.6%,選擇“不太緊密”的比例為16.5%,選擇“非常緊密”、“基本無聯系”的比例均為7.6%。
在生產要素供給方面,企業反映最為強烈的是融資問題。被調查企業有融資需求的比例占77.3%、其中通過銀行貸款是主要的融資方式,融資方式排序如下:銀行貸款(62.7%)、政府扶持性融資(10.1%)、民間拆借(9.1%)。企業選擇獲取銀行貸款困難的原因排在前三位的是:手續繁瑣(25.4%)、缺乏擔保(19.6%)、審批時間長(15.5%)
結合調查問卷數據筆者建立了產業集聚區發展評價模型,對周口市各產業集聚區進行橫向比較,模型內容和研究結論如下:
1、集聚區發展環境評價
集聚區發展環境有三個維度:政策環境滿意度、基礎設施完善度、產業配套完整度。
政策環境滿意度方面,我們選取了發展規劃制定、政策落實程度和執行效率、政務公開程度等指標,評價發現,周口10個產業集聚區的政策環境滿意度指數均上和均下各占一半。其中沈丘產業集聚區的政策環境滿意度為88.79,位于首位;西華產業集聚區的政策滿意度為60.52,位居末位。
基礎設施完善度方面,我們選取了水電氣服務狀況、交通設施狀況、郵政電信服務狀況、治安狀況、居住環境、醫療衛生狀況等指標。評價發現,僅有4個產業集聚區的評價指數在均值以上,其中沈丘產業集聚區的基礎設施滿意度為80.74,位于首位;其次為項城、鹿邑,分別為75.31、66.11。商水評分最低,僅為36.76。
產業配套完整度方面,評價發現所有集聚區該項得分均不高,其主要原因在于企業普遍反映與區內其他企業的分工協作較少,表示聯系較緊密或非常緊密的只有23.8%。此外,有超過6成的企業認為區內資本市場成熟度較低。可見,周口各產業集聚區的產業配套水平還有待提升。
從企業對集聚區發展環境的總體評價上看,沈丘、項城綜合得分超過60,占據前兩位。而鹿邑等5個集聚區的綜合得分未達均值。沈丘在政策環境滿意度、基礎設施完善度、產業配套完整度三項評價中均占據首位,體現區內企業對其發展環境建設的良好評價。項城僅在產業配套完整度評價中表現稍遜,這也為集聚區政府今后的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商水、淮陽在三項評價中均位列均值以下,其中商水在基礎設施完善度、產業配套完整度評價中均位列末位。這表明,企業對其載體支撐能力評價不高,兩地在集聚區環境建設中還存在諸多不足。
2、企業發展狀況評價
企業發展狀況有五個維度:市場成熟度、人力資源豐度、金融資本豐度、技術創新豐度。
市場成熟度方面,我們選取了市場環境、市場監督情況等指標。評價發現,僅有3個集聚區得分在均值以下。其中,川匯、項城的該項得分最高,均在70以上;鹿邑的得分最低,僅有38.89。
人力資源豐度方面,我們選取了招工難易度、用工成本、員工流動性等指標。評價發現,各集聚區該項得分均不高,用工矛盾普遍存在。高達91%的企業表示近幾年用工成本有增加趨勢,而僅有14%的企業員工流動性較低或很低。該項得分最高的西華31.22;而得分最低的淮陽評價指數竟為負數。
金融資本豐度方面,全部產業集聚區的評價得分均為負值。企業融資難、成本高的問題集中展現。企業的資金用途主要是流資補充(63%)和設備購置(51%),用資周期普遍在1年內(72%),而貸款難點則集中在手續繁雜時間長(93%)和擔保抵押不足(55%)。在解決方案上,企業給出的建議是政府設立專項資金(62%)或建立信用擔保機構(51%)。如何破解資金難題,值得集聚區政府深思。
技術創新豐度方面,我們選取了設備技術水平、產權專利、品牌建設等指標。評價發現,川匯區因其企業持有專利多、品牌價值高而名列該項評價首位。而除鹿邑外,其他地區該項得分則差距不大。這也表明,在集聚區規模擴大、經濟效益向好的同時,產品研發、技術引進、品牌外溢也應逐步列入集聚區發展的要點和抓手。深挖品牌價值、提升技術實力是集聚區由大變強和持久發展的必然選擇。
節能減排重視度方面,我們選取了節能減排主動性、技改實施、專職人員等指標。評價發現,各集聚區對節能減排的重視程度均較高,但作為經濟效益較好的沈丘、項城,該項得分卻列末位,分別為53.99和66.39。當地部門要引起足夠的關注和重視,在重規模和重速度的同時還要時刻關注發展質量和社會效益。
從各集聚區企業發展狀況的總體評價上看,該項得分較高的川匯產業集聚區該項得分也僅有42.23;鹿邑縣得分最低,僅有19.81。資金問題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障礙,而勞動力和技術創新也是亟待破解的難題。川匯區得益于良好的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市場成熟度而名列企業發展狀況評價指數首位。鹿邑、淮陽則分別在4個評價維度中處于均值以下,區內企業發展遭遇較大瓶頸,當地政府對照問題積極尋求破解方法。
3、總體評價
將集聚區發展環境和企業發展狀況評價指數按照5:5的比例進行計總,即得到集聚區發展總體評價指數。
