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列維
谷歌、Facebook、微軟等科技巨頭為了生存,不得不跟自己的政府開戰,而互聯網也不再同于以往——危在旦夕的不只是公司營收,還有自互聯網誕生以來就是高科技界之維系的理想。
硝煙初起
2013年6月6日,《華盛頓郵報》的記者給蘋果、Facebook、谷歌、雅虎等互聯網公司的宣傳部門打去了電話。之前一天,英國報紙《衛報》刊發一則報道震驚了美國人:電信巨頭Verizon自愿向美國國安局提交了一個數據庫,里面含有經過該公司網絡撥打的每一通電話。
寫這則報道的是記者格倫·格林沃爾德,爆料內容則來自一名29歲的IT顧問愛德華·斯諾登。后者已經帶著數十萬份記錄著國安局秘密項目詳情的文件離開了美國。
《華盛頓郵報》記者巴頓·格爾曼也接洽了斯諾登,他把這個故事延伸到了硅谷。格爾曼想成為第一個揭露國安局絕密項目“棱鏡”的人。
斯諾登掌握的文件顯示,一些互聯網公司授權給國安局和聯邦調查局,讓他們直接訪問自己的服務器,并獲取其中的音頻、視頻、照片、電子郵件和文檔。
所以,2013年6月6日,《華盛頓郵報》的一組記者打電話聯系這些科技公司,請他們對此事發表評論。一場威脅到行業根基的連鎖反應就此拉開序幕。
多年以來,這些科技公司的關鍵政策問題,就是在維護用戶的隱私VS基于用戶個人資料為他們提供更好服務之間把握微妙的平衡。雖然有些爭議,也存在法律灰色地帶,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公司還是取得了大致的平衡,他們也因此得以繼續發展壯大。
在接到《華盛頓郵報》記者電話的那一瞬間,這種平衡就被打破了。措手不及的高科技界被拋到了一個戰場上,這件事可不是Facebook過度分享信息,Gmail中的廣告太詭異那么簡單。為了互聯網的前途,這些高科技公司將不得不跟美國政府開戰。
但首先,他們必須要確定如何回復《華盛頓郵報》?!拔覀冇?0分鐘的時間作出回應?!?Facebook安全負責人喬·沙利文說,該公司從來沒有人聽說過棱鏡項目。Facebook和其他公司讓國安局直接訪問他們的服務器并獲得大量信息的說法,似乎純屬子虛烏有。CEO馬克·扎克伯格在大吃一驚之余,問高管們是否有這種事。他們都回答說“沒有”。
與此同時,谷歌、蘋果和微軟也同樣被這件事攪得驚慌失措?!拔覀冊诠旧舷麓蚵牐菏欠翊嬖谌魏瓮低得@取信息的做法。”谷歌首席法律顧問肯特·沃克說?!按鸢付际菦]有?!?/p>
無論如何,《華盛頓郵報》在那天刊發了棱鏡項目的報道?!缎l報》也在大約一個小時之后刊發了類似的內容。
國安局有一個幻燈片文件,共有41張圖片,讀者可以看到泄露的幾張圖片。其中一張列出了跟該計劃有關的科技公司,以及他們在這個項目上充分合作的最早日期:最先是微軟,2007年9月,然后是雅虎,2008年。接下來是谷歌和Facebook,2009年。最后是蘋果,2012年10月。
就在此前一天,公眾已獲悉, Verizon(可能還有其他電話公司)已經向政府提交了所有的通話記錄?,F在,同樣的事情似乎又發生在了電子郵件、搜索歷史,甚至Instagram圖片上。
百口莫辯
這些科技公司發了律師函,否認他們授權讓美國政府直接訪問自己的客戶數據。但復雜的地方在于,他們確實參與了(往往是在不情愿的情況下)一個政府項目:如果一個秘密法庭命令他們提供數據,他們就會照辦。而且這些公司還不能談論這些細節,一則是因為法律禁止他們全面披露這些情況,二則是因為他們也不知道這個項目的運作細節。所以這些科技公司否認參與棱鏡項目的表態,被大家視為了公關手法。
