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家鳳++文瓊++崔蘇菁++張鑾++蔡新春
[摘要]以文化基因論為研究視域,重新審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作用,以繼承文化傳統、反思文化傳承、重塑文化自信為研究思路,認識和把握傳統文化的最本質特征,提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大路徑:弘揚和諧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堅持德法相輔,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傳承道德理念,深化公民道德建設。
[關鍵詞]文化基因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根基;路徑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4201
關于“文化基因”學術界早有研究,國外有關“文化基因”的研究最初見于英國著名科學家理查德·道金斯所著的《自私的基因》一書,它在書中創造了“meme”一詞與gene相對,指在語言、觀念、信仰和行為方式等的傳遞過程中與生物遺傳基因相類似的東西,是一種基于復制傳播認知的具有傳播學性質的研究。在中國,米文平、劉長林、閔家胤等著名學者較早使用了“文化基因”一詞,指“那些對民族的文化和歷史產生過深遠影響的心理底層結構和思維方式”。根據文化基因理論,一切系統的發育必然都受基因的控制,文化系統亦然。一個民族的優秀基因是該民族的生命和靈魂,也是這個民族共同信仰的價值根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早在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就共同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礎,中國文化的信息庫初步建成,并在逐漸減損和有所增益的過程中逐漸積累和遺傳。核心價值觀是由不同的文化存在與文化影響凝聚起來的價值取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它的形成有其固有的根本,它必然深深熔鑄于民族傳統的思維方式和心理底層結構之中,抓住這一點,就能筑牢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奮斗的思想道德基礎。因此,縷清其中的源流關系,發掘中國文化的本性,對當前踐行核心價值觀的路徑具有深層次的指導意義。
1繼承文化傳統:中華傳統文化凝聚起的核心價值
以儒家為主流的中華傳統文化凝聚起來的核心價值觀源于夏、商、周三代的禮樂文化,經孔子奠定思想基礎、董仲舒發展完善,形成于西漢武帝時期。它的核心內容即是大家所熟知的“三綱五常”。歷史發展表明,國家的強盛與否,與核心價值觀能不能發揮作用有內在的關系。
通過史料可知,周王朝的繁榮昌盛與周公制禮作樂緊緊聯系在一起。周公制禮作樂本的是親親與尊尊兩條線。“親親”是按照血緣的關系劃分親疏遠近,“尊尊”是按照政治爵位的等級劃分尊卑貴賤。周朝的文制本來燦然明備,但到了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就剩下一副空架子。孔子看到有對禮樂的僭越行為,表達了“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憤怒。面對周王朝的分崩離析,孔子選擇“知其不可而為之”,他以“仁”為禮樂注入了價值的靈魂!孔子的思想后由董仲舒繼承發展,并依據儒家的思想提煉出了一套“三綱五常”的價值觀規范人際關系,從而和儒家思想一起成為官方的意識形態。反之,當核心價值觀不能發揮作用的時候社會便處在動蕩不安之中。以南北朝為例,在南北朝近200年的歷史中,國家分裂為南朝和北朝。南有宋、齊、梁、陳;北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國家分裂、戰亂頻仍,整個社會動蕩不安。同時,由儒家思想建立起來的核心價值觀也遭受冷落,整個社會又一次陷入禮崩樂壞的境地。“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杜牧詩)描述的是陳后主沉迷于靡靡之音,視國政為兒戲,終于丟掉了江山;“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李商隱詩)以對比的方式描繪出了北齊君臣荒唐的歡笑和周師驟然敲響的戰鼓聲,一個“玉體橫陳”的典故就深刻地反映了當時國家的動蕩和禮樂文化被摧殘的程度。如何重塑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這是歷史交給宋明理學的時代課題!宋明理學的產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它重在重整中華文化、豁醒國民道德意識,宋明理學在宋明王朝近600年的歷史中為社會穩定和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綜上可知,每一個穩定的社會都有其賴以支撐的核心價值觀。以儒家為主流的中華傳統文化凝聚成封建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在推進國家統一、維護社會穩定方面起到過積極作用。
當然,強調“一切系統的發育必然都受基因的控制”,并不意味著文化基因的傳承從來都一成不變。一方面,傳統價值觀形成的價值信仰作為繼發性遺傳因素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集體基因;另一方面,自然法則中的優勝劣汰在文化系統中一樣可以得到證明。所謂繼承傳統,就是要繼承那些超越時空、跨越國度、富有永恒價值、具有當代意義的文化精神。也即是說,我們不可能照搬照抄傳統,而是需要處理好文化的守成與創新的關系。
2反思文化傳承:筑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根基
歷史學家錢穆說得十分清楚:“文明偏在外,屬物質方面。文化偏在內,屬精神方面。文明可以向外傳播與接受,文化則必由其群體內部精神累積而產生。”所以,文化不僅活在散佚的壁畫、殘損的曲譜、發黃的典籍里,它更主要的是活在135億中國人的心中,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精神的家園。反觀新文化運動以來,我們民族在處理文化問題時,就會發現存在“矯枉過正”的傾向:比如,奉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拿來主義”文化發展觀,卻因過多地移植西方文化導致文化缺乏創新活力;奉行“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二元文化觀,對文化現象的做物質與精神的閹割,從而忽視了生命有機體特質;奉行文化上的功利主義,以文化建設為手段換取經濟的增長點,使文化淪為經濟的附庸、“市場的奴隸”。
