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丹娜
1000個玩自媒體的人就有1000種自媒體玩法,但是大致只有三種類型:依靠內容生產為主,以運營服務為主,或者兩者結合。深圳市小銅人金融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小銅人”)就屬于第三種,它專注于新金融領域新媒體運營和數字營銷,不僅形成了近20個自媒體的傳播矩陣,擁有粉絲量近200萬,同時還切入了很多互聯網金融品牌的公關、咨詢和營銷等領域。
小銅人成立于2014年,2015年3月正式運營。9個月后,小銅人獲得上市公司漢鼎股份1000萬元天使輪投資,知名財富調研機構胡潤中國跟投。
小銅人聯合創始人兼CMO 王梁說,融資資金主要將用于團隊和新媒體的布局,仍然圍繞金融各個細分領域。對于現在金融市場需求旺盛的現狀,王梁認為其背后本質是因為中國金融市場的變更,現在個人理財行為的變更催促了更多理財機構的發展和豐富化。
《新營銷》記者采訪小銅人的時候,正逢上兩會期間,因為金融企業需要受到監管的行業特殊性,很多企業會密切關注新的監管局條例,研究互聯網金融業務的合規性以及政策風險。因此,兩會期間,小銅人主要扮演公關角色,幫一些互聯網金融企業和兩會相關的媒體做有效的溝通。
每一步都要摸石頭過河
:請談一談小銅人現在的業務結構?
:新興媒體正在做的事情,以前傳統媒體也在做,只不過現在更多是通過互聯網渠道。就我們而言,更聚焦于互金(互聯網金融)這個領域。
因為我們本身是做金融垂直領域的新媒介,過程中會發現很多新的金融業態,這些業態更加互聯網化,而且廣告預算也會投很多。于是我們也更往新媒體方向側重。
在這過程中,我們還發現更多客戶需求點,不只是發廣告、刊登軟文那么簡單。客戶可能有其他需求,比如綜合傳播,或者在發展上遇到的一些困惑,比如需要理清品牌管理和營銷思路。而我們因為接觸過比較多的企業,知道其他人是怎樣走過這個路徑。
基于市場需求,逐漸演變成我們現在的業務結構:一邊是新媒體,一邊是整合營銷服務。新媒體和品牌咨詢服務,按營收的規模比例大概是3:7。但對比之下,新媒體的利潤率會高很多。
:在服務中,你們發現企業客戶有哪些困惑?
:企業客戶最大的困惑在于,他們現在走的這條路是以前沒有走過的。像傳統行業,無論是哪個行業,基本上走的路徑之前都有人嘗試過。后來者可能就是在原有的模式上進行革新,譬如優化生產線,提高生產效益,降低成本;或者運用新的技術或是營銷手法,但本質上的玩法還是差不多,只是改良經營效率。
現在的金融領域,讓客戶困惑的是玩法和以前不太一樣。舉個例子,以前沒有P2P,現在玩起來了,那它的金融風險和相關政策是怎樣的?怎么去獲取客戶?怎么讓品牌給人感覺良好?這都是以前沒有過的。因為我們比一些企業先走半步,所以能夠按照以前運作過的經驗,和客戶進行溝通,幫助他們解決疑問。
要明確客戶群特性
:請結合案例,聊一聊新媒體的運作經驗和體會?
:一般一些驗證有效的新媒體玩法,可以直接復制套用,按照這種大方向走不會錯。但具體到每個客戶,因為他們有自己的特點,要結合客戶各自的特性去做。譬如根據客戶的風格、目標用戶做調整。本質上講是找到一種適合客戶自身特點的有利傳播方式。
譬如最近我們有一個大客戶,是EMS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也是中國最高端的財富管理機構。我們為他定制了一個服務,往朋友圈投放這個品牌的廣告。但有很多人收不到這個廣告,因為該品牌的客戶門檻很高,瞄準的都是600萬起的客戶。很多人因為收不到這個廣告在感慨,而我們就在新媒體端對這個事件進行炒作。
針對這個案例,我們要考慮到這個品牌本身的定位是怎么樣,品牌本身會做一些什么事。我們還制造了海報進行傳播,對它本身戰略做解讀,做一些好玩的病毒式傳播。這一項活動比較散,單獨做就沒有爆炸性的效果,但整合起來就能帶來較大的傳播力。
:針對客戶屬性,在宣傳活動和內容上,是否有哪些側重點?
