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悅
摘 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對隨機抽取的200名大學本科在校生進行調查,探討各種因素對于大學生歸屬感的影響,分析問題、提出建議,促進大學生歸屬感的建立和提升。
關鍵詞:大學生;歸屬感;醫學專業
一、提出問題
每年九月份,全國各大高校就會迎來一批新生,他們都將在一個新的環境中完成自己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習與生活。這些學生們在他們四年或五年的大學生活中,會不會對所在的學校產生一種很強的歸屬感?同一個學校的學生中,來自不同地區、專業以及年級的學生之間有沒有歸屬感的差異?家庭經濟背景對學生的學校歸屬感有沒有影響?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上有沒有性別差異?輔導員對大學生學校歸屬感有沒有影響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實際調查分析,加以研究才能給出真正的答案。本文就是以上述這些問題為出發點來調查研究的。
(一)什么是歸屬感?
歸屬感有以下兩種含義:一是指個人自己感覺被別人或被團體認可與接納時的一種感受;二是佛洛姆氏理論中的術語,意指心理上的安全感與落實感[1]。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在1943 年提出“需要層次理論”,他認為,“歸屬和愛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滿足了這一需要,人們才有可能“自我實現”。
De Vos和Dijkstra(2000年)把學校歸屬感定義為,學生感覺到自己是班級或學校的重要一員、被他人接受、被他人認為有價值及與他人成為一個整體的一種情感。L.H.Anderman(1999年)指出學校歸屬感就是學生在一個特定的學校內感到自己是受人尊重的,是舒服的;2003年,他在原有基礎之上完善了對學校歸屬感的理解,他認為學校歸屬感提及的是學生觀察到的教學的社會背景以及他們認為自己在學校結構中的位置是怎樣的一種感受。中國學者徐琴美(2005)等人指出,學校歸屬感是學生對自己所就讀的學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認同和投入,愿意承擔作為學校一員的各項責任和義務,及樂于參與學校活動。
(二)影響大學生學校歸屬感的因素?
針對目前大學生學校歸屬感不強的問題,以及出現的學生種種厭學現象。筆者結合Goodenow學生歸屬感問卷以及學校的實際情況,編制了一份關于大學生學校歸屬感的調查問卷,旨在能過全面、深入地了解本校大學生學校歸屬感的形成過程,及在這個過程中哪些因素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問卷共隨機抽取了200名天津醫科大學的本科在校生進行調查,調查問卷分為“學校歸屬感”、“學校因素”、“自尊、自信”、“人際關系”四個部分,設置了共59道問題,希望可以從不同方面分析影響大學生學校歸屬感的因素[2]。
二、分析問題
問卷調查的結果經筆者通過SPSS19.0軟件處理后,針對“性別”、“家鄉”、“學科類型”、“年級”、“是否為學生干部”等五個分組利用t檢驗和秩和檢驗統計分析后,得出如下參考意見。
(一)大學生學校歸屬感的性別差異
相對而言,大學女生的學校歸屬感比男生要高一些,不過也不是很明顯。或許是因為醫科類大學的女生比較多,她們會經常一起逛街或搞些小活動,通過這些可以增進同學之間的感情。而男生之間的交流就沒有這么多,他們的課余時間多數消磨在宿舍,各自上網聊天或者是玩游戲。因此,在影響學校歸屬感的因索中,女生在“人際關系”部分的統計學意義較大。
(二)大學生學校歸屬感的家鄉差異
家鄉差異主要集中在“自尊、自信”、“人際關系”這兩個部分的調查結果中,地域的差異會直接導致氣候、飲食的不習慣,經濟發達程度的不同也同時影響著大學生們的學校歸屬感。調查結果顯示來自一線和二線城市的大學生學校歸屬感要明顯強于來自相對貧困地區的大學生。
(三)大學生學校歸屬感的學科類型差異
此次問卷調查選取了大學文科和醫科兩個類型的學生作為問卷對象,通過分析發現,兩個學科之間學校歸屬感的差異并不明顯。盡管不同學科在教學資源和就業前景方面存在差異,但這些因素對大學生的學校歸屬感影響程度非常低。
(四)大學生學校歸屬感的年級差異
筆者通過調查問卷發現,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學校歸屬感存在差異。大一學生基本上沒有形成歸屬感,筆者所調查的學生很多不是主動選擇來到這個大學或者學現在的專業,所以心理和情緒上都難以接受這個。大二學生的學校歸屬感基本處于中等偏下的水平,這個階段的學生還處于感知和探索階段,與老師和同學的接觸開始增多。大三以上學生的學校歸屬感有明顯的提高,基本達到中等甚至是中等偏上的水平,調查對象都反映老師和同學是他們感到歸屬感強的重要原因[3]。