當今,我們已經從革命時代、政治時代、經濟時代、民生時代進入到了文化的時代,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某種程度上體現為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文化強國的戰略任務,并將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根本任務,因為核心價值體系是“和諧文化的根本”“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先進文化的精髓”,“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道德基礎”!要之,中國文化是整個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必須筑牢核心價值觀的文化根基,并通過構建核心價值觀重建中華民族的價值信仰。
3重塑文化自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路徑選擇
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培育核心價值觀可以充分運用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將中華文化中最優秀最有特質的部分傳承下去,由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覺,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認知、認同、共識到統一行動的強大效果。
31弘揚和諧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中華民族歷來是以追求和諧見長的民族,和諧思想是古代文化價值取向的重要維度,也是中華文化信息庫中的優秀基因。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國家層面看,我們要弘揚和諧文化,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中華文化主張“天人合一”,強調人類應當認識自然,遵循自然的規律。《周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文化觀,充分體現了自然與人倫的統一;莊子有“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的天道和諧的自然觀;《禮記·中庸》強調“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天、地、人的和諧發展以及“中和”的德性提升到了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高度。宋代思想家張載在總結前人“天人為一”“天人相參”說的基礎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命題,指出天地萬物本來就是一個和諧的宇宙家庭,應該親密無間,共存共榮。
和諧思想在人與人的關系上體現為“以和為貴”的人際觀。孔子強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衛靈公》);孟子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并以 “性善論”為基礎闡述他的“人和”思想,描繪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理想中的和諧社會;老子主張通過“無為而治”的方式,達到使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理想社會狀態;佛教有心性和諧的思想,即便罪大惡極的人,通過修行也可以達到成佛的境地。
和諧思想在人的身體與心靈的關系上強調“神形合一”的身心觀。人生在天地間,要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態,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和人格,以實現個人身心的和諧。孔子提出君子有“三戒”(《論語·季氏》)“四絕”(《論語·子罕》)“五美”《論語·堯曰》“九思”(《論語·季氏》);道家主張“和其光,同其塵”,要求人們擦去世事紛爭落在自己心靈上的俗塵,以一顆淡泊明凈的心靈看待外物與自己。
和諧思想在對待民族關系、國家關系上體現為追求“協和萬邦”的天下觀。《周易·乾卦》中說:“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即主張萬邦團結,和睦共處。孔子也說“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即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主張以交往感化外邦,反對輕率地訴諸武力。孟子則提出“仁者無敵”“以德服人”(《孟子·公孫丑上》),提倡王道,反對霸道。
以上這些都是中華文化信息庫中的優秀基因,正因為它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心理積淀,才能成為我們價值觀的基礎,才能在構建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發揮“最大公約數”的基礎作用,從而形成統一的思想戰線。和諧思想是中華文化對人類的特殊貢獻,在當代具有重要的思想價值。當前,踐行核心價值觀可以充分運用傳統文化的優秀資源。弘揚和諧文化,對內可以起到協調社會各方面利益關系,減少摩擦、矛盾和沖突,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對外可以化解中國威脅論、國強必霸論等負面影響,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樹立和平、和諧、穩定的大國形象。
32堅持德法相輔,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用法律維護中華傳統美德是弘揚傳統文化、踐行核心價值觀的有效保障。當前,用法律維護中華傳統美德是弘揚傳統文化、踐行核心價值觀的有效保障。無須舉例,我們這個時代挑戰人的倫理底線的現象比比皆是。如果不能發揮法律的作用,道德行為就得不到保護。十八屆四中全會要求:“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法律是道德的最后防線,治理國家必須把德治與法治有效結合起來,讓法律成為保護善言、善行和善政的基礎。但是,堅持德法相輔,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還需要培養公民的法治思維,實現從人治思維向法治思維的轉變。
傳統制度文化中的人治思維模式已經不適應現代民主制度的需要。根除傳統制度文化的負面影響,就應當堅持德法相輔,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更進一步地說,就是要培養公民的法治思維,實現從人治思維向法治思維的轉變,讓依法治國的觀念成為全體公民的內心準則。