他們幾乎沒有時間來確定如何予以置評,奧巴馬總統就介入此事了。雖然奧巴馬含蓄地證實了這個項目的存在(并譴責泄漏它的行徑),他說,“互聯網和電子郵件監聽活動的對象,不包括美國公民以及任何居住在美國的人?!?/p>
這個說法可能讓一些美國人感到安慰,但對高科技行業卻沒有任何幫助。蘋果、Facebook、微軟和雅虎的大多數用戶都不是美國公民。現在外國用戶以及外國監管機構(比如歐盟的監管機構)開始覺得,使用美國的服務就相當于是直接向美國國安局提供數據了。
這些科技巨頭花費了多年時間來培養用戶信任,而現在,這份來之不易的信任可能就此蒸發——他們似乎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法律堵住了他們的嘴,他們沒有辦法平息大家的懷疑。
“政府沒法再把精靈召回瓶子里去了。” Facebook的全球聯絡主管邁克爾·巴克利說。“我們確實可以發布各種聲明或統計數據,但問題是,隨著政府監聽活動的陸續曝光,會有人相信我們嗎?”Facebook的扎克伯格表達了他對“棱鏡”項目的反感,“美國政府捅了簍子。”他說。
但政府這些行動(以及斯諾登曝光這件事)帶來的不良后果,卻落在了扎克伯格、拉里·佩奇、蒂姆·庫克、瑪麗莎·梅耶、史蒂夫·鮑爾默這些人的頭上,落在了科技公司的員工以及投資者頭上,但凡這些公司的服務器里存有用戶的數據。
徒勞的抗爭后微妙的抵制
雖然這些科技公司2013年6月之前從未聽說過“棱鏡”這個名字,但他們逐漸了解到,這是一個幾年前開展的項目。根據該項目要求,他們提交了一些數據給政府(往往是在沒有正式搜查令的情況下),目的是為了國家安全。該項目的法律依據之一,是1978年的《外國情報安全法》,簡稱FISA。
雅虎曾經質疑棱鏡項目要求公司提供用戶資料的做法是違憲的,并在FISA法庭上據理力爭,結果他們被告知:這個做法是合法的,如果公司不合作,就會被指控為藐視法庭。
科技公司也做了一些微妙的抵抗。例如增加提交信息的難度,或根據FISA的要求,如果公司提交了信息,政府要提供費用上的補償。有公司把這當成一種方式,來限制政府的要求,“讓他們做決定前三思而行”。
但是終究來說,有更大的經濟動機在推動他們跟政府合作。“大公司跟政府之間有很多業務往來,”一家大型科技公司的高管指出,“你很難跟政府官員這么說話:‘我們正在這件事情上跟你們開戰——另外,那個4億美元合同可以給我們嗎?”
無法調和的沖突
這個沖突似乎沒有辦法調和。雖然硅谷需要為用戶提供透明度,但間諜機構卻是在隱蔽地開展行動。這當然是有原因的,因為正在使用互聯網的恐怖分子如果知道了科技公司會把信息提交給國安局,可能就不會再繼續使用它。
然而,更糟糕的事情還在后面。
2013年10月,斯諾登又曝光了國安局另外一個代號是Muscular的項目:美國國安局及英國政府通訊總部如何入侵谷歌和雅虎數據中心的內部光纖,截取他們的用戶信息。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則報道解開了困擾科技公司幾個月的一個謎團。他們終于明白為何自己公司沒有提供的情況下,國安局卻擁有的海量數據是怎么來的了。政府攔截科技公司數據中心通訊的消息,讓科技界炸開了鍋,大家感覺就像自己的家被搶劫了一樣。這是一種遭受背叛的憤怒。
覺得一個法律程序是違憲的,因而反對它,這是一回事;一家負有保護用戶隱私責任的美國公司,發現在網絡馬其諾防線外盯著自己的,卻是美利堅合眾國政府,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Muscular項目曝光之后,憤怒之余,很多科技公司開始強化安全措施,使其更加難以被破解。微軟首席法律顧問布拉德·史密斯在一篇帖子中寫道,采取這些措施是為了確保政府獲得數據是“由法院決定的,而不是由技術蠻力決定的”。
