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依靈
(錦州市第五中學,遼寧 錦州 121001)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明顯加快,生活習慣亦隨之變化,中學生家庭經濟條件也隨之提高,造成部分中學生不注重飲食結構,養成挑食的壞習慣,致使營養失衡,這樣的飲食對學生的身體造成極大的傷害。中學生的身體正處于旺盛的發育階段,身體健康狀況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生活,合理營養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如何克服中學生挑食、偏食、不吃早餐等現象,關注學生食品衛生,培養中學生良好的飲食習慣,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綠色”生活方式,是擺在中學生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等待學生、家長和老師來共同探討。
目前許多中學生的飲食態度是早餐不吃,午餐應付,晚餐不在乎,使得正處于長身體階段的中學生有的面黃肌瘦,或者過于肥胖,身體免疫力差,頻繁生病。更令人擔心的是,許多人買食品不看保質期,時常買到過期的食品。更有甚者,目前很多的中學生熱衷學校周邊地攤的零食,小袋裝的麻辣食品,這些所謂的麻辣香干、牛板筋、烤雞爪、豬肉條等,其實均為面制品加工而成的,口味以麻辣居多,因為便宜、好吃,頗受學生歡迎。這些小食品含有大量食用香精、色素、膨松劑等添加劑,且大多產品標識不規范,生產日期模糊不明。這些地攤零食不僅毫無營養價值,而且大多存在質量安全問題。街頭小吃的流行,加大了在校學生的飲食衛生安全問題。眾多家長雖然頗為關注孩子三餐餐桌上的營養均衡,但是三餐之外,孩子的身體健康正在被這些“三無小食品”所侵害。
中學生的早餐一般都在家里,由于學生晚間學習,睡的普遍較晚,因此早晨起床就十分困難,造成早晨就餐的時間及質量不夠,致使早餐營養不足,不能承擔一個上午的繁重學習任務。由于中學校園里學生較多,一般都不配置學生食堂。因此,中學生的午餐大部分在學校附近購買。由于學校周圍出售食品小店的衛生狀況令人擔憂,餐具不干凈,飯菜不衛生,不時會發生學生由于飲食不衛生而中毒的事件,使得學生、家長和學校憂心忡忡。
針對中學生的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等,對在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并對調查問卷的反饋情況進行分析。
①調查中學生日常飲食習慣。②調查中學生日常飲食結構。③調查中學生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態度。④調查中學生對街頭小吃的認可程度。⑤調查中學生如何科學飲食。
經過對在校學生發放調查問卷700份,收回問卷680份,具體調查結果見表1。

表1 中學生日常飲食結構調查分析表
由表1分析得出,飲食結構方面,有18%的學生不吃早餐;有47%的學生午餐應付,只在學校附件購買一些食品;有51.6%的學生喜歡小食品;有31%的學生喜歡零食,尤以女學生為多;有73.7%的學生經常食用即食面。在食品危害的態度方面,有66.9%的學生對食品安全問題表示憤怒;有25.7%的學生對食品安全問題表示習以為常,持無所謂的態度;有45.9%的學生會關注食品的質保期;有22.5%的學生會關注食品的安全問題;24.3%的學生從來不去關注食品安全問題。
對調查結果分析得到,中學生對食品安全問題比較關注。然而,學生在自身利益受到侵害的時候,不會選用正確的方式處理,大多數同學選擇“忍”字當頭,沒有人選擇向有關部門訴訟或求助,這種現象無疑會助長非法制造商和銷售商的邪惡之風。而學生在購買食品時,一般會注意生產日期等安全問題,但食品安全意識遠遠不夠。比如購買促銷產品,尤其是快過期的食品,這可能與學生的個人經濟水平有關(生活費不多,能省就省)。另外,不管是從調查結果來看,還是從社會現象,都可以看出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制度存在一些問題,不盡如人意。
