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18歲及以上成人糖尿病前期率為50.1%,近5億國人正面臨著未來患糖尿病的高危風險。
2008年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組織的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我國20歲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前期的比例為15.5%。5年間,糖尿病前期人群數量的爆發式增長與診斷標準變化有重要關聯。
在這一新的糖尿病診斷體系中,糖化血紅蛋白處于5.7%~6.4%的階段,雖然沒有命名為糖尿病前期,但類似于用血糖檢測診斷的糖尿病前期,也是患糖尿病的高危狀態。
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每年有5%~10%的人將發展為糖尿病。針對糖尿病蔓延態勢,近年來,我國已加快防控步伐,但就整體而言,對糖尿病的早期防控并不讓人樂觀,這從糖尿病預防的經費投入少便可見一斑。
衛生發展研究中心衛生費用核算與政策研究室主任張毓輝介紹,2011—2012年,該中心對全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衛生費用核算與籌資機制進行了專題研究,糖尿病是唯一單列出來的疾病。“這主要是考慮到糖尿病近年來迅速流行,可能造成極大的經濟負擔。”
研究結果顯示,2010年,我國用于糖尿病防治的衛生總費用為779.64億元,占當年慢性病衛生總費用的6.04%,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0.19%。
從年齡分布上看,我國糖尿病防治費用近一半發生在60~74歲年齡組人群,但30~44歲年齡組、45~59歲年齡組發生的費用已分別占總費用的8.45%和29.72%。研究者認為,我國糖尿病發病年輕化的趨勢較為明顯,越來越多正值壯年的人士在邁入“糖尿病大軍”,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勞動力負擔。
“作為一種單一疾病,糖尿病造成的經濟和社會負擔已相當驚人,但從費用流向上看,糖尿病仍重治輕防,疾病早期控制不理想。”張毓輝說。研究結果顯示,我國糖尿病衛生總費用中,僅有3.65%用于預防服務,近80%用于治療服務。
專家指出,要扭轉當前糖尿病高危人群日益龐大的被動局面,必須從個體到社會形成合力,將早期預防的理念真正變成個人的自覺行動。人體血糖水平處于可變狀態,通過積極的生活方式干預,異常的血糖水平能夠保持穩定或恢復正常。
針對糖尿病前期人群,《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只建議采用生活方式干預。這主要是由于目前藥物干預的長期療效和衛生經濟學作用還缺乏充分證據,因此,各國也都沒有將藥物干預作為主要的預防糖尿病手段。
面對我國糖尿病高危人群身處“險境”卻不自知,很多人即使知曉后也不以為然的嚴峻現實,專家認為,這需要醫務人員、行業組織、大眾媒體、政府部門等多方協作,加大健康宣傳力度,大力宣傳疾病防控知識,推廣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大眾對糖尿病防治的重視程度,做好自身健康管理。在個人加強自我健康管理的同時,還需要全社會總動員,從環境、交通、食品等多個環節入手,努力營造更有利于公眾“采用健康生活方式去生活”的社會環境。
張毓輝也建議,應加強政府責任,制定包括糖尿病在內的慢性病防治的政策、目標和長期行動計劃,建立慢性病投入的多部門合作機制。同時,應完善醫療保險對于慢性病防治的制度設計,在全民醫保的背景下,探索在醫療保險內部動員資金,將預防服務納入醫保補償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