2013年11月,斯諾登在德國新聞周刊《明鏡》曝光了另一個事件:美國國安局和英國的政府通信總部合作開展了一個行動,國安局建立了假的Slashdot和LinkedIn網站。當Belgacom員工試圖用公司的電腦上Slashdot和LinkedIn時,他們就被引到了假冒的網站去,在那里,間諜把惡意軟件植入他們的設備。這嚴重動搖了用戶對美國科技公司的信任,特別是海外用戶確實更心存疑慮。美國參議員懷登說:“在嚴峻的全球經濟形勢中,這件事削弱了我們的競爭力。”
互聯網割據的隱憂
遭受威脅的不只是科技公司的營收,還有自互聯網誕生以來就是高科技界之維系的理想。
“我說美國政府捅了簍子,原因之一就是:世界各國的政府可能會制定自己的法律,允許入侵互聯網用戶的信息,這就對互聯網的安全形成了威脅?!痹瞬裰傅氖且粋€長期存在的潛流:互聯網割據。它有可能破壞網絡本身。
斯諾登曝光的項目讓人們開始質疑互聯網的角色:它仍然是自由言論和自主的象征嗎?如果網絡成為了一種大規模監聽的手段,由此產生的戒備心理可能會影響人們使用它的方式。
一些遭到美國國安局監聽的國家,把這件事作為一個理由,要求在本國產生的數據就保留在國內,以免它們落入美國間諜的手中。
巴西總統迪爾瑪·羅塞夫在得知自己遭到美國國安局監聽之后,開始推動一項法律,要求把巴西公民的個人資料全部儲存在該國境內的服務器上。馬來西亞隨后也頒布了類似的法律,而印度也開始提倡數據保護主義了。
在熟悉互聯網協議的人聽來,這種做法蠢透了。谷歌的德拉蒙德說,這會形成幾十個獨立的、彼此不進行溝通的互聯網?!斑@不現實,非常短視?!?LinkedIn的羅滕伯格說,這意味著你到了別的國家將不能使用自己的網絡數據。但不只是發展中國家在這樣做,據說德國在默克爾被監聽事件曝光后也已有類似的計劃。
這么做的國家多了,互聯網上就會形成諸侯割據的局面,其開放的本質將遭受毀滅性打擊,開展互聯網業務的成本也會大幅攀升。這就是科技公司在“棱鏡門”事件后最大的擔憂。
互聯網割據最糟糕的影響之一,就是可能會危及創業公司的發展前景。如果Facebook或YouTube在發展的初期,不得不弄清楚如何將數據存儲在幾十個不同國家,這些公司還會發展壯大起來嗎?
越來越多的市場,比如巴西,正在努力通過一些法律。這些法律基本上是在說,“你不能在這里開展業務,除非你把我國用戶的數據存儲在我們國內。”對一些大公司來說,付出高昂的成本之后還有可能辦到這一點,但對于一些年輕的初創公司而言,這就會直接澆滅他們為全球各地的人創建服務的抱負。
“這不是這些公司的過錯。他們也是被迫這么做。美國政府有責任在國內外為這些公司提供支持。這才符合美國的最佳利益。我們不希望這些公司喪失經濟能力和優勢。這是為了美國的未來著想?!蹦憧赡芤詾檎f這番話的是谷歌、Facebook、微軟、雅虎的發言人,但其實它卻出自國安局局長基思·亞歷山大將軍之口。然而,他仍然堅持認為這些項目是合法的、必要的,而且尊重了公民隱私,即便它們已經傷及了科技公司。
雷·奧齊是Lotus Notes的發明者,也是最早提倡使用強大加密方式的人之一,他說:“我之前太天真,一直覺得美國稍微純凈一些,覺得我們獲取信息的過程是正直的。政府會向公司提出獲取信息的要求,其范圍也不大。但后來我清醒過來,發現我們跟其他國家也差不多?!?/p>
(綜合摘編自澎湃新聞網、政商閱讀《商業周刊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