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燦
她的整理法則的關鍵字是“怦然心動”,即整理時該選擇“要留下的東西”,不應該去選擇“要丟掉的東西”,而一件東西該不該留下,取決于當下它是否讓你“怦然心動”。
30年前,作家村上春樹在散文集《蘭格漢斯島的午后》中寫道:“抽屜里塞滿了折疊整齊卷好的干凈內褲,不正是人生中小而確切的幸福之一嗎,我這么認為。”這篇文章的篇名叫“小確幸”。30年后,一個教人將抽屜里塞滿折疊整齊卷好的干凈衣物的日本女性近藤麻理惠,入選《時代》2015年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榜單,和她一起入選的另一名日本人則是村上春樹。
近藤麻理惠的職業是整理咨詢顧問,簡單地說就是教人如何將房間和家整理干凈簡潔。一項看起來并不高大上的工作,卻在年輕的近藤手中發展為一項近乎風靡亞洲和西方的整理收納魔法,被英國媒體稱為“日本整理女王”。她的成功確實有些令人難以置信。
“怦然心動”的整理法則
把家務做到極致也能成為大師,這是近藤麻理惠的人生經驗寫照。今年32歲的近藤麻理惠從5歲開始就著迷于媽媽訂閱的家居和時尚生活類雜志,從小就對烹飪、清潔、整理、洗衣、縫紉等家務活很感興趣,19歲還在讀大二時就開始從事家務整理咨詢,就連畢業論文《從性別角度看做整理》也與之有關。
近藤的工作主要分為到家服務和整理收納課程培訓。到家服務是對客戶進行一對一的家居整理指導,通常一個家庭需3-5天完成整理,每天工作5小時。今年年初,英國作家漢娜·貝茨就邀請近藤到家里指導整理收納,她把這段經歷寫成報道發表在英國《每日郵報》上。此外近藤還成立了整理收納培訓學校和相關協會,不僅教學生改善自家環境,還為立志投身整理行業的學員提供專業培訓。她的整理收納課程不僅針對居家女性,也針對企業經營者,據說谷歌總部也邀請她去做演講。
2010年,近藤推出自己的第一本書籍《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其整理觀念很快風靡日本,后來被改編成同名短劇,由日劇女王仲間由紀惠出演整理師。2013年該書在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等歐洲國家相繼出版,次年在美國發行,如今已被譯成30多種語言文字,全球熱賣超過500萬冊。在美國,該書賣出了約150萬冊,被亞馬遜評為2014年必讀書籍之一。2016年1月,近藤最新著作《怦然心動:圖文并茂的收納整理藝術》在美國和英國上市,市場反響依然火爆。
在Instagram社交媒體上,粉絲們直呼“近藤拯救了我的生活”,紛紛曬出整理前和整理后的房間對比照片,并自創了“Kondoed”來形容“近藤式”房間,用“Kondoing”來形容她的整理藝術。熱情的粉絲們自稱是Konverts,該詞是“Kondo”(“近藤”姓氏)和“convert”(皈依者)的結合體。有粉絲還堅持每天寫日記,來記錄使用近藤整理法后每天的生活和變化。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到底有何魔法呢?近藤麻理惠整理法則的關鍵字是“怦然心動”(“Spark Joy”),即整理時該選擇“要留下的東西”,不應該去選擇“要丟掉的東西”,而一件東西該不該留下,取決于當下它是否讓你“怦然心動”。
在談到具體的整理法則時,近藤主張愚公移山式的分期收拾整理法注定失敗,應該一次性地整理所有東西,并提出了分類集中處理法,即把同類的東西全都集中在一起后再做出判斷處理。近藤還創新了許多獨特的收納法。
近藤法則背后的日本文化
通過整理收納,近藤衍生出一套從整理改變人生的理念。在她看來,整理房間是“檢視自己過往”的好時機,在整理的過程中人會清楚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什么比較適合自己什么不適合,什么對自己比較重要什么比較不重要,那些無關緊要的、次要的、不夠重要的物品都被丟掉,雜念也隨之摒除。她認為整理并不是人生的目的,真正的人生始于整理之后,住在一個干凈的環境中,人的自我感知會有所提高,不僅改變生活方式,也能帶來精神和工作上的轉變。
