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民
這一餓,大概餓了二十天,也算是有誠意的。
自古,中國的政治理論便主張天子受命于天,代理上天統治天下。如果天子是受命于天,總得要給老百姓一點證據,否則不就是信口開河?要怎么找證據,倒是不難。天子既是上天之子,那么上天的想法作法,天子不是該最清楚?農業社會中,天子的重要責任之一便是頒行歷法。秦代以前,就有各種歷法,告訴百姓何時下種,何時收成,做任何事都要以不違農時為首要考慮,這樣才能夠谷不可勝食。秦始皇頒行顓頊歷,用了百余年,至漢武帝時才重新修訂,改頒太初歷,此后歷朝歷代均要隨時勘定,以確保歷法正確,對天象異常,也能有所解釋。
歷法若是出錯,天時不正,表示天子不能上體天心,百姓不安倒是小事,也許還得出大事。《春秋》記載:昭公三年時,天降大雨和冰雹,天象示警,但是昭公并未注意,結果季氏專權,把昭公給放逐了。漢代蕭望之評道:向使魯君察于天變,宜無此害,認為只有能察天變者,才能平安無災。這種觀念一直影響中國的政治思想。
東晉成帝司馬衍(321-342)年幼即位,一生困苦,剛當上皇帝就遇上權臣蘇峻造反,遭叛軍劫持。亂平后,政務被舅舅虞亮把持,恣行誅殺。成帝說:舅言人作賊,便殺之。人言舅作賊,復若何?把虞亮給嚇了一跳。成帝生不逢時,卻因此通曉人事。他在位十多年間,經常旱澇成災,乃思以身作則,節糧度荒,所以下詔減膳,咸和九年(公元334年)六月,朝廷發生兩件大事,重臣陶侃死,又遇上大旱,成帝乃下詔“撤膳,省刑,恤孤寡,貶費節用”,向上天表示這個天之子已經察覺天變,自我懲罰,希望老天原諒。估計減膳時間不會太長,只要下一點雨,表示老天知道天子悔改,御廚就照樣供餐。事后,成帝希望改運,把年號改成咸康,沒想到兩年后(咸康二年,公元336年)三月,又發生大旱,只好繼續詔太官減膳。效果不見得如何,倒是減膳的規矩留了下來。
以后的皇帝們,如果發生旱澇,不可收拾,就下詔減膳,平撫百姓。唐高宗時也發生旱災,高宗表示:國以人為本,以食為天,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因此皇帝必須自我懲罰,“令所司,常進之食,三分減二。”只是不知道原本的御膳份量有多少,不要減了三分之二,仍是綽綽有余,達不到減膳的效果。因此除了減膳,還得有其他配套的懲罰,例如撤懸、避殿。撤懸,是把宮中的樂器撤掉,避殿則是搬到小一點的居處,向皇天老子表示悔過。宋神宗趙頊一輩子讓大臣瞎整,難怪謚法神宗。他在位期間,官員奏報,正旦將有日蝕,皇帝認定天象示警,趕緊下詔要避殿、減膳,百官也不用入朝賀年。徽宗時,也有因為日食而避殿減膳之舉,還大赦天下,但是仍無法避免被俘的命運。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六月,天下久旱,皇帝想方設法求雨,先是大赦,又到佛寺祈禱,皆無效;到了七月中,只好下詔避殿、減膳、撤樂。一直拖到七月底,才下了點雨。八月分,天雨,孝宗還特別要舉行謝雨儀式,謝謝皇天給面子。
少數民族到了中國建立王朝,也得要學學漢人治天下之法。大金朝的章宗泰和四年(1204年),山東、河北各地大旱,章宗也下詔自責,一樣是避正殿、減膳、撤樂,外加少騎馬游樂,就希望老天早點下雨,讓百姓安生。
一直到大清朝,皇帝仍沿用一遇旱澇就得減膳的作法。清圣祖康熙五十五(1716)年,因為大旱,糧食供應不足,皇帝下詔:自明日為始、朕于宮中、每日止進膳一次。康熙特別聲明:并不傳諭眾人如此。可是第二天,就有大臣奏報某處得雨,如何如何。康熙皇帝也是明白人,知道官員要勸他恢復膳食。指示:求雨斷不可止,必處處沾足,方可停止。根據記載,從四月二十二日祈雨,連日微雨。五月初三,天才降大雨,雨水漸足,皇帝才下令停止祈雨,五月十二日起,恢復供餐,照常進膳。這一餓,大概餓了二十天,也算是有誠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