①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預防腸道寄生蟲病的傳播。②按時進餐,不挑食偏食,不暴飲暴食。③飯前便后應洗手,飯后不做劇烈運動。④選擇食品時,要注意食品的生產日期、保質期。⑤盡量少吃或不吃剩飯菜,如果吃剩飯菜,一定要徹底加熱,防止細菌性食物中毒,不吃不清潔或變質的食物,如隔餐雞蛋和啟封時間久的牛奶等。⑥不吃無衛生保障的生食食品,如生魚片、生荸薺等。⑦不吃無衛生保障的街頭食品;⑧少吃油炸、煙熏、燒烤的食品,這類食品如制作不當會產生有毒物質。⑨食用蔬菜之前先浸泡,然后洗滌干凈,水果洗凈削皮后食用,以免造成農藥中毒。⑩餐具、飲具和盛放直接人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必須洗凈、盡量消毒。?盡量少去吃麥當勞、肯德基等快餐食品。?白開水是最好的飲料,一些飲料含有防腐劑、色素等,經常飲用不利于少年兒童的健康。?可經常食用的食品:低脂、低糖、低鹽類食品,如水煮蛋、烤黃豆、地瓜等(每天食用)。?適當食用脂肪、糖、鹽中等含量的食品,如牛肉片、黑巧克力、咖啡等(每周一兩次)。?限制食用高脂、高糖、高鹽類食品,如棉花糖、膨化食品、巧克力派等(每周不超過一次)。
①需要購買食品要到正規商店里購買,不購買校園周邊、街頭巷尾的“三無”食品。②購買正規廠家生產的食品,盡量選擇信譽度較好的品牌。③仔細查看產品標簽,食品標簽中必須標注產品名稱、配料表、凈含量、廠名、廠址、生產日期、保質期和產品標準號等,不買標簽不規范的產品。④食品是否適合自己食用。⑤不盲目隨從廣告,因為廣告的宣傳并不代表科學,是商家利益的體現。⑥不買路邊攤上的食品,選購食品時不買沒有商標、沒有生產日期、沒有保質期、沒有生產廠家及包裝不完整的產品。
近幾年,我國的食品安全狀況有很大的改進,但要進一步解決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相關政府部門還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①要從源頭上加強管理,加強食品安全檢測。②集中整治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嚴厲打擊“黑窩點”,堅決取締無證無照生產加工食品行為,取締無衛生許可證、無經營執照、無生產條件的生產加工企業。③構建食品安全評估評價體系和食品安全信息體系。④完善食品相關標準和相關認證。⑤加強食品安全的突發事件和重大事故應急體系建設。⑥繼續開展食品安全專項整治。⑦加強進出口食品安全管理。此外,還要提高食品安全科技支撐能力;完善食品安全信用體系,開展食品安全教育和培訓。
在很多中學校園周邊,由于人員密集,因此成為眾商家的必爭之地,一些快餐、街頭小吃等便云集此地,流動地攤更成了一道固定的風景線,其中以二三線城市更為普遍,這也為食品的安全問題提供了一個可以發展的土壤。從城市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來看,學校周邊的流動攤點多為不合法經營,但相關部門對其的打擊和管理也是屢禁不止。如何杜絕這些不合法經營的流動攤點,有效保障學生的食品健康。在此環境下,只有學校和學生相互配合,齊心協力,才能保證在校期間學生的食品安全。
作為學生的聚集地,學校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保證學生的食品安全,保障學生的身體健康。
(1)學校管理和教育是關鍵。對于很多家長而言,深知孩子被學校附近的地攤零食所禍害,但因無從監管,所以無計可施。從學校方面來看,加強對學生在這方面的教育,讓學生從根本上認清攤零食的危害,并形成監督管理體系,使學生自覺遠離地攤零食,才能從根本上杜絕地攤零食帶給學生的健康隱患。
(2)學校周邊環境衛生的整治亟待加強。學校周邊環境的衛生問題和安全問題歷來是重點問題,加強學校周邊流動小攤點的整治和制裁已成為當務之急。學校應和相關政府部門聯手,對學校周邊的飲食環境進行整治,來保證學生的飲食安全。
針對在校期間的中學生,應有一定的防范意識,來保護自身的安全。
(1)少食用甜食。學生多吃甜食,易患皮膚炎癥等多種疾病。尤其是在夏季攝取過多糖分,還會產生大量酸性物質,從而打破血液正常的酸堿平衡,使孩子變成酸性體質的人。一些醫學資料表明,70%的疾病發生在酸性體質的人身上,這無疑使孩子成了疾病的“溫床”。除了上述影響,許多甜食中還缺乏青年人發育所必需的蛋白質與脂肪,食用過多,將影響孩子吃正餐,造成營養不良。
(2)多食用使自己聰明的營養食物。使中學生聰明的食物有魚、蛋黃、蝦皮、紫菜、海帶和瘦肉等;每周吃一次動物內臟,如豬肝、動物腦等;每天吃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橘子、蘋果等;每天吃豆類或豆制品;每周吃蘑菇一兩次;多吃香蕉、紅蘿卜、菠菜等。