文化基因論認為,一個社會系統的文化可以通過轉錄和翻譯傳入其他社會系統,進而影響被傳入的社會系統。受西方“民主”“科學”的影響,我們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社會主義社會講的“民主”與西方不同,核心是講人民當家做主。但是,要人民真正當家做主便要人民了解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思想上認可社會主義,并以極大的熱情參與到政治建設中來,即要有參政議治的能力,這是核心價值觀在新的制度體系下應當發揮的主要功能。聯系實際來看,當前全國各地“道德講堂”建設搞得風生水起、如火如荼,但是如果將“道德講堂”認作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的典型顯然不夠。因為核心價值觀要發揮的功能不僅僅是道德層面,它一定是依附于制度體系下的倫理觀念。因此,讓公民更深刻地理解并認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認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公民關注政治、理解政治、參與政治的能力是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的題中之義。
33傳承道德理念,深化公民道德建設
傳承傳統文化的道德理念、喚醒公民潛隱的道德自覺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途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準則具體概括為“八榮八恥”,十八大進一步將其凝練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當前,深化公民道德建設可以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
《孟子·告子》篇中有這樣一段話:“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游,其所以異于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孟子·告子》)舜在見到善言善行的時候為什么會有“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的反應呢?因為人性生來就是善的,也即是說,中國人從來都不缺乏善心,此善心“人皆有之”,人本來就有的善性可以具體表現為個體本有的四端之心: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授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由是可知,孔子以“仁”為禮樂文化注入價值的靈魂,孟子以“性善”確立中華文化的價值之源,人生而本有的善性是人之異于禽獸的大本,是個體安身立命的根本原則。
當今,深化公民道德建設,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傳承中華民族的道德理念。以禮儀制度傳承弘揚核心價值觀的做法目前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青睞;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的優秀資源,努力讓核心價值觀之樹深深扎根于地域文化的沃土中亦是行之有效的途徑,諸如此類,不再一一列舉。總之,維持社會秩序的穩定,規范人民離不開道德的力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現代民主政治雖然將道德與政治分離開來,但是,當今提升公民的道德素養仍刻不容緩。除卻以上所述,還需要進一步凸顯的是:道德觀念的基礎一定是制度,由于我國當前正處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一些舊的規則面臨失效,一些新的規則尚未確立,人們的觀念容易出現混亂或真空現象。當此之際,我們應當守住每一位個體普遍本有的“道德的心”,守住本心也就守住了道德的底線。
4結語
關于文化的重要作用,丹尼爾·帕特里克·莫伊尼漢說過,“對一個社會的成功起決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但“政治可以改變文化,使文化免于沉淪”。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基,不僅可以筑牢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基礎,更是對優秀文化的繼承與保護。文化基因代表了人類文化最深層次的普遍性,陳來先生在《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中強調了以儒家為主流的傳統文化的特質,即“道德比法律更重要,今生比來世更重要,社群比個人更重要,精神比物質更重要,責任比權利更重要,民生比民主更重要,秩序比自由更重要,和諧比斗爭有價值。”筆者認為,他的概括準確地描繪了中華民族的價值體系,代表了中華文化在傳承流變中恒久不變的寶貴基因,具有最普遍的意義。縷清中華文化的優秀基因,既能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傳統的價值信仰的相融相契,更有助于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文化,實現由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強的轉變。
參考文獻:
[1]Richard DawkinsThe Selfish Gene[M].USA: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2]劉長林中國系統思維——文化基因透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3]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弁言[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4]費孝通中國文化的重建[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5]牟宗三政道與治道[M].臺北:臺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
[6]楊伯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0
[7](美)塞繆爾·亨廷頓,勞倫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進步[M].程克雄,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
[8]陳來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國學流變與傳統價值觀[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
[基金項目]2015年度安徽省黨校系統重點課題(課題項目:QS201556);銅陵市文化發展中心研究課題。
[作者簡介]嚴家鳳,中共銅陵市委黨校講師;文瓊,中共銅陵市委黨校副教授(執筆人);崔蘇菁,中共銅陵市委黨校講師;張鑾,中共銅陵市委黨校講師;蔡新春,合肥市委黨校教師。