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時,再次深刻闡述“文化自信”,并且首次用“三個更”形容文化自信,充分表明新時期堅定文化自信具有極端重要的意義。
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我們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夯實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文化基礎,指明了基本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提供了行動指南。
作為輿論宣傳主力軍的各級黨報,要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擔當起時代和歷史賦予的重要使命,不斷創新輿論宣傳模式和路徑,引領廣大黨員干部保持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守護“文化版圖”,捍衛“文化主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夯實輿論基礎和思想文化基礎。
黨報不僅是黨委和政府的輿論宣傳工具,也是聯系廣大人民群眾的紐帶和橋梁。我們的報紙不僅要讓領導滿意,也要讓廣大人民群眾滿意。可是長期以來,由于機制上和觀念上、思想上的問題,我們往往強調了報紙的指導性,而忽視了報紙的新聞性、服務性和實用性;強調了正面直接的報道,忽視了多層次、多角度的滲透;強調了讓領導滿意,忽視了讓讀者、讓群眾滿意。
黨報工作者如何做到“勿忘初心”,服務好讀者群眾?首先,必須知道他們最關心什么、最需要什么。這就要求我們的編輯記者深入生活、深入一線抓新聞。編輯記者只有深入基層、深入人民群眾中去才能聽到群眾的意見、愿望、呼聲和要求。只有這樣,才能寫出有血有肉充滿激情的文章,才能反映他們工作和生活中的苦辣酸甜和喜怒哀樂。
近年來,作為咸寧市委機關報的咸寧日報,在中央、省委、市委宣傳任務繁重的情況下,推行記者編輯下基層“兩覆蓋”制度:編輯部全體記者編輯聯系鄉鎮新聞報道,全市每個鄉鎮都有記者編輯聯系。每個月,記者編輯輪流跑鄉鎮、進村組、訪農戶,獲取了大量新聞線索,其中許多線索反映基層干部群眾所需所盼、所思所憂,是他們掏心窩的話。
在這基礎上,要不惜筆墨、不惜版面地報道來自基層一線的新聞。在黨報的選題策劃會上,對于來自基層的新聞信息要高看一眼、厚愛三分,認真策劃后派骨干力量到一線采訪,然后在重要版面上刊登出來。咸寧日報在頭版開辟“泉都速寫”、在二版開辟“記者跑社區”等欄目,刊登來自基層一線的新聞稿件,實現了讀者群眾、同行專家和黨委政府三滿意。
“腳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積淀多少真情”這句令黨報工作者耳熱心跳的溫暖話語,道出了我們新的責任、新的使命:到基層一線去采訪,采寫群眾生活中的新聞。如此,我們的作品才有影響力和生命力,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得以踐行和弘揚。這份自信來自基層群眾,又通過新聞作品傳導到基層群眾。
習近平總書記闡述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繼承性和民族性時,要求把握好三種資源:馬克思主義、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國外哲學社會科學。這三種資源也是我們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資本和源泉。
當前,我國各種文化思想共生共存。體制內的黨員干部及其他工作人員,馬克思主義占主導地位;體制外的社會各個階層,大多信守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國學文化;廣大青少年則迷戀西方流行文化。黨報在輿論宣傳工作中,應注重運用并弘揚前兩種文化思想,抵制西方的“普世價值觀”、“新自由主義”等文化思潮的侵襲。
新聞報道中,需要大量的論據支撐,特別是新聞評論這一黨報的靈魂和旗幟,大量需要依據公認的理論和思想,分析、論證新的觀點。過去,黨報工作者特別是評論員主要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態中尋找依據和論點,能夠被信仰馬克思主義的黨員干部所接受,達到預期的宣傳效果。現在,隨著社會文化思潮不斷復雜化,文化需求不斷多元化,我們應拓展寫作思維方式,注重采用國學國粹,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甚至是融入國學中的釋家文化。新聞稿件中,既要強調“馬克思說”、“恩格斯說”、“列寧說”,又要習慣“孔子說”、“孟子說”、“老子說”,使黨報的宣傳報道不僅被黨員干部所接受,還被社會各階層的群眾所認可,形成全社會的共同意志。
“順理而舉易為力,背時而動難為功”。在新的時期,黨報工作者既要具備扎實的馬克思主義功底,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來講述中國故事,又要掌握深厚的國學文化知識,善于闡述蘊含國學文化的中國方案。如此,黨報就能對內凝聚民心民智,形成強大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氣場,對外積極傳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高中國話語權和中國故事的吸引力。
黨報的顯著特點是政治性強、政策性強、權威性強,正因為如此,黨報往往顯得高高在上,嚴謹有余而活潑不足。如何增強黨報語言的活力,使黨報在“喉舌功能”和“受眾歡迎”之間找到最佳的平衡點,拉近黨報與讀者群眾的距離?
首先,新聞語言要貼近讀者群眾,要調整與讀者群眾的關系,樹立服務思想、平等思想。語言文風從自上而下單方生硬灌輸、動輒板著臉孔教訓人轉變為與讀者群眾的平等交流互動,使黨報富于親和力。要改變語言概念化、結構化、機關化的狀況,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形象生動,像拉家常一樣富有人情味,切忌“打官腔”說鬼話,切忌“放空炮”說瞎話。
其次,新聞語言要貼近生產生活,講方言俚語,講下里巴人,真實地還原生活。群眾是最好的老師,基層是最大的課堂。用帶有泥土氣息的語言表達群眾的心聲,講述基層的故事,就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過去,黨報記者在采訪農民、工人時,總愛把他們樸實的語言進行“規范化”,加工成所謂的“書面語”,“一個月賺了多少錢”變成“月平純收入是多少元錢”,“賺錢蓋房子”變成了“為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不僅少了原汁原味的美感,還誤解誤傳了群眾的原意。其實,多用群眾的“原話”,少“圓話”,新聞作品作品才更有原創之美,更有藝術表現力。
再次,黨報工作者要善于講故事,用可親可信的新聞故事替代“工作簡報”和“總結材料”。古今中外廣為流傳的名著佳作,莫不是生動的“故事匯”,莫不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人物悲喜劇。我們過去有很多教訓,向外國朋友傳播國學文化,向國內讀者群眾傳遞先進典型的正能量,習慣采用“黨報語言”,假大空話連篇,說教性強,故事性差。結果,宣傳效果差強人意,人家不愛聽不買帳。相比之下,近年來,國家領導人外出訪問時,講一些大家都熟悉的人物故事,或者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事件,廣受外國政要和民眾的歡迎。新聞報道同樣如此,“一二三四”、“甲乙丙丁”式的大堆材料沒有人看,而從基層和生活中挖掘故事,實現新聞事件故事化,新聞故事人物化,才能打動讀者群眾,我們的新聞作品才具有文化自信感染力。
作為傳統媒體,黨報也面臨著轉型發展的壓力。如何轉型?朝哪個方向發展?不同的人、不同地區的黨報有著不同的思考和答案。然而,服務并服從宣傳工作大局,做文化自信的踐行者和引領者,應是各級黨報、全體黨報工作者共同的路徑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