(3)預防食物中毒。預防食物中毒,首先要講究個人衛生,養成飯前便后洗手、不暴飲暴食的良好習慣。其次做到“六不吃”,即不吃生冷食物,不吃不潔瓜果,不吃腐敗變質食物,不吃未經高溫處理的飯菜,不喝生水,不吃零食。再次就是要從食品標簽上注意識別食品質量,選擇安全的食品是把住“病從口入”的第一關。預防食物中毒,要把握以下幾點。①飯前便后要洗手,要用除菌香皂,洗手液洗手。②煮熟后放置2 h以上的食品,重新加熱到70 ℃以上再食用。③瓜果洗凈并去除外皮后才可食用。④不購買來路不明和超過保質期的食品。⑤不購買無衛生許可證和營業執照的小店或路邊攤點上的食品(尤其是這些店、攤上沒有密封包裝的食品)。⑥不食用已經確認變質或懷疑可能變質的食品。⑦不食用明知添加了防腐劑或色素,而又不能肯定其添加量是否符合食品衛生安全標準的食品。⑧少吃、不吃冷飲、零食。⑨劇烈運動后不要急于吃食品、喝水。⑩不要長期吃辛辣食品。
(4)飲用牛奶應注意的事項。①不宜空腹飲。空腹飲奶使牛奶在腸胃中停留的時間過短,過快地進入排泄系統,從而影響營養成分的全面吸收。飲牛奶時要吃點點心,如面包、餅干之類,以利延長其在消化系統內停留的時間。②不宜飲冰牛奶。冰牛奶雖然口感涼爽,但冰牛奶對腸胃的刺激易致發腹瀉。再者,不宜溫藏。牛奶這種營養豐富的飲料,在溫度適宜的環境中,極易滋生細菌,導致牛奶腐敗變質。③不宜久煮。煮牛奶一般要放白糖,煮時過長,牛奶的賴氨酸與白糖在高溫下產生果糖基賴氨酸,而這是一種難以被人體消化吸收的物質。④不宜飲結塊奶。牛奶中若出現塊狀或絮狀性物質,即不宜再飲用,因為這樣的牛奶已經變質。
(5)克服手部不良的習慣動作。作為中學生,他們的雙手有很多的小動作,是不自覺而又經常重復的。如擦鼻子、抓弄頭發、撓胡子、觸摸口部和抓癢,這些動作若與飲料和食品連在一起,就有相互污染的風險,歷史上曾發生過由于這些動作導致疾病流行的事件。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是防止疾病流行,確保吃得衛生的重要環節之一。
(6)避免用手直接接觸熟食和其他隨時可吃的食物。手上有大量的細菌,盡管在接觸食品前進行了沖洗,但不可能全部洗掉。熟食和其他隨時可吃的食物大多不再加熱處理,一旦被細菌污染,細菌會隨這些食物進入人體,引起食物中毒。如果一定要用手處理食物,應戴手套,戴手套要注意以下要求。當手套破損了,被污染了,或因任何理由脫下來后,這些手套一律應棄掉;在處理生食和熟食之間要更換手套;手套要經常更換;用過后的手套不能再使用。
(7)忌暴飲暴食。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學生喜歡隨性吃喝,暴飲暴食,直至飽嗝連聲,殊不知隱禍已在其中。暴飲暴食,超過了脾胃正常消化的食量,首先是產生飽脹滿悶的感覺,容易產生消化不良;其次是長期大量攝入高蛋白食物時,會使血氨含量大增,超過肝、腎處理氨的能力,產生氨中毒;更嚴重的是血中大量堆積的氨會隨血流進入腦組織,毒害中樞神經。科學的飲食是早餐食好、中午食飽、晚餐食少,切忌暴食。
中學生學習任務很重,再加上豐富的校園活動,中學生每天的時間十分緊迫。于是,大部分中學生選擇犧牲吃飯、睡覺等生活時間,以求取得學習與課外活動的平衡。為了學生的身體健康,應適度調整時間安排,科學安排學習時間,幫助學生正確安排學習和生活時間,幫助學生認識到吃正餐對身體的重要性。對于中學生有不吃正餐的情況,可見中學生對身體健康的重視和認識不足。因此,中學生應提高對身體健康的認識,學會正確處理學習和生活的關系,提高學習效率,科學地安排時間。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也是中學生學習的本錢。中學生只有從運動、飲食等方面保持身體健康,才有可能有最佳的學習狀態。中學生要德、智、體全面發展。要在一切活動中鍛煉自己,多做體育運動,同時在飲食上保證營養,更要保證食品安全。因此,中學生應更注重時間的安排,做到使生活與學習平衡。總之,提高中學生的食品安全意識,使中學生樹立正確的飲食觀念,是社會、學校和學生自身共同的責任,不可忽視。
參考文獻:
[1]熊俊杰,杜可佳.無錫市錫山區學校餐飲食品安全現狀調查分析[J].中國衛生監督雜志,2012,19(6):554-558.
[2]廖文科.我國學校食品衛生安全的現狀及其對策[J].中國食物與營養,2009,15(5):6-8.
[3]張 靜,李新平,邱服斌.太原市中學生食品安全知識健康教育干預效果評估[J].中國衛生監督雜志,2011,18(5):448-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