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
摘 要:大學生宿舍是典型的初級小群體,個體網絡行為的表現是其個體因素與宿舍內在文化氛圍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而小群體傳播研究及其理論成果對于指導小群體成員的傳播效率,協調小群體成員行動,實現小群體的目標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為了端正大學生的網絡行為,本文從小群體理論視角出發,深入剖析宿舍文化氛圍對其影響,進而設計全面、系統的干預機制不失為一項有意義的嘗試。
關鍵詞:小群體理論;宿舍文化 ;大學生;網絡行為
從本質上說,室友是發生在小空間里最緊密的人際互動。室友關系近似人際關系中的初級群體。室友之間,志向、人格、職業理想、學術理想,都會互相激蕩。社會學家庫里創造了“初級群體”這個概念,指那些親密、面對面聯系、有合作特征的群體。用初級群體來形容室友關系再恰當不過。初級群體對人至關重要,是因為,它是人的社會性和理想形成的基礎。對此最簡單的表達就是“我們”?!拔覀儭卑环N同情和相互之間的認同,而“我們”就是對這種認同的自然表達。
宿舍文化是由宿舍成員共同建立和長期形成的、潛移默化的氛圍和影響力。是指依附于宿舍這個載體來反映和傳播的各種文化現象的總和。它由涉及宿舍生活的各方面的價值準則、群體意識、行為規范、公共行為和學習生活習慣所組成。
如今,互聯網已經越來越多地介入到人們的生活當中,無論是查找資料還是閱讀新聞,無論是看電影還是上傳視頻,無論是虛擬交友還是現實聊天,無論是網上購物還是信息發布,網絡都以它自身快捷、高效、方便的特點,成為當代大學生首選。因此,關注大學生的網絡行為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小群體理論為出發點,分析宿舍文化對大學生網絡行為的影響。
通過調查可以將大學生網絡行為歸納為以下三類:網絡交往行為、網絡信息搜集行為、網絡娛樂行為及網上購物等行為。本文將以此三方面分析宿舍文化對宿舍成員個人網絡行為的影響。
一、宿舍文化影響大學生網絡交往行為的頻度和取向
宿舍小環境的文明程度、格調的高底,既反映大學生自身的精神風貌,又對大學生身心產生影響。由于大學生宿舍成員是層次及目標比較一致的群體,飯后閑聊,睡前臥談,彼此之間可以加深了解,建立友誼,增進感情,學會忍耐與寬容,學會尊重彼此人格。因此,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宿舍文化能夠使宿舍成員和睦相處,形成良好的心境和愉快的情感,使道德情操得到升華。而關系冷淡、彼此生疏的宿舍文化則會使宿舍成員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虛擬的網絡中。他們可以借助聊天工具,暢所欲言,很容易找到“知己”。
二、宿舍文化影響大學生網絡信息搜集行為的傾向性和從眾性
網絡信息搜集行為包括網上下載軟件、搜集資料、了解時事新聞、遠程學習等等,由于網絡可以提供多方面的信息,最大限度地共享信息資源,大學生可以利用電子書刊、電子教室、電子圖書館、電子論壇等來增加知識面,交流經驗,協同學習。不過,由于大學生處于涉世之初,辨別是非能力較差,對社會環境的復雜性知之甚少,只能憑借各種傳媒、輿論導向及一些社會現象去作簡單分析和判斷,因此,容易為表面現象所迷惑。例如,有的大學生對西方某些政治觀點或政治制度“深信不疑”,并在宿舍里大肆渲染,這往往容易使宿舍的其他同學產生思想混亂。
三、宿舍文化影響大學生網絡娛樂行為的選擇
大學生休閑、消遣的行為以玩游戲和看影視劇、聽音樂為主。并且性別界別明顯,男生多為“玩家”,女生多為“劇迷”。不難發現,一個男生宿舍里,大家往往在同一款游戲里“打打殺殺”;而一個女生宿舍里,大家紛紛癡迷于同一部劇。正如,美國社會學家米德所說,人在與他人的互動,了解他人的評價中,慢慢比較出自我的地位,領悟出自我的價值。他者的種種反應,轉化為自我的種種屬性。這樣的“自我”,實際上包含“他我”。宿舍成員之間傾向于選擇與其他人相同的網絡娛樂行為,避免被邊緣化。
我們不能忽視的是,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大學生作為“網蟲”中的主力軍,沉迷網絡,長期下去最終會形成“網絡成癮綜合癥”,主要表現為:上網成癮,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生物鐘紊亂,思維遲緩,社交淡漠,食欲下降,體重減輕。不能進行正常的學習、生活,社會功能受到損害。因此必須重視大學生網絡行為,采取措施,積極引導,培養理性的、健康的網絡行為。
從培育和提升宿舍文化的角度,學??勺龅挠羞@些:開展“宿舍文化評比”、“宿舍問題大家共商議”等創建文明宿舍活動,培育友愛互助、積極向上的宿舍文化。宿舍成員能夠依靠優秀的宿舍文化來調整自身的網絡行為,使之反哺于自身,成長成材。
宿舍文化往往被學校及大學生自身所忽視,然而宿舍作為最典型的小群體之一,其小群體文化對于大學生網絡行為有明顯影響。因而學校及大學生自身可以從建設良好宿舍文化的角度來調試大學生的網絡行為。
參考文獻:
[1]朱春鷹.大學生網絡行為的心理分析及應對措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3).
[2]于海.“中國好室友”為何觸動大眾神經?[J].精神文明導刊,2013(06):16-17.
[3]林佩云.大學生網絡行為調查與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0 (9):69-72.
[4]陶國富等.大學生網絡心理[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4(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