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素芹
云南省保山市龍陵縣人民醫院 云南保山 678300
風險管理應用于兒內科護理中的臨床效果
何素芹
云南省保山市龍陵縣人民醫院 云南保山 678300
目的:探討在兒內科護理中應用風險管理的臨床效果。方法:將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兒內科住院的患兒11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55例,采用常規護理管理,研究組55例,采用風險管理,比較護理方式的臨床效果。結果:研究組患兒家長對護理質量評價高于對照組,且對護理服務滿意度96.4%高于對照組81.8%,與對照組相比,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在兒內科的護理中應用風險管理,能夠提高患兒家長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適合在臨床中應用。
風險管理;兒內科護理;臨床效果
兒內科在醫院的各科室中具有特殊性,患者的年齡偏小,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對于醫護人員的工作不能很好地配合,進而給臨床的醫護工作增加了難度[1]。加上家長對孩子的擔心,也對醫護人員的工作質量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一旦醫護人員在工作中出現失誤,導致意外情況的發生,輕則導致糾紛的發生,重則導致患兒出現生命的危險[2]。因此,為保證患兒的安全,本研究將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兒內科住院的患兒11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分別采用常規護理管理和風險管理,現將兩種護理方式的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兒內科住院的患兒11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55例,男患兒27例,女患兒28例,年齡1-14歲,平均年齡在(5.6±1.2)歲,研究組55例,男患兒28例,女患兒27例,年齡1-13歲,平均年齡在(5.5±1.3)歲。將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錄入統計學軟件中比較,結果顯示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管理,包括常規檢查、用藥指導、日常監護及對癥護理等,研究組采用風險管理,具體方法如下。(1)完善風險管理制度。對于兒內科病房中常發生的護理風險,制定相關的風險防范制度,如防護方案,安全管理方案、突發事件搶救方案、年度風險管理計劃等[3]。(2)成立風險質量管理小組。由科室內護理人員組成風險管理小組,護士長為風險管理小組組長,小組成員由科室內護理人員擔任。在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要按照規章制度實施,護士長定期對各崗位護理人員的工作進行監控,評估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考核,保證護理人員均考核合格方可上崗服務。此外,科室內所有護理人員都要共同參與護理監督管理工作,做到互相監督,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4]。(3)樹立思想意識。在思想意識上,護理人員要具有樹立高度的責任心和服務意識,特別是防范護理風險的意識,具有預見性評估能力,對臨床護理中,常見的護理風險的性質、發生原因充分的了解,從而降低患兒發生墜床、猝死等護理事故的發生。(4)加強學習。護理人員要定期進行學習,除專業技術和理論知識的學習外,護理人員要學習護理相關的法律知識,如護理管理辦法、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護理規章制度等,從而能夠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和處理護理風險的能力。為提高護理人員的學習熱情,可以通過組織競賽、與其他科室、醫院交流的活動,促進護理人員的學習。(5)加強溝通。溝通技巧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礎,特別是護理人員的服務對象是患者,心理變化明顯,而良好溝通能夠促進護患關系的和諧。因此,兒內科護理人員也同樣需要進行溝通技巧的練習,做到與患兒溝通要根據患兒的年齡特點,與患兒家長溝通,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及時介紹患兒家長急需知道的內容,從而提高患兒及家長對護理工作的配合。
1.3 評價指標
統計兩組患兒家長對護理質量的評價,分為護理環境、護理態度、操作能力和專業知識四項,每項滿分為100分,分值越高,護理質量評價越高。在兩組患兒康復出院前,請患兒家長填寫本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護理滿意度分為滿意、一般滿意和不滿意。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收集的所有數據均使用統計學軟件 SPSS24.0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使用平均值±標準差(±2s)表示,采用 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百分率(%)表示,采用x檢驗,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家長對護理質量評價比較
研究組患兒家長對護理質量評價高于對照組,與對照組相比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詳細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家長對護理質量評價比較(±s)

表1 兩組患兒家長對護理質量評價比較(±s)
?
2.2 兩組患者家長對護理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患兒家長對護理服務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與對照組相比,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詳細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家長對護理服務滿意度比較[n,(%)]
兒內科的護理工作與其他科室不同,收治的患者年齡偏小,自我控制力差,配合度差,家長表現出緊張、焦慮等心理,容易對護理工作的實施造成干擾,因此,給臨床的護理工作增加了難度。在醫學中,風險管理是指在實際的護理過程中,通過對護理環節、護理過程的管理,管控患者在治療期間的護理進程,通過預防風險、管理風險,從而降低患者發生意外事件機率[5]。近年來,風險管理的方式在臨床中較為廣泛的應用,通過對患者住院期間的整體護理過程的監控,使患者的生命得到保證,減少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和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
但兒內科的特殊性使臨床護理中存在一定的風險因素,其中有患兒自身因素、家長因素、護理管理制度因素、醫護人員因素,以及社會發展因素[6]。患兒自身因素是患兒不能直接表達出自身的感受,自理能力差,對臨床工作不能很好地配合;家長因素是患兒看護過程中發生疏忽,導致患兒發生意外事故;社會因素是家長過于寵溺患兒,一旦護理工作發生偏差,就會導致糾紛;護理人員因素是護理人員在操作中未按照規定進行,或未及時巡視,導致風險因素的發生;管理制度因素是風險管理制度不完善,存在漏洞。因此,為探討兒內科護理中風險管理的應用效果,本研究將我院兒內科收治的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兩組后進行比較,結果顯示,風險管理的患兒家長對護理質量的評價高于常規護理,且對護理滿意度96.4%高于常規護理81.8%,與常規護理方式相比,存在統計學差異。該研究結果證實了風險管理的臨床效果。
綜合所述,在兒內科護理中應用風險管理能夠提高患兒家長對護理質量的評價,提升患兒家長對護理工作滿意度,適合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1]王紀紅.風險管理應用于兒內科護理中的臨床效果研究[J].中國社區醫師,2015,31(8):167-167,169.
[2]王瑤.風險管理應用于兒內科護理中的臨床效果研究[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6,10(6):4-4.
[3]黃秀花.風險管理在兒內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醫藥前沿,2013,(32):70-71.
[4]劉玉琴.風險管理應用于兒內科護理的臨床效果[J].中國社區醫師,2016,32(14):188-189.
[5]陳小麗.兒內科護理工作中的風險管理應用效果研究[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14):218-219.
[6]趙曉輝,高振輝,張麗,等.兒科病房實施風險管理的做法與體會[J].護理管理雜志,2013,1(9):53-54.
R473
A
1672-5018(2016)11-308-01
何素芹(1966-),女,中專,內科主管護師,主要從事內兒科護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