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過幾十年發展,中國經濟法也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其最大的成效是讓中國本土思想意識形態成為根本力量促進了我國經濟法的發展,并與國際經濟法并駕齊驅,體現了中國經濟法的開放與活力。本文通過對中國經濟法發展歷程的簡單回溯,以及各階段我國經濟法的地位與價值,探討中國經濟法的特殊性及發展進程,從而對中國經濟法有進一步的認識。
關鍵詞:經濟法;發展;進程
現代對經濟法的定義是調整現代國家宏觀調控和干預市場監管的經濟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關系進行整體、系統、全面、綜合調整的一個法律部門。現代經濟法體系起源于資本主義國家,在后期發展中逐漸移植與變革而成為各個國家經濟活動發生的依據。中國的經濟法發展歷程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從1979年至1985年為起步階段;1985年至1992年為確立發展階段;1992年至今為深化漸趨成熟階段。我國的經濟法在演變改革的進程中,與實際國情相結合,呈現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獨有的時代特點。
一、我國經濟法的產生
我國經濟法的產生與發展自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我國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并頒布了一系列經濟方面的規范法律,開始從宏觀上全面控制國家的經濟活動,并對全部企業乃至公民個人的經濟生活也實行干預與控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開始根據實際國情調整經濟法,這個時期是我國經濟法的起步階段,處于經濟法則法規建立的探索期。
隨著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變革與法制意識的增強,經濟法與加強經濟法制建設的問題逐漸在法學領域被提出。20世紀90年代,我國黨中央結合建國來的利弊經驗,開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刺激對內經濟,開放對外經濟。而新時期中國的經濟法正是為了適應這個改革而發展確立起來的。黨的十四大明確了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的經濟體制發展方向,后又兩次寫入憲法,使此經濟體制的實施得到了鞏固,并一直沿用至今,尤其是在2001年我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開啟了我國經濟法漫長平穩的的發展進程。
二、我國經濟法的特性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出發點是要改變過去僵化落后不符合我國實情的管理體制,要確立新的適合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規范化模式。經濟法必須是可以達到促進與保障經濟體制改革,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諧發展這個核心內容而服務并實施的。
我國經濟法是與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輔相成的,其特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它是構建社會主義經濟法律體系的內在要求。經濟法在各法律范疇中擔負著協調統一各經濟部門及經濟活動的功能,鞏固社會主義公有制,保護多種所有制形式的合法權益、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是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強有力后盾。另一方面,經濟法的確立與完善,可促進我國對外經濟的發展,進行各種先進技術的交流和合作,保障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的前進,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現代化與國際化。
三、我國經濟法的發展進程
在我國多元化、全方位的對外開放背景下,我國的經濟法既面臨著嚴峻的考驗與挑戰,又有新的機遇,新的經驗模式,推動著經濟法的改革。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大環境開始發生變化,世界開始呈現一種全球化形式,在國際形式的逼迫下,中國的經濟法開始向西方國家學習,尋求符合社會經濟環境三者協調同時又適應中國國情的可持續發展法律和政策框架。
西方國家的經濟法是萌芽于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階段向壟斷階段過渡的漫長發展過程中的,這個階段日益暴露出資本主義市場機制的不足,最終引導了西方經濟法的變革。由于其的產生周期漫長,經過幾百年的歷史發展而逐漸形成,是一切社會經濟活動發生的法律依據。而在中國,因其歷史局限性,而形成市場不成熟、市場主體的界定模糊等弊端,使得發展中國家的資源優勢不能在短時間內充分利用市場自身的調節力量而造成市場滯后,因此,從客觀上要求國家政府來進行調控與把關,從而保障促進市場的發育與健康走向。于是政府對市場經濟發展初期的立法需求應運而生,但是因計劃經濟的留存,固然會對新的經濟法則的確立產生影響,于是運用的國家權力進行調控干預經濟的法律手段,稱其為“經濟法”。在中國經濟法的改革發展過程中,要對中國經濟法有更準確的認識,不僅要保證其的成長獨立性,也要把握國家調控干預的界限,從市場需求與實際國情入手建立起真正屬于中國經濟法的理論體系。
對中國經濟法的認識,既不能照搬西方國家的經濟法模式與經驗,也不能因中國經濟立法的繁榮而盲目樂觀,我國經濟法有別于西方經濟起步晚,它在立法力度與制度建設等各方面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缺陷不足,我們應保持中正理性的態度,賦予經濟法全新理念,以適應國情適應民眾訴求為根本,緊跟時代腳步,與時俱進,必將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贏得可持續發展,推動著我國經濟立法制度走向完善與成熟。
參考文獻:
[1]朱崇實,李曉輝.開放性:我國經濟法發展的進路與啟示[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3:65-73.
[2]李玉虎.經濟全球化與我國經濟法的變遷[J].安徽大學學報,2006,04:59-63.
[3]朱崇實等.中國經濟法學三十年發展的回顧與展望[J].經濟法論叢,2009,01:1-36.
[4]周林彬,李勝蘭.制度變遷與中國經濟法的創新[J].學術研究,2001,02:75-80.
作者簡介:夏昕(1994- ),女,遼寧鞍山人,沈陽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法學(國際經濟法方向)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