近藤的整理收納理念與近年來日本興起的另一種整理理念“斷舍離”有異曲同工之妙。“斷舍離”是日本雜物管理咨詢師山下英子提煉出來的:“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去多余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念。山下英子說整理物品其實是整理自己,把埋沒的自己挖掘出來,給人生做減法。有人評論,“斷舍離”更像是一種修行心態,而近藤的理念則更女性化且更具指導性。
整理收納文化在日本有著悠久的傳統。在日本,由于家庭空間擁擠逼仄,人們必須依靠條理分明的整頓和定期丟棄維持生活秩序。日本企業從很早開始就推行5S現場管理法: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u)、清潔(Seiketsu)、素養(Shitsuke)。這種管理方法強調把必要的東西與不必要的東西明確嚴格地區分開來,不必要的東西要盡快處理掉。
近藤承認自己的工作深受日本文化的影響,特別是日本宗教神道教。神道教倡導樸素美學,認為整理和清潔是一種養性修心的過程。每次整理房間之前,近藤都會祈禱默念以示跟房子打招呼,主張在丟掉一件東西之前要對其說“謝謝”。近藤認為日式生活哲學的精華體現在對物品的珍視上,對物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對待物品像對待人一樣溫柔。這種說法與神道教的“萬物有靈”觀念密不可分。
在當年《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的新書提案會上,日本的出版商們大多并不看好近藤,但SUNMARK出版社的編輯高橋友寬一眼就看中了這個菜鳥作家,覺得這個“一談到整理整個人就散發光彩”的女孩一定會紅。高橋的預感是正確的,近藤很快就成為熱門的電視嘉賓。在互聯網的助攻下,新書銷售勢頭良好。就在近藤的新書推出不久,日本發生了“3·11”大地震。許多分析認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真正走紅是趕上了這個特殊時期,海嘯和地震促使人們直視周遭財物的真正價值,篩選出哪些才是生活不可或缺的,而近藤的書臨危受命,成為最佳指南。
歐美人也有整理的煩惱
隨著近藤著作在西方出版發行,近藤的整理收納法則在歐美國家得到追捧。雖然近藤的工作看起來更貼近日本人的生活和文化傳統,日本家庭和西方家庭之間也存在不小差異,但近藤認為歐美人和亞洲人在整理上的困惑基本上是一樣的。今年1月,她在巴黎的演講就有6000名觀眾到場,是她近年來所有演講中規模最大的一次。
《華爾街日報》評論稱,《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之所以風靡一時,關鍵在于美國經濟狀況回升,大量人口從郊外向市中心回流,這本書的出現可謂恰逢其時,反映出時代精神的轉換,因而特別能夠打動讀者的心靈。據《紐約客》統計,美國各個地區的慈善物品捐贈有持續增加的趨勢,僅在紐約地區,2015年初已累計有1.1億美元的慈善實物捐助,比上年同期增加22%。這種情形與經濟相對復蘇有關,人們紛紛購置新物品,而如何處理舊物品就成為人們頭疼的問題。
《洛杉磯時報》最近撰文稱,有調查顯示女性承擔了比男性更多的家務勞動,美國女性平均每周要花費兩個多小時做家務,因而近藤的客戶大部分都是女性,近藤式的家也成為一種女性現象。文章稱,近藤整理法則讓女性忘記了整理是件苦差事,通過欣然接受它來找到釋放途徑。
提姆·哈福德是《金融時報》的專欄作家,也是《臥底經濟學》的作者,全家都是近藤的粉絲。他曾撰文稱贊近藤麻理惠不僅是整理收納大師,更是天生的經濟學家。他認為近藤至少揭示了3個連他自己都忘了的經濟學原理:忘記了人人都有維持事物現狀的傾向;忘記了收益遞減效應;忘記了機會成本。
不過并非所有人都認同近藤的整理法則。加拿大作家索菲·帕帕馬科表示她很享受自己精心策劃的混亂,吐槽近藤看起來就像是生活在藝術畫廊、候車室甚至陵墓里。《金融時報》副主編露西·凱拉韋2014年冬天曾買下10本《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送給朋友作為圣誕禮物,隨后一半的人給她傳來了他們整理一新的抽屜照片,一半的人則回復稱只保留讓你怦然心動的東西的觀點是“一派胡言”。
(張小明薦自悅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