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仕明:廣告公司的最終宿命是去向效果型,去廣告化嗎?(比如走向電商公司,走向以結果量化為終點的運營型公司?)
我時常在文章里提到一句話:“未來的公司可能不叫廣告公司了。”我更喜歡用營銷智慧來代表我們這個產業。
在大眾傳播時代,核心媒體居高臨下單向輸出傳達,才稱之為廣告,廣而告之。
這是工業時代標準化量產的營銷思維的結果。
但在未來,我們相信需求是個性化的,品牌與消費者是一對一溝通的。
所以,我認為廣告這個詞會慢慢被淹沒,這個產業最后的走向是“營銷智慧”。營銷智慧會更加細分,但不會滅亡。
有的人做戰略的定義、形象的規劃;有的人做品牌和消費者的互動和溝通;有的人優化用戶體驗;有人做最后的購買和決策,或ROI的 提升。每一個職能的角色不盡相同但總體都是營銷智慧的體現。
溝通和鏈接,原本就是廣告行業的價值。只不過未來所呈現的形態和專業觀念會發生變化。但行業不會消亡。而且會因為與消費者的溝通越來越重要,我們越來越有價值。
我認為,效果化的廣告公司在整個產業中所占的比重必然會越來越大,但他不是唯一。只是他的比重相比之前的零和現在的崛起而言,未來他的市場份額必然會更大。
呂曦︱英揚傳奇和喜邑互動復合品牌事務機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Eva-PMI-Beijing:請問葛總新浪廣告是如何解決精準這個問題的?以前的雙平臺多終端是否這兩年有新的提法?
重點是我們能否做到完全的精準。
我認為,精準找到目標用戶,進行投放并不意味著達到了廣告效果。或許,移動的使用場景和廣告的關聯越來越重要,大家可通過實踐來判斷這一點。
實際上,我們要看清楚自己的營銷目的,根據營銷目的確定使用的手段和方式去接觸用戶再進行溝通。
因此,新浪提供的產品有精準到人的廣告產品,也有按人群分類做到一定范圍內有品牌形象覆蓋,又能精準到達的產品。
不同的廣告產品都有精準性,要根據不同的營銷目的來使用不同的精準廣告投放產品。
葛景棟︱新浪副總裁
肖陳|梁子湖水產集團總經理:你們對數據分析很有優勢,目前國內打廣告做宣傳的方式也很多,如果某公司想做廣告,該公司告訴您媒體預算,然后您能給企業一些建議嗎?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到。AdMaster旗下的CSRMaster(跨屏監測解決方案)會把服務的80%的世界五百強企業及較大的本土客戶所積累的各個媒體表現數據進行整理,幫助品牌進行事前預算分配建議、投放監測以及事后評估。
另外,數字營銷的靈活性允許廣告主對投放進行優化調整。而當你需要做優化決策的時候,數據分析是必備的基礎。AdMaster可以覆蓋所有數字化的媒介形式,其特點就是為品牌提供一站式的數字營銷監測、評估和數據管理的服務。
2014年,我們還推出了“第一方數據管理平臺”。幫助很多品牌把與市場營銷相關的各種數據(包含Paid media(付費媒體),Owned media(自有媒體)以及社交Earned media(賺得媒體))集中整合在一起,并能夠將一些以人為中心的數據打通。隨著城市化廣告行業的發展,形成了細分的領域“第一方DMP”,我們做了一個數據管理平臺,為品牌營銷整合數據資產以便更好地進行消費者行為洞察以及輔助CRM。
閆曌 | AdMaster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廖軍連︱藍莓薈副秘書長:2013年“學而思”更名為“好未來”,“學而思”已經是一個成熟品牌,為什么不利用其影響力直接衍生新的子品牌,而是直接鍛造一系列新的獨立品牌呢?
專注。更名之前“學而思”品牌,文化和產品優勢明顯。集團已經在實行集團事業部分校三層結構,有良好架構基礎,集團更名有利于保護“學而思”品牌“理科教育”的專注價值。
多元。隨著教育政策的變化,客戶有多元化學習需求,實行多品牌策略有助與集團在多品牌多學科多業務上的布局。
創新。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國內外教育體系教育政策的變化,作為行業領先的品牌,有必要營造適合的集團文化,推動體系創新。
其實好未來在2B上做了改變,在2C上并沒有改變。當我們通過集團更名之后多品牌的策略更加清晰明了,大家有自己更清楚的品牌文化和組織架構體系。學而思也維護了它的專注性和理科特色。
李劍雄︱好未來集團高級品牌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