評價發現,僅有4個集聚區的評分在均值以上。其中,川匯、沈丘、項城的評價總分占據前三甲,分別為51.03、49.39和46.51;而淮陽、鹿邑、商水則位列末位,得分僅為34.09、35.29和36.71。
通過以上的集聚區發展評價,我們不難看出雖然周口的產業集聚區發展成效顯著,但發展仍不平衡,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主導產業發展方面,一些產業集聚區主導產業還不突出,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協作配套不到位,集聚效應不明顯,離產業集群發展還有不小差距。如沈丘縣產業集聚區入駐的企業除金絲猴一家主營業務收入在30億元以上之外,其他企業整體規模偏小,多數處于產業鏈的末端,產業結構層次較低,對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不強。扶溝縣產業集聚區初步形成的紡織產業鏈呈現前大后小、前強后弱的現象,有紡少織,沒有真正實現圍繞主導產業選擇項目,產業集聚度不高,帶動能力不強。
2、在綜合配套能力方面,雖然產業集聚區基礎設施框架已經初步形成,道路、水電氣等基本公共服務能夠滿足項目落地需要,但適應現代產業需求的配套服務發展還不充分,現代物流、科技研發、咨詢服務、信息、金融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對產業集群化發展的支撐能力還不強。一些地方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沒有與集聚區發展充分對接,集聚區與城市發展仍處在相對脫節的狀態。比如鄲城縣產業集聚區區位優勢先天不足,縣域交通滯后,無鐵路無高速無國道,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
3、在技術創新驅動方面,產業集聚區公共創新研發平臺不完善,創新投入不足,高層次科技人才匱乏,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高新技術產業規模不大,引領作用不強。高技術人才匱乏,一些縣域受生活條件、工資待遇、人才成長空間等限制,高級人才引進難、流失快。
4、在要素保障方面,一些縣域產業集聚區投融資平臺規模較小,經營運作能力較低,資金保障能力弱,中小企業擔保服務體系不夠健全。一些集聚區土地供給程序繁瑣、審批周期過長,影響了項目從落地到開工投產的時效。一些集聚區企業反映招工難,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自主意識較強,流動性比較大,就業穩定性不足,導致用工保障不足。
5、在集約節約發展方面,用地粗放和用地緊張并存,一些項目占地過大,批而未用現象仍然存在,單位土地投入產出強度偏低。如沈丘縣產業集聚區內可提供的土地十分有限,面對前來投資的客商出現無地可供的局面。
6、在完善體制機制方面,一些產業集聚區的管理體制沒有理順,管委會與職能部門管轄權限交叉分割、相互掣肘,導致效率低下。同時,一些產業集聚區的工作方式方法還不適應新形勢發展的要求。
當前,產業集聚區發展已經到了再上新臺階的新階段,必須尊重發展規律,搶抓國內外技術、資本、勞動密集型產業加速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新機遇,適應新興業態和新的商業模式不斷涌現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布局的新形勢,緊緊圍繞我省全局性戰略任務,統籌“一個載體、三個體系”建設,推動周口產業集聚區發展上規模、上水平、上層次,提高吸引力、競爭力、帶動力,在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富民強省中發揮更大支撐作用。
[1]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河南省產業集聚區主導產業發展研究報告[R].鄭州:河南省社會科學院,2014.
[2] 魏厚凱.中國產業集聚與集群發展戰略[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8.
[3] 袁偉.“十二五”中西部省份產業集群發展方向研究[J].科技和產業,2010(4).
[4] 王紅偉.河南省產業集聚區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2010(5).
[5] 張璞.河南省產業集聚區發展引領經濟結構調整的效應分析[J].市場研究,2010(08).
(責任編輯:高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