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林
?
滬劇主胡演奏技藝
張佳林
【摘 要】滬劇主胡與所有戲曲劇種的領奏樂器一樣,都是不可替代的風格性樂器,它在伴奏中的主要作用是“保調托腔”。本文重點介紹托腔中“引領”“包腔”和“墊頭”的作用與實際應用,也希望傳統的伴奏技藝在現代滬劇伴奏中,能得到很好的傳承和發展。【關鍵詞】滬劇主胡;演奏技藝;保調托腔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1-0025-02
滬劇樂隊中的主胡(即申胡)與錫劇中的錫胡、越劇中的越胡、京劇中的京胡、梆子戲中的板胡、粵劇中的高胡等一樣,都是不可替代的風格性樂器,也是劇種的主要特征之一。滬劇是一個年輕的劇種,劇目的時代背景以近現代為主,樂隊編制和音樂韻味與江南絲竹如出一轍。打擊樂不屬于滬劇樂隊的常規樂器,鼓板的作用也因此較小,尤其在早期的滬劇伴奏中,鼓板常由演員兼帶,而樂隊的控制就依靠主胡,主胡演奏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演員唱腔的發揮。傳統的樂隊伴奏,一般不用指揮,主胡就是樂隊的靈魂,是“保調托腔”的核心。
“保調”主要是指音準、節奏、速度、強弱等控制,而“托腔”則需要主胡伴隨唱腔全過程,主胡需引領樂隊隨戲劇情節和演員唱腔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變化而變化,進行如綠葉對紅花般的襯托。托腔托得好,演唱者會有如魚得水、如水推舟之感。“托腔”最重要的技巧體現在“引領”、“包腔”(亦稱“裹腔”)、“墊頭”的手法運用。主胡在“引”、“包”、“墊”的過程中遵循旋律走向和二胡演奏習慣,確保演員演唱順暢,并使唱腔旋律更具豐滿度和立體感。
一、“引領”是指主胡在起唱前,通過簡單的音符,用滑音或打音等手法,根據唱腔情緒和速度需要首先領出,以引領樂隊和演唱者進入唱腔。如滬劇基本調起腔前的“揮頭”(亦稱“引子”):
主胡就奏成:
再如《櫻花·思念親人》中的開始部分:
二、“包腔”較為豐富復雜,幾乎貫穿整個唱腔,這是因為主胡在伴奏上不滿足完全與唱腔齊奏的單調,才出現的支聲性伴奏。它與唱腔既保持統一,又有變化,相互依托,交相輝映,并能以“包腔”手段來彌補演員在演唱時的某些不足。這種手法根據旋律發展和伴奏習慣,進行加花、翻高、翻低,巧妙處理,使旋律更豐富和完善,具有立體感、生動性和地域風格。尤其在滬劇基本調“長腔長板”中,這種手法更為突出。筆者有幸在一九八四年看到著名滬劇琴師周根生(人稱“癟派胡琴”)為滬劇傳統戲《陸雅臣賣娘子》伴奏,如“嘆五更”開始部分的中板起腔和甩腔二句:
主胡裹奏成:
主胡裹奏成:
再如“長腔中板”起腔“唧鈴耳朵聽聽譙樓看”的最后一個字:
主胡裹奏成:
這些都是周根生先生常用的“包腔”手法。
三、“墊頭”出現在行腔過程中,主胡要恰到好處地根據演員的情緒和氣口,進行巧妙襯墊,讓演員唱得舒服。如《大雷雨·悲涼世界》中唱到:
又如《楊八曲》中唱到:
括號中的小過門就是主胡的精彩“襯墊”。
另外,主胡在伴奏“散板”和“緊打慢唱”時,也頗顯托腔功力。“散板”是“無板無眼”、“散唱散拉”,抒情性很強的一種板式,但不是自由無度,它有著音樂律動、情感節奏、漸快漸慢等規律。伴奏“散板”時,樂隊往往奏長音,由主胡單獨托腔,要求主胡在長音時進行適當墊襯,而當一句唱腔在最后一個音完成時,不與演員同時結束,要適當延長(俗稱“托牢”),在接換后一句前,須侯好演員氣口,并可帶著裝飾音或滑音托入。
例如《楊八曲》中:
當演員唱第一個音“2”,主胡從空弦“1”托入上滑至“2”,奏成,在延長音時可加墊幾個裝飾音,并托住演員拖腔,當接唱(一片),主胡奏成或奏成,這些處理對演員都可起到幫襯作用,這也就是俗話說的“腔要托到喉嚨口”。“緊打慢唱”的唱腔特點與“散板”一樣,但樂隊演奏的是有板無眼的拍節奏。當演唱換接后句時,通常由鼓板點子引領,但主胡托腔時與演唱者的配合,會直接影響演員最后一個唱音的延長和接句氣口。因此需要演員、主胡、鼓板的默契配合,如《璇子》中:
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現代滬劇音樂中,突出了音樂為戲劇服務,為烘托劇情需要,樂隊往往擴大編制以增強音樂表現力。由于申胡制琴的改進,作曲家的介入,演奏技術的提高以及良好的音響條件,就更突出了主胡的音響和色彩。“保調托腔”不再是主胡一個人的責任,而是由指揮、主胡、鼓板乃至整個樂隊的互相配合來共同完成。主胡托腔應在保持“引領”、“包腔”、“墊頭”藝術特色的同時,根據戲劇情節和作曲者意圖,使演奏具有“情感化”,富有感染力。這就要求與演員在感情處理和氣息控制上保持一致,如同與演員同步演唱,并充分利用二胡的“滑音”、“顫音”、“揉弦”、“捺音”(用滑音強調重音)、“長弓”、“短弓”、“切分弓”等技術,使托腔更加細膩、貼切、棱角清晰;韻味更加濃郁、糯性,具有聲腔特點。在重點唱腔高潮處主胡還時常出現精彩的獨奏過門,如《甲午海戰·祭海》、《大雷雨·你說我不肯原諒你》、《十打譜》等中的主胡獨奏,既符合劇情需要又展示了主胡的琴藝。這些膾炙人口的獨奏過門為主胡愛好者所喜愛,還常常以此來衡量主胡演奏者技術水平的高低。
總之,一個優秀的主胡演奏者既要具有良好的二胡基本功和全面的音樂素養,又要有豐富的“保調托腔”經驗和樂隊領奏能力,還要充分熟悉唱腔、戲曲流派特點和演員的演唱習慣。
以上是筆者在滬劇團30多年主胡演奏中的一些體會和淺見,愿拋磚引玉,以引來更多對滬劇主胡演奏的深入研究和探討,同時也希望傳統滬劇伴奏藝術能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伍國棟.樂種文化與樂種形態的綜合研究——江南絲竹[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
[2]張再峰.京胡演奏大教本[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
[3]上海市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叢書編委會.滬劇[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
張佳林,江蘇省音樂家協會會員、長三角江南絲竹音樂聯誼會副秘書長、蘇州市級江南絲竹代表性傳承人、太倉市江南絲竹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