(五)大學生學校歸屬感的學生干部差異
該因素的調查結果顯示,現在擔任或曾經擔任過學生干部的調查對象學校歸屬感要明顯強于未擔任過學生干部的調查對象。能夠置身于活動之中,親身參與是他們尋找學校歸屬感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解決問題
大學時光是人生中彌足珍貴的一段時期,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的關鍵時期,為了讓每一個學生盡快完成大學與社會的銜接過程,最大程度的尋找到屬于自己的學校歸屬感,筆者需要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抓好新生入學教育
把培養學生自身交往能力作為新生進校的第一課,建議在新生報到時就要求新生向輔導員和宿舍室友自我介紹,讓學生在踏入大學校園的第一時間,就熟悉身邊的環境和師生,降低學生的孤寂感。結合醫科類學校自身辦學特色和校園文化,通過多種形式向學生介紹學校的基本情況,學科建設和就業方向,使學生對自己的大學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對所學專業有一個清楚的認識。通過“思想道德”類課程,向學生講授大學集體生活、大學學習和人際交往的特點,以及大學新生學習、生活和心理適應不良的表現、原因和對策,引導他們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尋找到自己的學校歸屬感。
(二)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學生學校歸屬感的重中之重。首先,筆者要成為學生的“成長導師和生活良友”,不僅在專業課學習上關心幫助學生,還要從思想、生活、心理等各方面關注學生成長。要做到思想上積極引導、學業上認真輔導、心理上及時疏導、生活上熱情指導、人生上當好向導。其次,要發展和諧的同學關系,要加強學生交友指導,提高學生擇友能力,培養學生開展社會交際的素養,幫助學生克服大學時期的孤寂感和落寞感。最后,必須加強學生宿舍管理,盡力促進宿舍成員的和睦相處、解決成員之間的矛盾。
(三)努力建設院系文化
院系文化的建設是大學生提升學校歸屬感的一個重要方法,班主任要著力在所管學生中物色有能力、積極性高、思想活躍的學生組建院系學生會,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院系和班級的決策,引導學生們召開主題晚會、開展學生感興趣的特色專業活動,增進不同年級學生之間的互相了解,培養學生的主人翁責任感,形成學生的向心力和院系的凝聚力,進而提升大學生的學校歸屬感。
(四)積極重視“學生小團體”
從調查研究的結果中,筆者發現學校歸屬感更加易形成于學生小團體之間,如舍友之間、老鄉之間、學生團體之間等等,男生因體育活動結成的隊友關系可以很輕易的轉變為很“鐵”的關系,結成難兄難弟;女生因文藝活動或周末逛街形成的“閨蜜”關系更是極大的提升她們的學校歸屬感;老鄉之間特別容易形成親密的關系,但同時也容易分幫結派,這是筆者應高度重視,正確引導的,正向發揮小團體在形成學校歸屬感中的有利作用[4]。
四、總結問題
醫科類大學生的學校歸屬感是受到諸多方面影響的,需要筆者更詳細、更深入的研究才能略窺一二。建立大學生的學校歸屬感,可以增強他們的集體觀念,盡快適應新環境,在獲取專業知識的同時,完善個人修養,發展職業能力,提高認知能力和就業能力,擁有豁達的人生態度,健康的身體素質,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完美的人格品質。所以,為了使每一位大學生都能夠在和諧的校園環境和健康高雅、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中健康成長,我們必須在積極構建和諧的校園的同時,重視大學生學校歸屬感的建立和提升。
參考文獻:
[1]賀志軍.試析高校新生學校歸屬感的建立[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7(3):117-120.
[2]姚海娟,官其英.大學生學校歸屬感與生活滿意度的研究與對策分析[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11(1):62-62.
[3]包克冰,徐琴美.學校歸屬感與學生發展的探索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6,26(2):51-54.
[4]張新冀.大學生學校歸屬感_自我價值感和人際關系現狀及其關系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