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德吉
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麻醉科 850000
丙泊酚和七氟醚麻醉在肩關節脫位復位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次德吉
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麻醉科 850000
目的:探討丙泊酚與七氟醚麻醉對肩關節脫位復位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的56例肩關節脫位復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為原則,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8例。對照組予以丙泊酚麻醉,觀察組實施七氟醚麻醉。觀察兩組麻醉效果、蘇醒時間及拔管時間。結果:觀察組麻醉優良率(96.43%)與對照組數據(89.29%)均較高,對比差異性不大,P值大于0.05;觀察組蘇醒時間為(14.59±4.63)min,拔管時間為(12.33±3.17)min,較對照組數據而言明顯更低,P值小于0.05。結論:丙泊酚與七氟醚對于肩關節脫位復位患者麻醉效果均較好,但七氟醚在術后蘇醒方面更具優勢,臨床可根據實際情況,密切觀察相關指標,選擇合適方式。
肩關節脫位復位;丙泊酚;七氟醚;麻醉
肩關節脫位多發于年輕群體,可發展為習慣性脫位[1],臨床主要以手法復位進行治療,但患者通常會因疼痛而產生不配合現象,嚴重影響預后效果,故有效的麻醉極為必要。本文為研究七氟醚與丙泊酚對于肩關節脫位復位患者的應用效果,選取5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1.1 基線資料
將56例于我院就診的肩關節脫位復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收治時間為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均為閉合性損傷。以隨機為分組原則,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獲知情權,且自愿納入此次研究。
對照組中共有患者28例,其中男性與女性的比例為15:13,年齡最大為49歲,最小為16歲,平均(37.51±3.18)歲。
觀察組中共有患者28例,其中男性與女性的比例為16:12,年齡最大為48歲,最小為17歲,平均(37.42±3.33)歲。
排除:嚴重腦部疾病、心血管疾病者,麻醉禁忌證者。
兩組肩關節脫位復位患者在基線資料的對比上,差異不顯著,P值大于0.05,兩者實驗數據可以科學比較。
1.2 方法
對照組使用丙泊酚麻醉,靜脈推注,劑量為1至1.5mg/kg,睫毛反射消失及意識消失等麻醉起效現象出現時,即可開始進行復位,觀察患者反應,以0.5至1mg/kg為追加劑量。
觀察組予以七氟醚實施麻醉操作,使用壓面罩,七氟醚高流量吸入三分鐘至五分鐘,之后保持低流量持續吸入,并實施手法復位,觀察血壓、心率等相關指標,適當調節藥物流量。
1.3 觀察指標及麻醉效果標準
1.3.1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肩關節脫位復位患者麻醉效果及拔管時間、蘇醒時間。
1.3.2 麻醉效果標準
患者完全無痛,且復位較易,肌肉松弛情況佳,即為優。
稍有疼痛,出現略微肢動現象,易于復位,即為良。
患者出現明顯掙扎、痛苦表情,且肌肉緊張,復位難以進行,即為差。
優良率=優概率+良概率[2]。
1.4 統計學處理
對兩組肩關節脫位復位患者的優良率、拔管時間、蘇醒時間數據進行分析處理,使用 SPSS20.0軟件,拔管時間、蘇醒時間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優良率為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如果兩組數據之間的P值小于0.05,則代表兩者之間的對比有明顯差異。
2.1 兩組麻醉效果對比
結果可知,觀察組麻醉優良率為 96.43%,對照組數據為89.29%,兩組對比差異性不大,P值大于0.05,具體結果如表1所示:

表1:對比兩組麻醉優良率(n,%)
2.2 兩組蘇醒時間、拔管時間對比
研究顯示,觀察組蘇醒時間為(14.59±4.63)min,拔管時間為(12.33±3.17)min,均較對照組明顯更低,P值小于0.05,具體結果如表2所示:

表2:對比兩組蘇醒時間、拔管時間(n,min)
肩關節脫位作為常見的骨科疾病,使用常規手法復位即可收獲較佳效果,臨床常用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法,操作步驟較簡單,但此方法會明顯改變血流動力學,存在一定危險,成功概率不高,還會引起患者緊張、恐懼等不良情緒的發生,阻礙手術順利完成。隨著醫療發展,七氟醚及丙泊酚等麻醉藥應用越來越廣泛。
丙泊酚屬于新型短效全麻藥,作用于靜脈發揮作用,對多種無痛手術均適用,不良反應風險低,具有誘導平穩、無興奮現象、蘇醒較快等優點[3],催眠、鎮靜效果較強。
七氟醚作用效果同樣較短,耐受性較好,血氣分配系數較小,且對呼吸道刺激性較小,不會發生氣道并發癥,如喉痙攣、屏氣、興奮、咳嗽等[4]。此藥物具有一定鎮吐效果,不給予術前藥,也會產生一定作用,且不會對食管下段括約肌產生明顯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相關功能的穩定性,有利于避免反流誤吸情況的發生,但在應用過程中,還應加強呼吸道護理,預防異常情況。
另外,肩關節脫位復位時,疼痛較為劇烈且短暫,故不必應用長效藥物,在這一方面,丙泊酚與七氟醚尤為適用。相對于臂叢神經阻滯麻醉而言,上述兩種方法效果均較好,早有研究證實,使用七氟醚與丙泊酚后,患者血壓、心率及血氧飽和度等指標均可保持平穩狀態,不會對患者造成進一步損傷[5],可有效避免常規麻醉所致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同時還可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患者緊張、恐懼、不安等情緒[6],有助于肌肉松弛,促進復位順利實施,提高患者舒適性。
本次研究結果中,在麻醉效果方面,兩組均處于較高水平,觀察組麻醉優良率為96.43%,對照組數據為89.29%,對比差異性不大,P值大于0.05;觀察組蘇醒時間為(14.59±4.63)min,拔管時間為(12.33±3.17)min,明顯優于對照組數據,P值小于0.05。
綜上所述,丙泊酚與七氟醚均可應用于肩關節脫位復位中,麻醉效果均較佳,但七氟醚在術后蘇醒時間及拔管時間方面更具優勢,臨床可根據實際情況,密切觀察相關指標,選擇合適方式。
[1]胡偉,周景峰,江培炎等.不同麻醉方法應用于急性肩關節脫位手法復位的比較[J].臨床醫學,2013,33(9):53-54.
[2]郭弘理,王玲玲.丙泊酚與七氟醚麻醉在肩關節脫位復位中的價值分析[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4,17(3):314-316.
[3]許傳通.丙泊酚與七氟醚麻醉在肩關節脫位復位中的價值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20):13-14.
[4]郭洪慶.丙泊酚靶控輸注在肩關節脫位復位術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民康醫學,2013,25(20):32-33.
[5]卿亞明,王秀碧.丙泊酚復合小劑量芬太尼在肩關節脫位手法復位中的應用[J].海南醫學,2012,23(7):32-33.
[6]姜玉海.兩種麻醉方式應用于急性肩關節脫位手法復位中的效果比較[J].中國處方藥,2014,12(10):93-93.
R614
A
1672-5018(2016)11-0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