:因為金融產品的特征,國家監管比較嚴,意味著具體落實到各種行為上都要考慮是否合規,這就要求必須“帶著鐐銬跳舞”。但金融的特點還包括抽象和敏感,因此做好還是蠻有挑戰。
不管是客戶端還是品牌戰略合作,在玩法上都要更有新意。譬如客戶端,要找一些好玩的品牌,像金融那么冷冰冰的品牌,可以找一些生活化的平臺去合作,可以弄得更生動活潑;或者設計搶紅包,看怎么把紅包轉化成金融理財的收益。
但針對高大上和非高大上的客戶,用戶群的不同決定了操作手法的不同。很多互聯網金融客戶因為產品門檻低,所以屌絲受眾居多。基于用戶基礎是低資產的特征,這時候要用適合他們的語言、文化和方式去操作。
:獲取高增長、互動性較高的人群,營銷、運營方向上有側重點?
:不管針對什么樣的客戶,怎么留住這些客戶,幫助他們很好運營,獲得最大的銷售收入,這是企業任何時候都應該考慮的。金融產品本身是有特性的,不同的資產的客戶會有差異性。比如,資產大的客戶肯定更有價值,服務好一個1000萬的客戶,比服務一萬個1000元的客戶更加省心。
但對于互聯網金融而言,傳統金融更偏向于大亨客戶,而新興金融企業很多是針對小客戶。而這些小客戶本身,也會分很多類型,譬如有不同風險偏好,能否接受風險,接受風險大小不同。有些客戶可能接受很高的風險但同時也需要很高的收益。客戶偏好會有明顯的不同。
而且,男性用戶和女性用戶又有明顯的不同。男性用戶喜歡投機,看到哪里有機會,趕緊去試。但女性用戶,基本比較穩固,用慣的東西就不去改,圖個安心。
因此,對于金融企業,首先要明確自己想要的客戶群是怎樣的特性,因為目標用戶決定了營銷推廣的方式。
如果有更多的區域規劃,可以選取一些品牌、客戶端一起合作,在他們渠道上進行推廣。如果鎖定女性用戶,那可以選擇一些生活渠道。可以根據一些互聯網的規律和媒介的特征,做出針對不同用戶群的廣告素材,做不同活動進行刺激。
:在推廣過程中有什么注意點?
:要根據不同的用戶特征去做營銷和推廣。
在廣告上,現在的做法和以前最大的區別是目標人群細分化。以前很多傳統金融機構,把網點開在某個地方,可能是上午來個老人,中午來個中年人,下午來個年輕人,一站式服務。但是到了互聯網金融上,許多公司正在把用戶群細分出來。但這時候相應地也要主動去找目標用戶,不要等著用戶自己來網站上找。
要主動出擊,但要找合適的渠道和營銷方式,各種渠道會有千差萬別,操作時要注意細分化,根據現有的互聯網工具把這些客戶篩出來進行營銷。
把新媒體當成直接對外溝通的工具
:小銅人是否有數據挖掘的工具?
:我們沒有很強的數據分析能力,不能做到跨媒體平臺分析,譬如運用用戶今天在京東、微博等渠道看到的信息去做分析。我們的分析能力比較薄弱,但我覺得新媒體本身數據分析的能力已經遠勝過傳統型媒體。
譬如現在自媒體公眾號的微博、微信,本身已經可以做數據化監測。如果進后臺,還能看到用戶群分布等信息。也可以做用戶調查,譬如看看用戶希望企業提供什么樣的理財產品、希望品牌給人帶來什么感覺,可以根據客戶反應做調整。而且和傳統渠道相比,反應速度要快很多。
現在我們比較擅長做轉化率,主要原因是基于經驗和數據分析的結合。因為我們幫大量的企業做過營銷推廣,積累了經驗,這是我們的優勢。
:很多企業不知怎么提升客戶互動率?請支招。
:新媒體首先是一個成本低廉的工具,再次是一個降低信息損耗從而提升用戶轉化率的工具。
如果只打一個廣告,受眾不一定有感。但如果是用過產品或服務的消費者覺得很好,在朋友圈里轉發推薦,那么轉化率就很高,可能達到50%~60%。
至少在我們這個領域是這樣,因為理財產品最重要的是信任度。轉化率背后其實是口碑,能為品牌帶來很好的口碑的傳遞。
最重要的一點是,企業不要把新媒體視為一個低層的行為,如果要做好,要把它當成一個企業對外溝通的工具,把它上升到一個重要的層面。找一個很好的互聯網運營人才運營新媒體,這樣才是一個能更有效對外不斷進行傳播的過程。
新媒體的運營情況跟公司的老板、公司文化的差距、對新媒體的重視情況有很大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